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3-2 11:43 PM 編輯 tvb now,tvbnow,bttvb8 ?7 i9 e, W6 N. ^( f
w/ u% E. A! s: {: }tvb now,tvbnow,bttvb儒家徹底地是縱講,從人這裡講起,開出「性體」的觀念。性體是道德創造的先天根據。道德創造是德行之純亦不已。「純亦不已」一語出自中庸。中庸上說: 「詩曰:『惟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主觀方面是德行之「純亦不已」,客觀方面是「惟天之命,於穆不已」;這裡有兩面,但這兩面是一個意思,同一化了。我們先分開來說。「詩曰:『惟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 也。」意思是說,「於穆不已」是天的本質。接著就說到文王法天。一方面說天道,一方面以人格作見證。當然你說孔子也可以。「於穆不已」是從客觀面講。「於穆」是副詞,深遠貌。天命是我們眼前所看不到的。我們平常只看到散列的天地萬物,事實上它們後面有一個於穆不已的天命在推動。這段話後來轉成易傳中的「天 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國人過去對這道理瞭解得很親切,因為他們有「存在的呼應」,一代一代相傳下去。現代人往往自認為比以前人更了不起,其實那有這回事!現代人「隔」得很,只有小聰明而無智慧,完全不能有「存在的呼應」,那裡能接得上這種慧命!「天行健」相當於「惟天之命,於穆不已」,「君子以自強 不息」相當於「文王之德之純,純亦不已」。孟子說:「先聖後聖,其揆一也。」陸象山也說:「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聖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這就是「存在的呼應」,慧命之相續。 道當然是客觀的,有絕對的普遍性。見此即為見道,不見此即為不見道。在這裡雖然有主觀面與客觀面之不同,但是這不已的「體」是同一的。這種講法是縱貫縱講,也就是相應其為縱貫地去說,以開啟我們的生命之源、智慧之源、道德創造之源。這是最貼切、最順適而條暢的講法。tvb now,tvbnow,bttvb+ q t# P& D& M
+ _( C1 E' I# T1 s! ?: v' Z
縱貫縱講的方式在柏拉圖還不行,因為柏拉圖還有縱貫橫講的味道。這縱貫橫講當然不同於佛道兩家的型態。其橫講是偏重認知的,一因為他開不出主體,二因為他的造物主如工匠之製造,而非創造。以後基督教出現,從上帝 的創造那裡講,是可以講創造了;但是它光有「惟天之命,於穆不已」這一面,而無「文王之德之純,純亦不已」這一面,所以主體開不出來。這是基督教的型態。中國人的想法則不同。儒家也重視創造,但不以上帝來創造天地萬物;創造之實乃見諸我們的道德創造,所以性體和道體通而為一。因此儒家開主體之門,重視道德 的實踐。如何呈現性體呢?靠慎獨。所以開主體之門就是開慎獨的工夫。基督教始終開不出慎獨的工夫,所以它不能說: 我們可以靠道德實踐而成為耶穌。
' y* s/ c* S5 X8 }/ p3 o) L& X
4 i% t" t5 \$ M) ]+ ?% f在西方哲學中,最能顯著地表現縱貫系統,並且還能開出主體的是康德。所以我們現在講儒家的學問,若要與西方哲學發生關聯,只有和康德哲學可以接頭。由這種接頭,便顯出問題來,所以中國哲學還可以往前發展。假如西 方哲學以康德作中心,不以目前所表現的為滿足(西方哲學目前所表現的主要是分析哲學和存在主義,分析哲學是技術性的,存在主義所表現的是末世思想),還要往前發展一步,那就一定要有所調整,一定要看看中國哲學。只有從康德哲學才能接頭,旁的思想不太容易接頭。但是西方哲學為什麼一定要以康德作中心, 而不以羅素作中心呢?顯然不能以羅素作中心,因為羅素不講這些問題。為什麼不可以聖多瑪作中心呢? 因為聖多瑪哲學源於希臘傳統,其所主張的正好是康德所要打掉的意志的他律。縱貫系統所講的是意志的自律,所以西方哲學不能以聖多瑪作中心,來和中國的學問接頭,只有康德可以接得上。假如中國哲學還要往前發展,便只能順著這個路子發展,這是必然的。假如西方哲學以康德作中心,還要往前發展,它就不能停在康德 那裡,它必須看看中國的傳統,再轉進一步,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否則康德的哲學不能暢通,西方的文化生命終不能落實,它將始終搖擺不定。
