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巡撫劉銘傳有意開發台灣紅茶,[轉載] 台灣紅茶史─台灣紅茶之展望[url=http://www02.eyny.com/forumdisplay.php?fid=1727&filter=type&typeid=5][轉載] 台灣紅茶史─台灣紅茶之展望[/url]伊莉討論區伊莉討論區即向印度阿薩姆聘請技師來台試製紅茶,因當時製造數量極少即無商品價值。1902年日本在桃園廳竹此二堡草湳坡設置製茶試驗場後1903年錫蘭茶樹栽培業組合場八巴巴技師來台視察魁鬿魂鬾,凘凳劀劃將製茶試驗場以各種處理製造之茶葉樣品,寄住錫蘭評審銇銈銜銧,緆綣綩綠並在每一樣品茶均註明品質之優劣點及其市場價格,自此台灣紅茶因安平鎮製荼試驗場設立而奠定發展紅茶基礎。
※日據時代的紅茶發展
◎1907年製茶試驗場將紅茶製成品試銷土耳其蒸蒻菣萒,誥認誙誑訂為以後促銷歐洲之第一步。1908年安平鎮製茶試驗場廢止,無償借予日本台灣茶業株式會社專攻紅茶製造摙摸摷摍,槎榴榞構此後每年自該社輸出紅茶總量達25萬斤以上,至1917年因歐洲大戰東勝輸出紅茶62萬8千斤。1918年日本台灣茶業株式會社經合併在台灣殖產製茶會社,並經業者不斷努力,始順利輸銷地中海沿岸諸港、歐洲各國、中東地區及南北美各地,經過克服各種衝擊,始使台灣紅茶(FormosaBlackTea)名揚各國,而促使紅茶製造及開發市場之活潑如新竹州產業主事下貿民夫氏為其中之一,尚有三叉河工廠`居城吉氏,每日負貴收購茶菁萬斤以上。
為提高台灣紅茶品質,研究紅茶製造最長者可德乾三老,經赴大陸視察紅茶磚茶,並改良萎凋及發酵過程得到提升品質之效益,1936年山本博士旅行大陸祁門,認為祁門春、夏紅茶之香味較台灣紅茶特殊圓潤,故在此一時期考慮以印度或祁門製造方法改善台灣在來品種製成紅茶之品質。
台灣野生茶樹在1916年被鳳山熱帶園藝試驗處所故田代技師發現叢生在高雄山中,其葉片大小如阿薩姆,後新竹州勸業課蒿科正忠氏乃依故田代技師之陳述,搬運簡單之製茶機械採摘野生茶樹葉製造紅茶,其品質具台灣北部茶葉未有之良好滋味及水色,較立頓紅茶為優等而發表在報紙上。此後尚在魚池地區採摘野生茶樹與當地種植之蒔茶與低海拔蒔茶(三叉一帶)試驗製造紅茶,評審後仍以野生茶為優,魚池蒔荼製鹹之紅茶則較低海拔蒔茶為優,於是認定在魚池栽培製造之紅茶之水色、香味有如此良好之表現,主要條件為依賴當地氣候及土質所賜。
◎1926年台灣總督府殖產局開始在魚池,以Jaipuri、Manipuri、Kyang等阿薩姆種籽播種繁殖於富士山麓供申請配發,另由中央研究所茶葉支所,在林業試驗所蓮華池支所設置苗圃,並定植在開墾林地與旱地。
◎1928年定植之Assam茶樹發芽,經採摘製造紅茶後寄送倫敦,經專家評審,認為該紅茶香氣有如在海拔2,000~3,000公尺處栽培之茶樹,滋味也相當濃厚有力的評價,自此以後魚池地區正式奠定製造Assam紅茶重要茶區。
◎1940年殖產局鑒於台灣茶葉輸出量2,200萬斤中,利用在來品種(小葉種)製成之紅茶即佔45%,所以其品質不及阿薩姆紅茶,乃提出「山地茶園開發助成事業概要」計畫,並計畫在1940~1950年11年間,擬在新竹以南及東部山地開發推廣面積為11,000甲,其中僅台中州即佔地2,500甲。但本計晝初實施未久,即逢太平洋戰爭,本項計晝遂未能按進度實施。
※戰後紅茶的發展
◎世界大戰(1945)結束後,由我政府接收日本人在魚池地區種植Assam紅茶產業,歸台灣農林公司茶葉分公司經營,並積極整頓整個被荒廢之茶園並開始生產Assam紅茶,另一方面進行擴張茶園面積,至1961年台灣種植Assam紅茶面積已達1,800餘公頃,其中魚池、埔里及水里茶區即佔l,700公頃左右,至1963年台灣茶園面積達38,372公頃為最高峰,但是Assam茶園並未有顯著之增加,故台灣紅茶以Assam品種製造所佔的比例甚低,亦未能提高台灣大宗出口之紅茶品質。鑒於此農林廳仍計晝於1963-1968年推廣種植阿薩姆紅茶,其中花蓮縣以推廣新品種台茶七號,台東縣以台茶八號為主,總共推廣種植面積為250餘公頃。此一時期可能受到台灣綠荼外銷暢旺之影響,推廣面積並不理想。
◎1971年以後台灣工業之快速發展,國民所得提高、農村勞力外流及台灣茶葉生產量僅佔世界生產量之1%,幾無影響力之情況下,國人並提倡飲茶藝術,養成飲茶習慣,促使高價位之內銷部份發酵茶達總生產量之50%,台灣紅茶價格雖然穩定,但仍然保持在低價位之情況下經營,至1990年外銷紅茶僅佔茶葉總輸出量之9.61%,但仍較1989年增加487,492公斤。
隨內銷部份發酵茶之逐年增加,紅茶市場導向也趨於內銷形態,經過業者多方面之努力經營及不斷促銷,僅在紅茶區所生產不到100萬公斤紅茶,除不足供應內銷外,在1990年之統計自外進口之紅茶即達2,000萬公斤,其他不足之紅茶有可能購自台灣北部荼區製造之夏季紅茶摻入使用。
目前勉強可以維持生產紅茶之區域,僅魚池較高級茶區,其他現有茶區則較難經營,其原因很可能每戶農家均以茶園為副業,故多以簡便之方法管理,所花費之財力不多,因此有足夠的時間去做其他事業,同時茶菁價格多維持在一定的經濟水準(每公斤10~13元),另一方面政府開放農產品自由貿易以梭,進口廉價紅茶拼堆降低成品價格,增加市場競爭力量。
目前台灣紅茶區大部份之茶園,除80%以上為雜種大葉茶樹齡多己超過40年以上,茶樹衰老缺株多,若能再予更新改植新品種則其單位面積之產量可提高三倍及提高茶菁品質(一般新品種茶菁價格較一般茶菁多1~2元),並能適合機械化之經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