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火箭08-09上半赛季综合的战术分析 [打印本頁]

作者: sylk    時間: 2009-2-17 08:12 AM     標題: 火箭08-09上半赛季综合的战术分析

Artest与Hayes的防守智慧

By HC楼工团

这是对这场一个多月以前进行的比赛所作的最后一贴分析。以这场比赛为参照,本期望着火箭队能够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坚持贯彻那种看起来做到了扬长避短、并确实能为球队带来胜利的打法,同时尽量改进那些也许致命也许无关一场比赛胜负的缺点,然而,球队是否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呢?我想大家都会有各自的评价,这不是本篇将要讨论的问题。为什么作者不厌其烦地“宣扬”这场战胜凯尔特人队的比赛?原因有二。第一,这场比赛的攻防节奏非常符合作者个人的口味,在大部分的攻防回合里,双方都表现出了足够的耐心和强度(虽然也出现了一些给对手过于轻松完成进攻或者最后时刻松懈的现象,尤以火箭队为甚,但是比例较低);第二,作为一个足够强大的对手,凯尔特人队虽然当时处在一个战绩上的低谷期,但是就这场比赛体现出来的技战术水平而言,依然非常值得赞赏——我们应该注意区分低潮与被限制这两种情况,再回头看看,凯尔特人队输球,是因为自身状态差呢还是火箭队限制得好;对单个队员而言也是这样,例如Perkins, R. Allen, Rondo以及House等等。

这篇文章将继续讨论防守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名队员身上:Chuck Hayes与Ron Artest. 两人的身价、名气和地位均相去甚远,前者本赛季难得上场,后者是新来的强援、前年度最佳防守球员获得者;两人都在防守方面给球迷深刻的印象,这分别体现在能力与斗志等等几个方面,他们都是球迷梦想火箭队成为超级防守强队的重要砝码。大多数时间打三号位的Ron Artest比大多数时间打四号位的Chuck Hayes高1英寸、重22磅(根据官方网站数据)。

虽然过去了一个月,相信球迷对Artest肉搏Pierce、Hayes硬顶Garnett的镜头记忆犹新,回想起来依旧热血沸腾。这确实是一场篮球比赛不能缺少的元素,它对球队战术执行力的提高有奇妙的正作用,尤其对于一支尚不成熟的球队而言。不过,作为战术分析贴,这里将较少触及这些一对一成分比较大的场面,而将更多的篇幅用在讨论个人防守方式对球队的影响上面。

[ 本帖最後由 sylk 於 2009-2-17 08:21 AM 編輯 ]
作者: sylk    時間: 2009-2-17 08:13 AM     標題: Hayes的智慧

Hayes1


这是从离半场结束还有4:25开始的大多数看过这场比赛的球迷耳熟能详的一系列防守场面中的最后一部分,之前Hayes连续两次低位顶防Garnett的背身单打成功,半场结束前3:57凯尔特人队再次抢到前场篮板,重新组织进攻。比分41:46(火箭落后)。

进攻方:1号位Rondo, 2号位R. Allen, 3号位Scalabrine, 4号位Garnett, 5号位Powe;
防守方:1号位Brooks, 2号位Barry, 3号位Artest, 4号位Hayes, 5号位姚明。
(Artest与Barry作错位防守。)

Hayes1·图1


图1. 此前两次进攻中,凯尔特人队都是通过简单的强侧二人进攻吊传低位造成单打机会,这次有所变化:争夺前场篮板后Powe处于强侧底角,这显然不是他的进攻点,因此他溜底线试图带走姚明,Garnett在腰位并没有要球,而是为向下突破的Rondo作对球掩护

Hayes1·图2


图2. Hayes非常清晰地选择了show and recover的防守,同时Barry短暂轮转防守Garnett, Brooks快速跟防Rondo到位;

Hayes1·图3


图3. 在Rondo传球Garnett时Hayes恢复对罚球线上Garnett的防守,Barry与Hayes包夹Garnett试图断球,后者倒地,在失去球权前叫暂停。

这个防守的成功关键在于Hayes对如何防守对球掩护正确而鲜明的判断,以及Barry的轮转。从前一点我们看到:对对手对球掩护进攻的防守应根据当时场上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后一点告诉我们:防守对球掩护是全队的事情

防守对球掩护时,应当注意对手利用掩护带球突破的方向——沿中路突破与沿边路突破是有很大区别的,另一方面,不应当把上次提及的6种防守方式视为互相排斥的,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在这个案例里,Garnett显然不符合采取show and recover防守的掩护者不具备进攻威胁这个条件,为什么Hayes没有采取相应的jump switch或者trap early防守?