( I: L( e5 t& h5 [ \: Q' u: b5 _, l# {/ u5 p7 n3 u9 ?, w B
西方文化生命的激盪性很大,來回搖擺。中世紀的人天天望著上帝,近代人則不看上帝;不看上帝的結果便出現了馬克斯,專重物質。所以西方文化的激盪性大,不諧和。中國文化比較諧和,但是現在由於受到西方的影響,也 變得激盪起來。近代中國文化的激盪是西方文化的激盪之倒映,由西方反射到中國,而形成災難。否則中國文化怎麼能為馬克斯主義所闖入而產生毛澤東呢?所以在這個時代唸哲學,我們的心思不要順著西方的趨勢往下滾;這個趨勢不是很健康的。分析哲學不是沒有價值,但是我們必須對其價值有個適當的安排,不能過 分誇大。在歐陸方面雖不完全講分析哲學,但也沒有完全走上正軌,像胡塞爾、海德格的那種講法是走不出路子的。
3 Y$ B3 l* _5 s" p& P- l! l9 l/ r; f
簡單地說,儒家系統從最究極處看,是個縱貫系統,就是康德所說的兩層立法中實踐理性的立法那一層。但是儒家這個縱貫系統同佛家、道家相比較,後兩家是縱貫橫講,儒家是縱貫縱講。康德也是縱貫縱講。康德之所以能和 儒家接頭,是因為他講意志的自律。這個扭轉很重要,也是中國人所贊成的,因為儒家屬於這個型態,一看就能瞭解。在西方,康德費了大力氣,還不一定能扭轉過來。但是康德說得很清楚明確,不管是以上帝的意志作根據,抑或是以圓滿或幸福作根據,都是意志的他律(註二)。意志的自律是必然的、不可爭辯的,講道德非 如此不可。這點儒家早就看到了。客觀而論,宋明儒大體都能保存先秦儒家從道體所講的縱貫的意思。古人很容易瞭解縱貫的意義。現代則容易瞭解橫列的認知關係,勁道最容易用得上,反而很難瞭解縱貫的意義。宋明儒中,除了伊川、朱子稍有偏差外,都能充分保持縱貫的意義。但是伊川、朱子的那些詞語還是從縱貫系統 中提煉出來的;他們只是不自覺地轉向,大體類乎柏拉圖傳統的型態。所以我說這是「別子為宗」,而非儒家的正宗。重視這方面也很好,並非沒有價值,因為從這裡可以講知識。但是中國文化的發展是先講縱貫系統中的創造。至於西方,如柏拉圖首重知識,所以他不能講道德。朱子就成了這個型態。開出這一面也很好,在先 秦,荀子就重視這一面。但是朱子套用正宗儒家的詞語來說這一套,就把人弄糊塗了。7 J* U/ w# \3 e3 r3 C
tvb now,tvbnow,bttvb9 m& @, p8 w; K5 |9 I* T
「性」雖然是在人身上呈現,但它不是類概念,因此性體和道體是同一的。而照程明道的講法,性體和心體、仁體、誠體、道體、神體、寂感真幾等都是同一的;主觀地講的「純亦不已」和客觀地講的「於穆不已」完全是一, 所以他說:「只此便是天地之化,不可對此個別有天地。」(註三)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變化就是天地之化,並非我們這裡是人之化,那裡是天地之化。但是這樣豈不成了自然主義? 並非自然主義,因為這是把人向上升,而不是向下落。依儒家的看法,道德秩序(moral order) 即是宇宙秩序(cosmic order) ,反過來說,宇宙秩序即是道德秩序,兩者必然通而為一。見此即是見道。見道並不很容易,中國人以前謂之「悟」。現代人靠西方的概念語言來分析,更不容易懂。「悟」不只是瞭解,譬如竺道生講頓悟成佛,並不是靠瞭解就能成佛,而是要見「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註四)頓悟成佛固然要開佛知 見,同時也要在頓悟之中將無明統統化掉,證「實相般若」,得涅槃法身。否則全部生命都在無明之中,如何能成佛呢?所以,「悟」不只是理解或瞭解之事。
