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Lates calcarifer (Bloch 1790)
英文 Giant seaperch
異名 Holocentrus calcarifer
俗名 金目鱸(台灣)、盲鰽(港澳)
分布 為熱帶及亞熱帶海域魚類,分佈於琉球至印度洋海域及沿岸之半淡鹹水域。為東南亞地區之重要養殖魚種,台灣沿海也有產,但以南部養殖較多。
形態特徵 體長而側扁,腹緣平直,頭尖,頭背側、眼睛上方有一明顯凹槽。吻尖而口大,下頜突出。上頜後端達瞳孔下方。眶前骨與前鰓蓋骨均無鋸齒之雙重邊緣,前鰓蓋骨下緣也無硬棘。上、下頜、鋤骨、骨及翼骨上均有絨毛狀齒帶。被細小櫛鱗。背鰭棘條部與軟條部連接之棘條較短而造成缺刻狀。體背及各鰭呈褐色,腹部灰褐色。瞳孔有紅色光輝。
棲息生態 棲息於岩岸礁石與泥沙交匯處,而常活動於半淡鹹水水域,亦會溯入淡水河川。屬廣鹽性魚類且不耐低溫。
漁業 可以流刺網、一支釣與延繩釣等漁法捕獲。但用以養殖漁業較盛。
體長 最大可達100公分,通常為40°60公分。
簡体:
学名 Lates calcarifer (Bloch 1790)
英文 Giant seaperch
异名 Holocentrus calcarifer
俗名 金目鲈(台湾)、盲鰽(港澳)
分布 为热带及亚热带海域鱼类,分布于琉球至印度洋海域及沿岸之半淡咸水域。为东南亚地区之重要养殖鱼种,台湾沿海也有产,但以南部养殖较多。
形态特征 体长而侧扁,腹缘平直,头尖,头背侧、眼睛上方有一明显凹槽。吻尖而口大,下颌突出。上颌后端达瞳孔下方。眶前骨与前鳃盖骨均无锯齿之双重边缘,前鳃盖骨下缘也无硬棘。上、下颌、锄骨、骨及翼骨上均有绒毛状齿带。被细小栉鳞。背鳍棘条部与软条部连接之棘条较短而造成缺刻状。体背及各鳍呈褐色,腹部灰褐色。瞳孔有红色光辉。
栖息生态 栖息于岩岸礁石与泥沙交汇处,而常活动于半淡咸水水域,亦会溯入淡水河川。属广盐性鱼类且不耐低温。
渔业 可以流刺网、一支钓与延绳钓等渔法捕获。但用以养殖渔业较盛。
体长 最大可达100公分,通常为40°60公分。
西鰽
科: 鋸蓋魚科
香港: 西鰽
中國: 紅眼沙鱸
台灣: 紅眼鱸
最大體積: 47 cm (TL)
特徵: 體延長,側扁,體被櫛鱗;頸背內凹;前鰓蓋後角具一大扁棘,下緣平滑,不具棘。側線鱗具黑色斑點;體色淺銀灰色至深褐色;眼紅色。
棲息環境: 礁石區。棲息於礁石及珊瑚礁,常在海藻區。夜間活動。亦進河口。
分佈: 印度洋至西太平洋:澳洲北部至菲律賓、中國海、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