我们应当注意到,Rondo的突破没有指向中路,当他突破到底线时,Brooks从另一方向绕过掩护防守到位,这时候Rondo处于突破者的坟墓死位 (checkpoint), 客观上形成了包夹 (trap) 的态势,而Barry轮转防守处于暂时放空状态下的Garnett恰恰是采取trap防守所需要的元素——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Jeff van Gundy时代姚明与外线队员对对方外线控球人采取trap的时候,会有一名队友轮转防守姚明的对位者也就是掩护者。

显然,Barry的身体不足以应付轮转防守Garnett的任务,然而Rondo和Garnett之间的距离足够短,因此Hayes在Rondo失去攻击能力的时候能够兼顾Garnett, 最终形成了show and recover的结果。可以想象,如果Barry轮转稍慢,Garnett就可能获得更有利的位置并得到球,造成Hayes回防的被动。

最后Hayes与Barry下手断球,一方面是个人防守技术(对对方进攻动作的判断能力以及反应速度还有动作的准确性)的体现,另一方面更是对形势的精确阅读的结果——Garnett接到传球,同时Hayes回防到位,也就是说后者仍然有一个移动的惯性,如果下手稍慢,被Garnett利用了这个速度差,也许结果将大不相同。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告诉我们如何通过队友之间默契的配合充分发挥各防守队员的个人能力以及形势阅读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作者: sylk    時間: 2009-2-17 08:14 AM     標題: Artest穷追不舍·案例一

在Hayes连续顶防Garnett(其实不应当简单地将其认为是1对1防守,两个球姚明都作了协防)之前,Garnett曾经中投得分,这次防守如何呢?

Artest-Hayes1


离半场结束还有4:59(火箭队进攻,姚明传中路空切的Hayes失误被断球反击),比分41:44.

进攻方:1号位Rondo, 2号位R. Allen, 3号位Scalabrine, 4号位Garnett, 5号位Powe;
防守方:1号位Brooks, 2号位Barry, 3号位Artest, 4号位Hayes, 5号位姚明。
(Artest与Barry作错位防守。)

Artest-Hayes1·图1


图1. 推进间Powe与Garnett先后为R. Allen作对球掩护,R. Allen带球越过圈顶;

Artest-Hayes1·图2


图2. Hayes试图延缓R. Allen的运球,Artest紧追不舍;

Artest-Hayes1·图3


图3. R. Allen突入三分线,Brooks轮转防守,Garnett弱侧高位得到传球空位跳投命中。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对球掩护战术配合,没有动用任何后续手段,仅仅依靠直接参与掩护战术的两名队员就在5秒内完成进攻,防守队员应该说已经落位完毕,而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依靠强点吸引包夹制造空位的意图,掩护也并不复杂,为什么火箭队最后看起来把防守的成败放在赌Garnett手感这个选项上?

从Hayes的选择来看,他可能打算采取show and recover,但是对高位挡拆来说,作为掩护者Garnett具有很大的攻击威胁,因此采取show and recover是否恰当很有疑问;然而,Hayes的移动方向也可以演变成jump switch方式——作者个人认为,这是这个案例中比较合适的防守策略:R. Allen并不经常在外线带球直接攻击,而放Garnett处于空位过于危险,考虑到Artest的身材和他打过4号位的经历,短暂换防Garnett应该是可以应付的。这种两名防守队员体型相近防守特点差别不十分大的情况是非常适合jump switch的,第三节凯尔特人的最后一次进攻是一个好例子,当Pierce对Rondo的掩护尚未发生的时候,FSN西南台的解说顾问Matt Bullard就在那里期望 "switch this, switch this", 当时对位Rondo的是Barry, 对位Pierce的是Wafer, 掩护发生在高位中路——结果如何?Barry和Wafer实行switch之后Bullard高度评价 "nice job", 那时进攻尚未结束,最终也不出所料防守成功。

