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 A& h, X( d: P' L; T! Y3. 密立根在做实验时选择数据——伟人身上的瑕疵 % F" O2 ^. J2 u5 Z( jtvb now,tvbnow,bttvb5.39.217.773 X) K3 ^7 r% J$ M5 p2 g1 Q' C4 E
1910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进行了著名的“油滴实验”,第一次测出了氢比一个电子重1836倍,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与此同时,比他更有名望的物理学家埃伦哈夫特也在进行相同的实验,但没有得到相应的结果。事隔60 年后,史学家发现,密立根发表的58次观测结果,并非如他信誓旦旦所说的那样是“没有经过选择的”,而是从140次观测中挑选出来的!他只采集那些对他有利的漂亮数据,而不利的数据则一概删去。这一发现震动了物理学界。 公仔箱論壇9 b0 H* H2 n' Y n1 Z; n' }) W1 D
0 y. n! Q* t' ^; ?9 ~. r0 Z 4. 冷核聚变——急于求成变笑柄5.39.217.77) d7 R! a/ y1 C$ m# D 5.39.217.776 t4 z R$ D! f8 t7 Q
1989年3月23日,美国犹他大学的彭斯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弗莱什曼举行新闻发布会,宣称在实验室的小型装置上,用钯作阴极电解重水,实现了常温常压下的“冷核聚变”。但是,世界各地1000多个实验室始终没有人成功地重复出彭斯和弗莱什曼的实验结果,最终否定了这一成果。他俩的故事也就成了科学界几乎人人皆知的反面教材。 5.39.217.77 M8 d+ _( `1 ^+ W: a
% {% H i' j7 l: L, s4 N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舍恩《科学》系列论文造假——明日之星的陨落' I7 D. `3 m; J, v 公仔箱論壇9 O. j( [" c N3 y4 |
“舍恩事件”被认为是当代科学史上规模最大的学术造假丑闻之一。2002年11月 1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美国物理学家舍恩及其8名合作者的简短声明,宣布撤消2000至2001年期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8篇论文。这8篇论文的第一作者都是舍恩,内容涉及有机晶体管、超导装置和分子半导体等成果。时年 32岁的舍恩曾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90篇论文,一度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但舍恩的研究结果遭到一些同行质疑,贝尔实验室为此邀请5名外部专家进行调查。专家们于9月份得出的调查结果认为,舍恩至少在16篇论文中捏造或篡改了实验数据,而他的合作者们都是无辜的,对此毫不知情。舍恩大规模造假的原因在于他有强烈的名利心,希望通过抢先发表一些猜想而获取荣誉,最终身败名裂。5.39.217.779 u$ S4 _8 \. i$ S' H6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