* B0 _. h. I0 l4 I' Z9 Gtvb now,tvbnow,bttvb
" U e; l0 @! E* b5.39.217.77我們先瞭解「性」是什麼,「心」是什麼,良知的知體是什麼,然後再進一步瞭解心體、性體、知體和道體是同一。這「同一」是現代人所不容易領悟的,不但洋人如此,中國人也如此。他們認為心、性、良知等如何能與客 觀地說的道體合而為一呢?他們甚至不承認有這所謂客觀地說的道體。但是這種態度是違反中國傳統的。照以前的標準,這根本還沒有悟道呢!這兩方面的合一──心外無物,性外無物,道外 無物──是儒者所共許的,程、朱、陸、王都莫不共契,而且不但宋明儒如此,先秦儒家早已是如此。因為縱貫系統本來就是如此,不如此就是不悟道。現代人不容易理解這點,但是過去的中國人都很容易理解。現代的中國人何以不能理解呢? 這是因為受了西方那一套的影響太大,以為這樣講才明確,以前的講法太籠統。我們固然需要用現代的方式來表達,但是不能把原有的意思弄丟了。
; _8 M0 Z! J6 F3 W5 u( l1 }' g公仔箱論壇, B# j" Z& V3 R+ y9 ~
「悟」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指主客兩面所說的「體」是一。以康德來說,康德的系統與儒家的縱貫系統最切合,因為康德的系統是個典型的縱貫系統。但是他並不能達至這兩面之合,因為他提出三個設準(postulates)──自由意志、上帝存在和靈魂不滅。他並沒有說這三個設準是一。但是依儒家的看法,心體、性體、知體和道體是一,這裡只能有一個,不能有三個。康德之所以提出三個設準,還是受了基督教傳統的影響所致。
3 n% M- @- @6 z
: f* g6 F- v/ s. n, O! t mtvb now,tvbnow,bttvb再進一步,「悟」還有另一層意思,除了「主客兩面之體是同一的」這一層之外,真正的悟道也不只是概念的瞭解。知解理性(theoretical reason) 也能有概念的瞭解。儘管知解理性不能肯定自由、上帝、靈魂的客觀實在性,但它瞭解這些概念並不矛盾,是可能的。「純粹理性批判」就是要開這扇門。只有實踐理性才能給這些概念以客觀性實在性。中國人所說的「悟」不只是瞭解概念的可能性,還要進入康德所謂的「神秘主義」。但是康德不能承認這一點,因為他不贊成 神秘主義。在「悟」之中必須含有什麼呢?主客兩面之體是同一的,這「體」不只是抽象的,它也是心,也是良知,也是仁,所以這裡必須含有智的直覺。
! H( \- ~5 _. n9 H) A# Y. K2 {2 Ctvb now,tvbnow,bttvb公仔箱論壇2 x' ], o1 w( F: \
康德可以不承認智的直覺,但是中國人不一定不承認。過去儒家雖然沒有這個名詞,但是必須肯定這個事實。這種肯定是在縱貫的系統中承認智的直覺,而非在認知的橫列的系統中承認。我們承認了智的直覺,我們也未擴大我 們的知識。這和康德的知識論並不衝突。智的直覺不能給我們知識,它是創造原則,而非認知原則,因此我們不能以瞭解感觸直覺的方式去瞭解它。感觸直覺是在橫的關係中,它能給與一個對象,但不能創造一個對象。智的直覺是在縱的關係中,它直覺某物即創造某物。我們不要誤解,以為承認智的直覺是在知識層面上承認。 儒家顯然不會如此,因為儒家沒有知識的問題。橫的認知關係屬於康德所說的感性和知性,智的直覺則是在縱的關係中,因為上帝的創造在縱的關係中。但是康德和儒家不同之處在於: 康德認為只有上帝有智的直覺,而人類沒有。5.39.217.77/ R' V/ l# ]. L" _# S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 @* O, d: C2 a