实际情况呢?Artest没有舍弃R. Allen, 因此jump switch无从谈起;Artest从屁股后面追R. Allen又阻碍了Hayes恢复对Garnett防守的路线(请参考案例一中Brooks的追防路线,并试图找出本案例与案例二的相似性)——因此,从结果上看,这个防守最终像是采取了trap的策略,但是位置并不靠近边线,反而导致除了Garnett的大空位外,补防的Brooks对位的Rondo也出现了外线机会,而且传球没有难度。

题外话:分析不同效果的防守之后的进攻——由于士气等原因,或许这之间存在着一些关系,例如这次失败的防守后Artest作了一个毫无道理的三分尝试,而案例一之后Artest断球上篮成功。对于火箭队,到底是成功的进攻对成功的防守起的激励作用大呢,还是反之?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作者: sylk    時間: 2009-2-17 08:14 AM     標題: Artest穷追不舍·案例二

这种防守上的不当选择并不是个案,在Hayes不多的上场时间里,我们看到他和Artest不止一次发生了这种不默契的情况。

Artest-Hayes2


这是半场结束前2:33凯尔特人发动的一次进攻,此前姚明被绕前Brooks接受对球掩护跳投命中两分,比分45:46(火箭落后)。

进攻方:1号位Rondo, 2号位R. Allen, 3号位Pierce, 4号位Garnett, 5号位Perkins;
防守方:1号位Brooks, 2号位Barry, 3号位Artest, 4号位Hayes, 5号位姚明。

Artest-Hayes2·图1


图1. Garnett圈顶持球,Rondo沿三分线往弱侧跑位,Garnett传球同侧腰位背框要位的Pierce;

Artest-Hayes2·图2


图2. Pierce转身成为面框作出隔离单打姿态,然而Garnett并未往弱侧拉空,而是往下对其作对球掩护

Artest-Hayes2·图3


图3. Pierce突破受到Hayes的压迫干扰,同时Perkins占据篮下中路位置,Artest在身后追防Pierce;

Artest-Hayes2·图4


图4. Artest改变路线,从Hayes身后绕过追赶Pierce, 此时Garnett已拆到篮下,接Pierce传球上篮得分并造成补防的姚明犯规。

这是一个相当糟糕的防守。我们看到Garnett得分后,在Pierce身后望球兴叹的Hayes对追出了底线的Artest作了个手势比划着什么。

与上例相似,在对球掩护发生的瞬间,Hayes对持球的Pierce在其运球路线上进行压迫,实际上保留了三种后续选择:show and recover, jump switch还有trap. 毫无疑问,Garnett与Pierce都具有很大的攻击威胁,也许应采取trap early(提前包夹),但是既然掩护已经发生,我们就不再讨论这种选项了。

实际发生的情况如何呢?作者个人觉得,在一个拆到篮下的Garnett比一个在高位控球的Pierce之间,作为防守方更应当选择让后者进攻,从保护内线的原则来说这也是更有道理的——如果弱侧的Barry协防高位的Pierce那么R. Allen的三分就出现了机会,然而Perkins已经先一步有效地降低了姚明协防Garnett的压力,我们看到最后Garnett不仅得分,姚明还赔上一个犯规,更加不值。

作者个人认为,这时候最佳的防守选择依旧是jump switch(换防),Hayes完全就防守强壮持球3号位的能力,而Artest换防Garnett, 只要对方被迫重新组织,总能设法寻找机会换回来。另一种选择show and recover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两个条件:Artest能跟上Pierce(最好不通过弱侧轮换,因为R. Allen很具威胁)——这需要Hayes压迫力度足够大,Hayes能够恢复对Garnett的防守——这需要Artest正确选择路线以不阻碍Hayes. 对比案例一,可看出这个案例中Hayes要兼顾持球者和掩护者、先压迫前者 (show) 后恢复防守后者 (recover) 是比较困难的,原因在于案例一中Rondo是往底线带球,很难拉开与掩护者之间的空间。当然并不是说show and recover一定不行,例如姚明如果能短暂轮转防守Garnett同时弱侧稍收缩内线,Hayes有可能获得recover的时间。

然而,从另一名直接参与对这个对球掩护的防守的Artest的路线看,他并没有考虑到jump switch还是show and recover这些选择,从比赛画面中能直接得到的“印象”是:Artest心中只有一个Pierce, 不管你到天涯海角我也要追到底。因此就发生了我们看到的情况:Hayes看到Artest追防,这意味着jump switch的选择已经失去,因此他调整位置准备recover, 这个停顿正好隔在了Artest与Pierce之间,后者改抄近路从Hayes身后绕过,这又反过来阻挡了Hayes的recover路线

