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個冬天,是否變胖了呢?營養師提醒,如果變胖了,別忘了遵循「少吃多動」的原則,飲食要均衡且減少過多的調味,尤其別忘了每天攝取2至3份水果,不但可以增加膳食纖維,也能補充其他的減重營養成分,讓瘦身甩肉更快達標。5.39.217.77& j$ G7 d3 L& [. C3 _
- F% a4 ^, c" [6 ytvb now,tvbnow,bttvb水果助減重 天天攝取2至3份公仔箱論壇8 ^, r% h8 p9 C6 @; l
2 H) ]4 y8 U2 d/ j5 p% U5.39.217.77大千綜合醫院營養師江仕峰表示,就像全穀根莖類和蔬菜一樣,水果所含的膳食纖維也相當豐富,有助腸道蠕動、排出宿便,加上其熱量低的特點,經常成為減重族的主要糧食,甚至不時就會有各種「單一水果減重法」引發流行。公仔箱論壇2 ~( J8 h$ E( J" Q/ S( d! X, E) S/ N
+ u& d" ^, s3 s1 k8 B! K' H
其實,長期採用單一水果減重法會造成營養失衡,不但無助於減重,也可能讓人失去健康。安全且持續有效的減重方法,還是需要六大類食物均衡攝取,其中水果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2至3份,但是水果的鉀含量普遍不低,腎臟功能不佳者應避免或減少食用。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0 b: c! f: E! c
tvb now,tvbnow,bttvb; @* D- w% i2 P2 m6 F2 x
對抗多餘脂肪 吃水果的5個理由
3 @% p! b6 Y l! J$ }. Y, D$ {公仔箱論壇
# [( e( H4 C* }& e6 U江仕峰營養師表示,多數人認為膳食纖維是幫助減重的最大功臣,但是沒那麼簡單,水果中的維生素C、維生素B群、植化素和酵素,對抗身體頑固脂肪的功勞也不小,都需給予肯定。
8 R, N6 C+ ?; |. @" U5 S# V, q: T0 ^" d
【水果減重關鍵TOP 5】公仔箱論壇: O: X9 [: u4 C" x h/ f
) p7 Z8 j ^4 T3 f5 @1.膳食纖維:水溶性纖維能夠延緩胃排空、防止血糖急劇上升、降低血膽固醇;非水溶性纖維能夠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祕和大腸癌,也有助穩定飯後血糖。兩種膳食纖維在減重時各司其職。
6 J9 [ L8 H$ P1 N5.39.217.77公仔箱論壇1 t2 }2 L( ?3 A) z
2.維生素C:維生素C有助美白,也能抵抗自由基,防癌抗老,甚至對減重也有相當有幫助,研究發現,血液中維生素C濃度高者,活動時消耗的熱量比維他命C濃度低的人多出30%,顯示維生素C有助加速脂肪燃燒。包括柑橘類、芭樂、奇異果和番茄等,都是維生素C含量很高的水果。
# }- |, {! g' M; a: E# ?% c$ M6 d( D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x% K+ y# U7 i5 U# e( A2 k
3.維生素B群:維生素B群可以提高基礎代謝率,促進脂肪、蛋白質和醣類的代謝,燃燒脂肪且避免脂肪囤積,是減重不可或缺的重要營養素。tvb now,tvbnow,bttvb9 x+ h# y1 n- _* E# u
2 p: Q3 D5 Z' R6 b公仔箱論壇4.植物特有植化素:油膩飲食會增加體內自由基,而植化素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功能,又能幫助排除體內毒素,是不可多得的「清道伕」。特別的是,植化素種類中的茄紅素,還具有穩定血糖、代謝脂肪的作用,可以預防肥胖。
# g( T. T6 F! N) r3 b' ~: e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e" W! X% I: L9 H9 I9 V
5.水果酵素:常見的奇異果、木瓜、鳳梨等水果,分別含有獨特的水果酵素,有助於蛋白質和脂肪的分解,幫助消化。5.39.217.77, h2 t) H9 B4 `- y: R- j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h. q! t4 K
【營養師小叮嚀】
' ]5 _3 ?4 T/ utvb now,tvbnow,bttvb1 j2 Y+ ~6 G3 C) K, p9 a
雖然水果是減重的好幫手,但是每種水果都有其特殊的營養成分,不是人人都適合吃,建議在吃之前還是要考慮體質問題,若出現過敏症狀如頭暈、嘔吐、腹瀉、全身發癢等,應盡速就醫,之後則要避免攝取。此外,吃水果以自然新鮮原態為原則,避免加工水果。; o1 k, J) ? j8 D
8 t% E: N0 R3 ]# d n& J( a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轉載於華人健康網之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