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有胃痛的毛病,卻不知並不單純。中醫師徐坤銘表示,傳統中醫認為,胃主受納、消化飲食,以和降為貴,如果產生胃痛,常見原因便是「胃失和降」。胃痛又稱胃脘痛,指的是胃脘近心窩處發生疼痛,中醫所稱心痛、心下痛、心口痛多指胃痛而言。
) B, U% g% |$ G+ B# b. n- \# V5 e) y" O
「胃失和降」是指食物經胃消化後向下進入腸道,胃以推動食物向下為常態,如果胃中之氣不降反而向上,這時即稱「胃失和降」,包括飲食不定時、吃飽後馬上運動、工作過度緊張、飲酒過量、過度吃辣、經常食用難消化食物等,皆是促使胃不能和降的因素。$ W! P& x8 x4 w3 m( C
5.39.217.77- i W* }& Z: @+ ^
徐醫師指出,中醫認為,脾與胃之間有著密切關係,所以才會有脾胃相表裡的說法。胃主納、脾主運,胃主降、脾主升,胃當通、脾當守,雖然兩者性質不同,但是作用是統一性,兩者互為表裏,因此,中醫診治胃痛常從脾胃兩方面進行考量。5.39.217.77. F5 ^' m" J7 D" M/ w* N
5.39.217.77" i8 G6 g y+ ?5 S$ D# Y
值得一提的是,中醫根據五行特性,又把五臟相應五行,比如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腎水,其中,肝屬木能剋屬土的脾胃(脾胃皆屬土,木剋土),因此,肝氣橫逆往往會犯胃剋脾,所以對於胃痛當中氣痛一證,特別注意到肝的因素,因而有所謂肝胃氣痛病證(肝氣犯胃所產生的胃痛)。
' A3 c. x( _' B+ j1 T" n+ n
: s9 F9 M' i' z公仔箱論壇中醫師徐坤銘表示,傳統中醫認為,胃痛又分胃寒痛、胃氣痛、胃虛痛、胃癰證,前三種常見,胃癰證則是相當少見。
( l8 W5 n2 H/ f) O! O* q6 a3 O0 R6 {
徐醫師指出,胃寒痛為生冷飲食、受寒侵襲引起,患者常見驟然胃痛、痛勢常無休止、伴隨嘔吐清水、畏寒、手足不溫等症狀,像這種胃痛是由於中焦受寒所致,屬於實證,治宜溫中散寒。
, W) ?- ^. t, r3 Ztvb now,tvbnow,bttvb$ h6 ?: B% J/ y' x( M
徐醫師指出,胃氣痛則為氣機鬱滯(人體內氣運行不順暢)所引起,病患常有胃脘脹痛攻沖、胸悶痞塞、打飽嗝後稍微舒緩等,伴隨腹部脹、大便困難等症狀,像這種胃痛純屬「胃失和降」,治宜行氣散滯。tvb now,tvbnow,bttvb* W5 @' w1 q8 e9 r
; V/ r) v, C8 X
胃虛痛主要是由於脾陽衰微、中氣薄弱所引起,也可以從寒痛、氣痛經久不癒轉變而來,屬於虛寒之證,不能和其它胃痛相混淆,患者疼痛時常在空腹、飲食中獲得緩解,伴隨泛酸、畏冷喜暖等症狀,治宜溫養中氣。
0 I4 V! |/ }+ a2 ?* wtvb now,tvbnow,bttvb
- W( y) |, B( U; `" b" B* C少見的胃癰證乃是胃陽之氣不得宣發,遏抑所造成,屬於一種內癰,初起在肚臍上四寸的中脘,胸骨下端至肚臍連線之中點,微腫作痛,癰成破潰後患者往往嘔吐膿血。
0 P3 y: Y4 |* N
( H. }& S8 ]0 m( z% ^傳統中醫把癰歸類為瘡瘍類,癰又分內癰、外癰兩大類,外表看不到且生於臟腑間的膿腫稱為內癰,比如肺癰、腸癰、肝癰等;生於體表發於軀幹四肢等部位,可見紅腫熱痛者稱為外癰,比如頸癰、背癰、乳癰等。 7 {/ B% a! L1 ]: R
公仔箱論壇& Z V1 F, a0 o. U+ f: l- F6 n* d
台灣新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