在儒家的傳統中,並沒有三個設準,而只有一個;這樣一來,人當然有智的直覺,智的直覺就在性體、心體、道體、仁體這裡表現。智的直覺只有從道德的實踐中才能轉化出來,在現實上是沒有的。從現實上看,我們那有一個 特定的能力叫做智的直覺呢?因此從人類學的觀點看人,便找不到智的直覺。康德也是從人類學的觀點看,人就是佛教所謂的「定性眾生」,是有限的、被造的。中國人則不從人類學的觀點,而 從實踐的觀點看人。從實踐的觀點看,並沒有定性眾生。人在現實上當然是有限的,但他是雖有限而可無限。人可以成佛,佛就是無限。當然這「無限」與上帝的無限不同,但是不礙其為無限。佛是由眾生修行而成的,所以並無定性眾生,也沒有定性的闡提、定性的阿羅漢、定性的菩薩,甚至定性的佛。根據這點,佛教可以講 「不定原則」(principle of indeterminate) ,但是佛教也有「決定原則」(principle of determinate) 。這決定原則是什麼呢?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是決定的;人皆可以成佛,這是決定的。所以,三個設準一定要合而為一,主觀地說的心體、性體、知體和客觀地說的道體是一,智的直覺則含於其中。「悟」就是要悟這點,見道也就是要見這點。這也就是康德所講的「上帝王國」。
) ^% `+ U7 q* ^! J5.39.217.77# e! h* l% |' G
但是對中國人而言,並不說「上帝王國」這類詞語,一切都是天地之化。我們平常認為天地之化在一邊,德行之純亦不已在另一邊。其實德行之純亦不已就是天地之化,於穆不已的天地之化就是道德的創造,這兩者是同一的。 這不即等於上帝王國嗎?這是上帝王國之轉化。上帝王國必須依靠智的直覺,直覺之即創造之,因此朗然呈現,清清楚楚地擺在那裡;這就是見道。同樣的,成佛後的最清淨法界也不只是個 觀念。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不能根據康德的標準往下落,否則便違反中國的傳統,使之成為無意義。現在有些人就是持這個態度。他們只承認孟子、王陽明的看法,而且把孟子、王陽明的學說只局限於道德的應當(moral ought) ,而不牽涉到存在。這樣一來,就縮小了他們的學說,這怎麼可以呢? 若不牽涉到存在,存在交給誰呢? 西方人把存在交給上帝,你把存在交給誰呢?你說良知不牽涉到存在,而只決定道德的是非,決定「應當」,那麼存在交給誰呢? 而且王陽明明明說「心外無物」,明明說:「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乾坤萬有不能離開良知而存在,而這些偏執者卻使良知萎縮,只限於人類的道德界,那麼天地萬物的存在交給誰呢?這是不通的。所以在這裡,我們不能順著康德的思路往下拖。何況康德對於這點也有交代。他雖然不把存在交給我們的自由意志,但卻交給上帝。現在這些偏執人把上帝、太極所代表的客觀面都打掉了,又不交給良知,那麼要交給誰呢?tvb now,tvbnow,bttvb% p, O' \7 x8 A) b
. A( F# _- z% m: A5.39.217.77康德並不是不要上帝,上帝是三個設準之一。在中國,儒家則以道體代替上帝,心體和道體又通而為一,結果只剩下一個。你要說上帝,這就是上帝;你要說自由,這就是自由;你要說不滅的靈魂,這就是不滅的靈魂。中國人不特別講個體的靈魂(individual soul) ;「心」主要是指絕對普遍的心,萬古長存,只有一個。所以我們不能依據康德說這是神秘主義,或道德的狂熱主義,而必須順著康德往前推進一步。假如西方哲學以康德作中心,還要往前發展,就不能像現在這樣下墜。那些康德以後的德國哲學家如菲希特、謝林、黑格爾都已經看出來了。不過他們發展得不好,尤其是黑格 爾,常令人反感;轉成馬克斯,更令人討厭。但是在黑格爾,已經有將三個設準消化成一個的趨勢。在另一方面,儒家的發展就不像黑格爾那樣令人討厭了。有人說黑格爾哲學有助於極權,但很少人說儒、釋、道三家有助於極權。這樣就往前進了一步,由康德所謂的「道德的神學」(moral theology) 轉變成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學」(moral metaphysics) 。我們只能肯定一個道德的形上學,就好像康德肯定道德的神學一樣,但不能反過來肯定一個形上學的道德學(metaphysical ethics) ,就好像康德不能肯定神學的道德學(theological ethics) 一樣。神學的道德學構成他律道德,是不應肯定的。公仔箱論壇- J( s O3 l- C, ?
