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樂遺址是距今7200多年前新石器時期早期的一處母係氏族社會部落遺址,出土石器、骨器、陶器、木器、煤制精品等重要文物千余件和古房址遺跡。其中“木雕鳥”是沈陽地區出土年代最久的珍貴文物,也是世界上唯一保存最久遠的木雕工藝品。 新樂遺址位于皇姑區黃河北大街龍山路一號(原新樂電工廠宿舍院內)。發現于1973年。此後經過考古工作者們近十年的清理發掘,終于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十年之間考古工作者清理出四十余處古人類居住址,從中發現各種石器、骨器、陶器等極其重要的歷史文物幹余件,其中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鏃、石磨棒、石杵、石錘、磨石;陶器有壓印工字紋筒形罐、刻劃紋高足缽、斜口器等;骨器主要有骨梗、骨雉、骨簪、骨鏃等等。 新樂遺址 特別是發現了一件獨特的木雕制品和若幹煤精雕刻藝術品。其中木雕制品,有的學者認為是鳥的形象,因此稱其為“木雕鳥”,此雕刻品長38.5厘米,寬4.8厘米,厚1厘米,造型講究,線條流暢,刀法簡煉:煤精雕刻藝術品有球形、耳當形,晶瑩烏亮,雕工細致,在當時條件下能制成如此精細的藝術品,確實使人難以置信。 新樂遺址經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用炭十四測定證實,其歷史年代上限為七千二百年。這個時間在古代歷史劃分上,屬于新石器時期。與浙江省的河姆渡、河南省的斐李崗等典型新石器文化遺址年代相當。由于在新樂遺址發現的遺物具有獨特的風格、特徵,構成一個新的文化類型,所以被命名為“新樂文化”。這座重要歷史遺址發現後,各種新聞媒體廣泛傳播,引起中外考古學界的廣泛重視。 說起新樂遺址的發現不能忘記最先提供線索的“有功之臣”孟方平同志。孟方平是于洪區北陵鄉一位普通農業技術員,業余文物考古愛好者。其家住在新樂電工廠宿舍附近,他曾多次在其家近旁發現一些很似某種器物的“石頭”,並精心將這些石頭收集起來。1973年的一天,孟方平同志來到沈陽故宮參觀,從故宮考古部考古人員介紹的文物知識當中預感到自己收藏的“石頭”有些來歷。于是,把他收集的石頭中的兩塊送到故宮,請考古人員鑒別。考古人員一眼就看出,他送來的這兩件“石頭”.一件是“石錘”,一件是“石杵”,是典型新石器文物。于是,沈陽人文歷史的奇跡被揭開了。6 g; H9 M5 Z5 I5 A( G
- `# u2 u" R! q+ _新樂遺址 1984年國家為保護新樂文化遺址,在遺址上造起一座現代化展覽館,展廳設計造型是倣照原始穴居形狀,由兩個梯形建築和兩個三角形建築構成,顯得格外古樸、獨特、美觀。第一期工程建築面積為860平方米,展廳面積為400平方米,分為第一展室、第二展室、二號房址等部分。並從出土文物中選擇有代表性的文物數百件,組成新樂遺址文物展覽。此外,還將頗有典型性的考古發現——“木雕鳥”制成大型雕塑,立在展覽館的前面.做為新樂文化的象徵。1985年5月正式開放。1986年改為新樂遺址博物館。 新樂遺址發現後國內考古專家及國外考古專家紛紛前來參觀考察,有的甚至為新樂遺址著書立說,日本學者在其《繩紋大係》一書中特意增寫了“新樂文化”一節。我國著名學者周谷城先生1986年至此參觀後題辭道:“既究天人之際,又講生態平衡。擴大歷史領域,考古學者有功。”畫龍點睛地說出了新樂遺址的重大意義。 近幾年,為拓展新樂文化內涵,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由遼寧省考古研究所的專家親自帶隊,沈陽市考古隊和新樂遺址博物館的專業人員又在遺址保護區內進行了大規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3千余平方米,並有許多新發現。1993年底,為了全面展示新樂遺址原始風貌,反映沈陽地區最早先民們的生產、生活場面。在遺址的東部復原建起了近十座原始社會時期半地穴建築。每座復原建築內,分別倣照原始先民的風俗、習慣、特點,以倣真的效果設計出“原始氏族成員集會、議事等場景,還有“狩獵歸來”、“制陶”、“打制石器”、“炊飲”、“偶配”等等,再現了七千年前沈陽人先祖們的生活和生產場面。 新樂遺址是沈陽歷史文化寶庫中的一顆耀眼明珠,是我市最早的人類活動遺跡,也是我市最早的村落址。新樂遺址的發現將沈陽地區有人類活動的歷史上溯到七千年前,同時也為東北地區史前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填補了遼河下遊地區早期人類活動的空白。新樂遺址的原始先民,用辛勤的雙手創造的燦爛文化將永載史冊。 交通:乘217、232、236路汽車可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