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会选举已经结束,选战期间硝烟四起的激情也在逐渐冷却。本届国会选举与往届大选比较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在1965年以后出世,跟着新加坡共和国一起成长的选民,占了选民总数的将近一半。这群年龄介于21岁至46岁之间的新一代选民,被称为“后65世代”。 长期以来,新加坡青年普遍对政治冷漠。可是,在这次大选中,他们或是通过包括Youtube和Facebook等社会媒体在内的不同渠道积极关注选情,或是担任不同政党的辅选义工,对政治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最直观的就是有不少“后65世代”以执政党和反对党候选人的身份,直接参与政治。
" p/ _9 b6 d4 E$ V; k. {! o5.39.217.77:8898 由于“后65世代”在合格选民人数中占了将近五成,他们手上的神圣一票投给谁,绝对足以左右大选结果。事实上,从大选伊始甚至更早以前,执政党和反对党都在以“后65世代”为开拓票源的主要对象之一,积极寻求他们的支持。5.39.217.77:8898* V8 W. x% n _" b
执政的人民行动党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去年11月,行动党主席林文兴就已公开呼吁各支部召集更多年轻党员进入竞选委员会,让他们多吸取大选备战经验,显然是着眼于党内基层的新陈代谢。而行动党在这次大选中推出的24名新候选人,除了王瑞杰、颜添宝和王金发以外,都是“后65世代”
9 ?5 N+ B1 @( m- k: x8 ?tvb now,tvbnow,bttvb 行动党推出以“后65世代”占绝大多数的24名新人,主要是为了培养国家的第四代领导团队。这24人中有半数年龄都在40岁以下,其中的任梓铭(29岁)和陈佩玲(27岁)还不足30岁,可以说是一个“青年团队”。而以“青年团队”来争取青年的支持,相信也是行动党除了实现执政团队更新换代以外的另一考量。
' Q0 c4 D0 x# f) j0 r公仔箱論壇 执政党如此,反对党也不例外。以工人党为例,在它所派出了23名候选人当中,“后65世代”就有14人。其他的反对党候选人,除了民主党平均年龄偏高以外,其余都有不少“后65世代”候选人。其中,有的还是名副其实的青年,例如人民党外借给革新党的陈智祥(23岁)和国民团结党的佘雪玲(24岁)。
3 E! A" P6 [" C9 V) n5 @$ L 由此可见,朝野政党在这次大选中都出现了候选人普遍年轻化的现象。与执政党通过“品茶选贤”主动吸纳青年参政不同的是,在野阵营的青年候选人大多数是主动参与反对党政治活动的。至于这个现象会不会发展成为一个趋势,尚待观察。
& p% C% J3 Y! D/ y4 Y( D7 ]5.39.217.77:8898 我国青年逐渐走出政治冷漠,开始走向热心政治的真实原因,有待学者去深入研究与分析。不过,从表面看来,不外三个原因:一、在大选期间,除了新媒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议政舆论空间以外,传统媒体有关朝野政党竞选活动的报道和评论的质与量都有显著提升,例如与陈佩玲和佘雪玲有关的信息就吸引了许多年轻人;二、执政党和反对党都在进行更新换代,吸纳新血,使有志从政的青年有了用武之地;三、就业、交通费、组屋价格等民生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后65世代”的切身利益,迫使他们不能继续对政治冷漠以对。
/ g# l; V1 o( `& U- ^ 套用毛泽东有关青年的名言“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老一代国人建设成就的现代新加坡,以后要发展成什么样子,只能由新加坡青年一代来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政治意识的觉醒无疑是这次大选的最大收获之一。
d) K& M$ Q& P3 r) c公仔箱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