公仔箱論壇0 B% _5 J# v, y! U1 M* t
但是我們和康德不同之處是: 我們所謂「悟道」、「合一」之處,康德說是神秘之處,他不承認人有智的直覺。這種看法很不妥當。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一書中「論純粹實踐理性的符徵論」章說,實踐理性的判斷只能以自然法則作為符徵(type) 或象徵(symbol) ,而不能作為圖式(schema) 。這一章很難懂,因為他寫得太緊了。我們在知識上固然需要圖式,但是將道德法則應用到現實的生命中,卻不需要圖式。然而依康德的看法,我們一說到行動,就落在現象世界中,就要服從自然法則,所以自然法則是道德法則的象徵(或符徵) ,這裡無圖式可言;可是神秘主義卻把這個只作為象徵(符徵) 的東西轉成圖式,以為我們對於上帝王國有一種智的直覺,就不能有圖式,甚至不能用「圖式」一詞。可是在這裡就是上帝王國,就是天地之化。在智的直覺中,我們可以說自然法則是符徵,但我們不能說智的直覺有圖式;而依康德的看法,神秘主義是把符徵當作圖式,以此肯定智的直覺。但康德並不贊成神秘主義。tvb now,tvbnow,bttvb1 B: w* M5 \/ ^" S& B f: v6 d
- V) U8 E) o# b3 c# l/ ]tvb now,tvbnow,bttvb康德對神秘主義所作的批評並不很恰當。也許對西方的神秘主義可以這樣遮撥。但無論如何,若不善予疏導,就封住了上達之路;由此形成一個大毛病,影響到一般人。康德反對以經驗主義講道德。對於神秘主義雖然他也不贊 成,但認為它與道德的莊嚴、純潔可以相容,只是誇張了一點。他認為就人的實踐而言,最恰當的是理性主義。依中國哲學看,如果以王學為準,良知教的四有句(註五)是在理性主義的範圍之內,而王龍溪所說的四無句(註六)就進到神秘主義了。但這種神秘主義是由理性主義直接往前推進的。在這裡,理性主義與神秘主 義不能分成兩截,它們是相通的。但是若照康德的看法,理性主義就上不去,而被封住了。這造成很大的毛病,因為這樣一來,中國人從前所說的「悟道」、「成聖」、「成佛」、「成真人」都成了神話。但這些並不是神話,而是真實的可能。可是照康德的看法,這些都是神秘主義,都是誇大,這樣就把「實理」限制住了。5.39.217.77* ]2 }' u1 k# L' N# l# g6 f
# Z7 S. B! _& W7 ]; X7 i2 ]: l+ \2 @
照現代人的看法,這些都是神話,不能相信的。現在這些洋化的知識分子都屬於這種頭腦。這樣一來,中國的學問都不能成立了。客氣一點的人則說,這些都屬於宗教。可是中國人從前就在這裡講學問。不單如此,甚至佛教也 不只是宗教。說這些是屬於宗教,這是根據西方基督教的標準而說的。當年歐陽大師就說:「佛法非宗教,非哲學;亦宗教,亦哲學。」佛法非宗教,因為它不是以基督教為標準;非哲學,因為它不是以西方哲學為標準。但是反過來說,它亦是宗教,亦是哲學。我們為什麼一定要以基督教作標準呢? 若以基督教作標準,說佛教只是宗教,只是神話,如何能服人之心?佛教這種宗教顯然和基督教不同;它有教,教就是哲學。佛教有「宗」有「教」,教有教路,佛、菩薩說法都是一層層往上說。基督教有宗無教,所以只是「宗 教」,只是神話。現代人不但說佛教只是神話,甚至說儒家、道家、宋明理學都是神話,這個態度很壞,這樣一直往下落,便成了所謂「學院式的研究」,只成了考據,原先佛教所說的「圓佛」、「法身」等都成了神話。tvb now,tvbnow,bttvb* C, H: s2 Z- u' t3 }5 @& a
; x3 r( S8 H, q+ j: N( }3 }' h7 v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中央研究院就代表這個趨勢,找些詞語歸類、統計,如:「理」字在什麼時代開始出現? 在某個時代出現幾次? 這樣一來,理學家所講的那些都不算學問,只是些空話。中央研究院的人講宋明理學,在這個風氣下只是作統計,統計「仁」這個詞語古來怎麼講,然後講阮元的「性命古訓」,再講到傅斯年的「性命古訓辨證」。這就是學術,其他都不是學術。這樣一來,從前儒家所講的那些學問統統被抹掉了。當年徐復觀先生對他們說: 「你們為什麼不講中國哲學?宋明理學也可以研究呀!」其中一位先生說:「我們中央研究院決不講禪宗。」他竟把宋明理學看成禪宗!就是禪宗也可以講呀!中央研究院為什麼不能講比較宗教 呢?