Hayes在这个防守中有没有责任呢?作者认为有一点。他看到Artest在屁股后面追赶Pierce的时候,如果继续保持对Pierce的压迫,那么还有可能把防守转化为trap, 也就是说在圈顶一带包夹持球人,这时候必须启动内线的轮转——这个防守策略有两个不利方面:1. 被包夹者处于中路,传球路线广阔(姚明内线轮转Garnett并兼顾防守Perkins就很不容易);2. Hayes与Artest的身高似乎都不足以延缓Pierce的传球(Pierce在包夹下传球并不快速,但是尚算稳健,我们可以想象姚明参与包夹的情况,就能够明白为什么Hayes不太适合在防守对球掩护中采取trap)。可见,trap也不是特别好的选项,不过总比recover失败看起来多那么一点儿防守成功的机会。

这个防守的失败,最大的责任是Artest, 他无视了团队的防守概念,沉迷于与Pierce的个人缠斗(这个很难说是不是因为对手是Pierce, 因为案例二中他对R. Allen的情况也差不多),因此火箭队的防守被对方以一个简单的挡拆战术轻松击破。

[ 本帖最後由 sylk 於 2009-2-17 08:24 AM 編輯 ]
作者: sylk    時間: 2009-2-17 08:16 AM     標題: 总结与思考

作者个人希望球迷们在观察Chuck Hayes的防守时,不仅仅把目光集中在他如何当姚明的炮灰、如何制造带球撞人(大家还记得06-07季后赛他制造Derek Fisher带球撞人吗?那是一个怎样的进攻战术?采取的是怎样的防守?)、如何单防硬顶对方的明星大前锋、如何在对方转身时准确地切球,还应当看看他是如何参与到团队防守当中主动引领团队防守的,应当多观察并思考在每一次防守中Hayes为什么选择这种站位、为什么选择这种路线、为什么换防、为什么协防。这里有太多值得学习的东西。Hayes的价值,绝不仅仅是他敦实的下盘,绝不仅仅是他快速的手法,也绝不仅仅是他的勇敢,还有他的洞察力和瞬间判断能力以及虚心的态度与学习能力——也就是说,他的智慧。作为一名球迷,看到这样一名队员,我希望他能永远效力于我所支持的球队。

毫无疑问,Ron Artest曾经有顶级的一对一防守能力,而这种能力即使今天看来由于伤病等原因略显退化,依旧是非常出色的。曾经有帖子从个人防守的各个方面评价过过去几个赛季的Artest(包括大致的变化趋势),很遗憾,一直没有看到关于Artest的防守对全队防守的影响的数据分析文章,虽然作者曾经一再呼吁。:) 在此,再一次希望有朋友能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个人防守与球队体系互相影响,篮板保护效率等等),而不仅仅是通过对对位者效率的压低(开一个愚蠢的玩笑:像案例三这种情况,如果Garnett只是得到两次罚球,那么Pierce连助攻数据都得不到,Artest个人的对位数据不受影响——大家可以想像,姚明防守失误的话,有多大的可能性他的对位者一个正面数据都得不到呢?)。

许多朋友表达了对火箭队成为超级防守强队的憧憬,然而赛季至今的现实与此相去甚远(如果有朋友认为现在的火箭队依旧是一支很强的防守队伍而且不低于预期,那么请另开贴分析)。我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伤病,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防守体系。在没有一个成型的防守体系的时候,Artest的个人防守再强,也不会对球队的防守有多大的实质性帮助。在交易截止日来临前,作者并不希望Artest被交易走,而是更希望看到如果球队能够真正建立一个合理而有力的防守体系,他如何在这个体系中发挥得更出色,从而帮助球队,而不是经常沉迷于单挑。Artest的单防怎么样?下面这个例子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成功的防守


不过,也不应当把这个防守的功劳完全归在Artest身上——任何时候都应该认识到,单防的失败与成功,都是球队的、体系的失败与成功。


请问,这个防守最终完全成功,是因为什么?——从这里,我们或许可以体会到出色的单防能力如何在一个合理而有力的体系下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而这个体系又如何因此而获益

上面是思考题一题二:下图中所示的防守,应该说非常失败——对手过于轻松地获得了一个节奏非常好的空位外线机会(从战术讨论而言,防守是否成功,并不取决于进不进——这个球如果让一位不擅三分的队员获得机会,那就可以说成功,即使他像Calvin Booth那样进了一个)。

失败的防守


请问:谁的责任最大?可能的合适防守方式是什么?谁可能有机会协防——然而他没有协防,为什么?



