林明華‧‘Made in Malaysia’的呼喚
蕭光麟醫生近年來醉心於研發新產品,去年,他在《2010台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中奪得3面金牌;上個月,他又在“第39屆瑞士日內瓦發明展”上,憑“第二代輕便攜式靜脈點滴夾”及“自動關上衛生瓶蓋”奪得一金一銅的獎項。
) A; M9 s0 P! ^$ C, m+ v6 x" g& a5.39.217.77:8898作為老朋友,我為他感到高興,遂傳上了一則短訊去祝賀他。他也難掩興奮之情,复電表示感激朋友們的鼓勵。我一直以為他樂在其中,沒有想到,在他心裡,竟藏著一個大馬人如此深沉的呼喚:“我多麼希望自己研發的產品是‘Made in Malaysia’,而不是被標上‘Made in Singapore’!”
. O0 b- @9 g( H1 r& X1 D& b/ |% [# R原來,蕭光麟的得獎作品,已獲得新加坡廠家的青睞,但他卻想把產權留在自己的祖國;無奈的是,在國內,他既找不到“伯樂”,也得不到政府的重視。他曾申請國家資助,卻完全沒有下文。3 x: |1 ]' _! m2 `% B' D' _- B
從蕭光麟的感慨,我想到了另一寬柔中學的傑出校友紀家葵教授。在美國從事“幹細胞與生殖發育技術”研究並卓有所成的紀教授去年毅然放棄美國的高薪,應聘為中國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幾個月前,他接受本報專訪時,也表達了和蕭光麟同樣的遺憾。5.39.217.77:8898/ w8 j2 M7 C K8 n
他說,二十多年來,他不是不曾想過要回報祖國,但是探路無門,人才機構(Talent Corp)也不曾主動接觸過他。
) ^' c- X, d; j! M2 W, e5.39.217.77:8898正如世界銀行發佈的《大馬經濟監測報告》所說,紀家葵和流失在外的許多大馬人一樣,對於自己的祖國,他們是有著深厚的情感,只要國家的人才政策公平、合理,並有足夠的發揮空間,他是願意回來的。
% A* b& ?& [, G) }' |+ R- z5.39.217.77:8898然而,他終究沒有回來,成了“每10人就有2人外流他國的高技能才”當中的一個。
( C5 n( b: `7 \+ L% p5.39.217.77:8898我們無法預測,人才機構最近推出的一系列吸引海外專才計劃,能招到多少人才回國?就算回來了,他們會不會又像2001年回國服務的200名“海歸”一樣,抱著希望回來,又帶著失望再走,5年之後,竟只剩下1人?!
7 p$ f) ^+ n0 X) l q5 y我們也無法預測,像蕭光麟這樣留在國內的“傻瓜”,最終會不會被迫把他的發明產權賣給新加坡,讓馬來西亞人發明的產品,印上耀眼的“Made in Singapore”字樣,就如我們的胡姬花和熱帶魚一樣,越堤之後,統統變成了“新加坡榮譽出產”!5.39.217.77:8898/ ?+ L: F6 S$ ?- V. E) a o- w6 H
蕭光麟和紀家葵的故事告訴我們,人才不是有錢就可以請回來的,也不是請回來了就算數的。重要的是,要懂得惜才,更要懂得用才;否則,人才就算送上門來,也會被白白糟蹋掉! |
-
1
評分次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