$ a: V- ?+ D/ T" q- r& x- [5.39.217.77
- K- z* o! F& \# Q3 G; k; Ptvb now,tvbnow,bttvb康德講理性主義,但是通不上去,不能重視上面一層。現代人則順著這種理性主義往下看,結果連理性主義也不能成立,只成了理智主義(intellectualism) 即啟蒙運動時代的理智主義。一般說來,「理智主義」並不是個好名詞。凡可以證明的就相信,不能證明的就不相信,這是理智主義的態度。理智只限於經驗範圍之內,所以持理智主義態度的人一定要求證據。胡適之當年的口號就是「拿證據來」,講起來煞有介事,好像理直氣壯,其實根本不通。其他的人自己也不通,所以被 他這句話唬住了。有些事情可以拿出證據,有些事情與證據無關,你到那裡去拿證據?譬如,依中國人的老觀念,父母去世時不能戴金框眼鏡,也不能穿綢緞,只能穿麻布。但是胡適之說: 我為什麼不能戴金框眼鏡呢? 我可以戴銀框眼鏡,當然也可以戴金框眼鏡。金框和銀框都是金屬,有什麼分別呢?綢緞和麻布又有什麼分別呢? 這樣一來,就把孝道否定了。孝道要到那裡找證據呢? 又如所謂「公道」,俗語說:「你說你公道,我說我公道,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公道要到那裡去找證據呢?所以這些人都是沒有道德意識的。道德問題與證據無關,只能自己作證,不能問為什麼。你一問為什麼,你就不是人,而是禽獸。現代人所謂學術,大抵如此。以前 人講學問,正好相反,他們專講孝心如何呈現。現代人則把這些看成神秘主義,根本不當學問看。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9 k" O/ L' d7 `+ T
: y1 @0 K9 Q) x9 i6 e* |" u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當然康德不致如此,但是他可以開這道門。我們講康德,是要使他向上通;只有向上通透了,才能提得住。一旦提不住,就落到實證論。所以就某一個意義而言,康德是最大的邏輯實證論者。就知識的範圍內而言,邏輯實證論 並不算錯。我們這個課程只講到這裡。明亡以後,經過乾嘉年間,一直到民國以來的思潮,處處令人喪氣,因為中國哲學早已消失了。& N2 G/ a5 B# p, r2 o+ a
4 |1 m/ |( ?% _& Q6 J+ Q3 w, ftvb now,tvbnow,bttvb" {3 h9 e: V6 T; t& [+ M
李明輝記錄
6 C, w0 K- d0 d. X* Gtvb now,tvbnow,bttvb- N& c3 o- C2 q4 c' z1 @( a" w
& K4 g z4 W7 r4 B6 M& ]5.39.217.77【附 註】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l, U, r6 o( q( g+ y" n0 s; A
. w% d7 @4 ?# J' W/ Y8 M; U7 [5.39.217.77註一:「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第二章。7 b: s- j0 X$ K/ a) a7 m# n
5.39.217.77' `8 B0 V, Z2 V6 P# m9 V
註二:參閱「道德底形上學基礎」第二章中「由他律底假定的基本概念而來的一切可能的道德原則之分類」一節及「實踐理性批判」第一部第一卷第一章「論純粹實踐理性底原理」定理四解說二。
6 c* Y" G1 L% [+ `tvb now,tvbnow,bttvb! k1 t% t: s# a( N( h
註三:「二程全書」卷二、二先生語二上及「宋元學案」卷十三、明道學案上。
. u& p4 C8 x4 V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 |7 C6 u9 \% m
註四: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 X$ s! P. G! U4 b) {公仔箱論壇/ P& z, @; \* B- \ Q2 O+ n# c
註五:四有句即王陽明所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見陽明「傳習錄」卷三及「年譜」嘉靖六年九月條下。tvb now,tvbnow,bttvb5 |& z$ m8 v+ s1 w7 G/ ]* \/ l
5 u: k7 J- V- Q4 F$ c, W, d註六:四無句即王龍溪所說:「心體既是無善無惡,意亦是無善無惡,知亦是無善無惡,物亦是無善無惡。」見陽明「傳習錄」卷三及「年譜」嘉靖六年九月條下,亦見「王龍溪語錄」卷一、天泉證道紀。公仔箱論壇 X2 R t7 l$ W* r1 S+ I
+ f* T. D7 m) N) m, |# ]公仔箱論壇
7 r/ _7 _3 Q& M9 V* Y: x# Dtvb now,tvbnow,bttvb(全書完)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z' q, |) Y! Y! G
7 n4 d4 v7 k7 F% Q2 Y, gtvb now,tvbnow,bttv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