最后,作者重复一下,写这帖子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回味这场很“爽”的比赛,而是期望通过分析这场火箭队发挥相对不错的对手也相对比较强大而且比较严谨的比赛,指出我们在进攻和防守上的问题,也看看对手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果火箭队以后能尽量打出这场比赛好的方面(以姚明为攻防核心,充分发挥其效率;建立在保护内线基础上的通过积极协防而实现的防守体系;进攻中耐心解决姚明被绕前的问题),避免差的方面(防守端忽视与队友的配合沉迷于与对位者的个人缠斗;外线进攻队员过于自由化的选择尤其是投射选择;过多的带球贻误战机),能把对手的长处(围绕能力强的球员和他们之间的配合来制造进攻机会;敏锐地发现对手防守的漏洞并禁止其弥补;在防守端永不放松,对对手任何有威胁的选择都在不影响对主要选择防守的前提下尽力限制)合理地纳为己用,那么火箭队的好成绩是可以期待的。
作者: sylk    時間: 2009-2-17 08:22 AM     標題: 轮转、协防、压迫与内线保护

这场比赛的防守总体来说做得非常好,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把对手的内线得分限制得很低:18分。这是真正能够反映火箭作为一支防守强队的数据。能够做到这一点,靠的是姚明巨大的威慑力、Chuck Hayes出色的防守判断和技巧还有外线球员合理的轮转和对禁区的保护,此外Rafer Alston在大多数时间对位Ray Allen的情况下较好地限制了对方。我们可看到这场球火箭队在防守中是由内及外的,不像许多其它比赛中那样既守篮下又把许多精力放在了对三分球的防守上(这个赛季火箭对手三分球命中率33.9%比上赛季的36.5%低,虽然失分16.1比15.8高),导致中投圈失守乃至内线压力大增——个人认为这种方式一旦把握得不好很容易得不偿失。

需要注意的是,这场球中凯尔特人队的盲目突破比火箭队少得多,但是失误数字不相上下,投篮命中率更低,这是火箭队有耐心有韧性地实施全队防守的功劳。真正好的防守,其效力是抢断盖帽等数字所远远不能反映的

内线一


下半场的第一个防守回合很能说明问题,当时比分52:49, 第三节比赛刚刚开始。

进攻方:1号位Rondo, 2号位R. Allen, 3号位Pierce, 4号位Garnett, 5号位Perkins;
防守方:1号位Alston, 2号位Wafer, 3号位Artest, 4号位Scola, 5号位姚明。
(其中Alston防守对位R. Allen.)

内线一·图1


图1. Garnett高位横传另一侧高位的Perkins后为Pierce作向下掩护,Artest与Scola在一个短暂时期内作换人防守,Artest一直处于Perkins与Garnett的传球路线之间;

内线一·图2


图2. 姚明短暂放空高位无威胁的Perkins转而协防Garnett, 帮助Artest与Scola有时间恢复对对位者的防守,Perkins横传Pierce, 后者取代了原来Garnett的位置;

内线一·图3


图3. Pierce突破遭到姚明沿罚球线的协防而未果,把球交给低位的Garnett作单打;

内线一·图4


图4. Perkins拉到弱侧低位为Garnett创造单打空间,弱侧底角防守者Wafer沿底线协防

内线一·图5


图5. Garnett回传Pierce并作边路对球掩护,后者突破在“死位 (checkpoint)”遭到Artest与Scola的双人包夹

内线一·图5


图6. 第三人Wafer过来协防,Pierce回传外线,进攻时间只剩2秒,R. Allen突破被Alston抢断。

总结本案例:图1中凯尔特人的进攻火箭队也常使用类似版本,例如案例三——为什么Garnett没有能够通过一个简单的掩护就造成错位?为什么甚至他没有能够很早就在低位接到球?第一个问题的解答是Artest可以顶4号位,而Scola在火箭队中是很适合在防守对方掩护战术时采取换防 (switch) 的队员之一;第二个问题的解答是Artest对Garnett的短暂绕前与姚明正确的防守判断——短暂放弃Perkins而协防Garnett, 为Scola与Artest的再次换位赢得时间。

