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輕舉妄動,忠王李秀成趁機率兵突襲蘇、杭,取得空前勝利。

英法聯軍攻佔北京之後,清政府改變原先的強硬態度,由皇弟恭親王奕訢出面與英、法議和,達成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外國在北京設立使館、准許自由傳教等停戰條件,簽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而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就在這條約中割讓予英國。清朝與西方國家重修舊好,恢復和平。而天王洪秀全拒絕與西方國家建立合作關係,而且洪秀全的所謂基督教,被西方教會視為異端,因此西方國家傾向於支持清朝,與太平天國對抗。忠王李秀成佔領蘇州、杭州之後,準備進攻上海,而上海各國租界的領事和洋商,成立洋鎗隊保衛上海,擊退太平軍。此後,西方各國與清朝合作,對太平軍展開反擊。

正當清朝官兵在天津、北京戰場上接連慘敗,被英法聯軍擊潰;又在江南戰場上,被太平軍重挫,清朝官兵主力的八旗兵、綠營兵,以至蒙古騎兵,幾乎都潰不成軍。但由漢人地方士紳所組建的團練軍,亦即民兵,卻越戰越勇。團練軍之中,以曾國藩、左宗棠等湖南士紳所指揮的湘軍,以及李洪章、袁甲三等安徽、河南士紳指揮的淮軍實力最強大。忠王李秀成攻佔蘇州、杭州的同一時間,湘軍收復長江中游的戰略重鎮武漢、九江,並且奪得江西省以及安徽省南部,即黃山周邊的徽州、寧國等重地的控制權,曾國藩獲清朝任命為署理兩江總督,坐鎮黃山腳下的祁門縣,策劃進攻天京。淮軍亦聯同部分湘軍,進攻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所據守的安徽省中部廬州合肥、安慶。太平天國十一年,即公元1861年農曆七月底,安慶失陷,陳玉成精銳盡失,退守廬州,第二年年初,清軍包圍廬州,陳玉成被降將苗霈林出賣,成為清軍戰俘。陳玉成在清朝大臣勝保審問時,堅決表示「天朝恩重,不能投降」,「刀劍斧鉞,一人承擔」,最後被凌遲處死,終年二十六歲。

太平天國失去安慶、廬州合肥之後,長江中游戰略據點已經全部落入湘軍、淮軍手中,而長江航道,亦成為湘軍、淮軍的戰略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