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史太林全面掌權後,積極推行共產主義社會建設。以五年為周期推行全方位的經濟改革。這便是著名的「五年計劃」,而第一個五年計劃是在1928年至1932年推行,其主要目標是發展農業集體化。史太林認識到工業的進步必須由農業基礎的發展上加以支持。故此,史太林將全國的農業發展納入計畫之中,將小農莊合併成大型集體農場,推動現代化耕作方法。集體農場的生產目標由國家根據全國或地區需要加以規定。由1929年開始,集體農場的數目有五萬七千個,至翌年則增加至八萬多個,此後,自1931年開始,國營集體農場數一直維持至二十萬個以上。然而農業集體化卻遭到農民,特別是富農的反對,農民不願將土地及農產品交予政府,以及不願在政府的控制計畫下進行生產。於是大批農民屠宰家畜、燒毀農作物,以免被政府充公,引致農產量的急劇下降。唯政府無視農民反抗,繼續推行第一個五年計劃,並對反抗者加以鎮壓。在農業集體化代替新經濟政策的過程中,集體農莊的農民們無法忍受農產品義務交售制的重負,以「罷種罷收」來消極抵抗。糧食產量在下降,國家徵收乃至出口的糧食卻在逐年提高,以獲取資金推進工業化。如此作為之下,1930年至-1931年糧食不足問題已經顯現出來。1932年秋,蘇聯國內廣大地區普遍遭受了嚴重的饑荒,在烏克蘭南部、伏爾加河中游等地區饑荒最嚴重。蘇聯官方對國內和國際社會掩蓋真相,致使饑民得不到任何國際救援,而且大饑荒期間蘇聯仍堅持向國外出口糧食。1932年至1933年,烏克蘭出現大饑荒,當時極左的農業集體化運動,導致烏克蘭糧食產量急劇下降。而在俄羅斯西部和烏克蘭大部分地區出現的乾旱,進一步加重了饑荒的程度。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