Pierce与Garnett作的是一个无球掩护,对此的防守当然与对有球掩护的防守不同(例如很难想象去对一个无球队员采取shadow防守),但是某些方式上还是相似的。这里Scola与Artest先来了一个switch然后在Pierce得到球后Scola的防守动作很像防守对球掩护中的show and recover, 他赢得了恢复对Garnett防守的时间和空间。这个阶段成功应归功于Artest, Scola和姚明三个人的身体条件和判断能力。

图3中Perkins有给Pierce作高位挡拆的态势,但是跟随R. Allen到弱侧高位的Alston也摆出了提前协防的姿态,因此Pierce没有选择从中路突破,这样强弱侧就被分隔开了。图4中对Garnett的单打Scola顶得很好,而Wafer协防的时机和路线非常恰当,避免了第一节中Garnett连续左侧低位单打成功局面的出现(当时姚明也过去协防,但是不可能沿底线去作包夹甚至断球的尝试,只能帮助Scola防守突破或者造犯规)。

从图5中可以看到火箭队五名防守队员如何很好地保护了内线并把对方的进攻限制在了强侧边路的狭窄地带,Artest努力切断Pierce与圈顶R. Allen的联系,迫使对方沿边路进攻。最后Scola在对方进攻时间快到的时候略显保守,在带球者最害怕的死位的包夹被破解,然而Wafer适时出现,最终成功防守并反击得分。

在这个防守回合中,每一个协防的行为都带有明显目的,绝不是盲目的或者是赌博式的;防守阵型保持得很好防守队员之间的空间很恰当,互相呼应,相反对方的进攻阵型被割裂,因此劳而无功。

[ 本帖最後由 sylk 於 2009-2-17 08:24 AM 編輯 ]
作者: sylk    時間: 2009-2-17 08:22 AM     標題: 个人与团队

Artest是一名出色的防守球员,更准确一点,应该说他是一名出色的外线对球防守者。在这场球里面,他在防守端为球队注入了许多积极的元素,然而不能否认的是,正如赛前被炒作的看点之一所预示的那样,他在攻防两端都过多陷入了与Paul Pierce的一对一缠斗当中,而忽视了全队的配合。作者不是Artest黑,也不是带着“鸡蛋里面挑骨头”的态度看问题,事实上这场球里由于Artest“不放弃”Pierce而造成的攻防失败为数不少。

Artest


这是第三节前半段的一次防守,离本节结束还有8:00, 比分62:57, 火箭队上一次进攻中姚明掩护犯规。

进攻方:1号位Rondo, 2号位R. Allen, 3号位Pierce, 4号位Garnett, 5号位Davis;
防守方:1号位Alston, 2号位Wafer, 3号位Artest, 4号位Scola, 5号位姚明。
(其中Alston防守对位R. Allen.)

Artest·图1


图1. Garnett吊传腰位的Pierce并上前为其作对球掩护

Artest·图2


图2. Scola挡在Pierce往中路的突破路线上,Artest在后面紧追不舍;

Artest·图3


图3. Pierce急停甩开Scola并回传拆到低位的Garnett, Wafer从弱侧过来协防;

Artest·图4


图4. Scola回收掐断给Rondo的传球线路,Garnett单打Wafer在姚明与Scola协防前造成Wafer犯规。

这个防守可以说是失败的,虽然Wafer的轮转值得称赞——可以看出他在Pierce急停的一瞬间已经判断到了他的意图,在顾及对手往自己对位的弱侧底角的Rondo的传球路线的情况下为自己创造了换防Garnett的条件,这个判断非常恰当(Rondo状态低迷,远处弱侧底角),——但是,让Garnett得到一个单打Wafer的机会,无论如何说不上成功。

对于Garnett为Pierce作的对球掩护,从Scola的防守动作看,他似乎在尝试使用show and recover防守,这里Garnett当然不符合“掩护者不具攻击威胁”这个前提,不过在Pierce的对位者追防方向恰当、能造成短暂包夹因此延缓其传球的情况下,是能够赢得恢复 (recover) 时间的,然而Artest追防的方向是从Pierce的身后或者说是外侧,不能达到把Pierce往外推的效果,因此show之后recover的路线被Pierce以及后来追防到位的Artest占据了,实际效果是Scola完全失去了防守Garnett的可能性,而姚明受到Davis的牵制也无法协防(能想象姚明在Pierce控球下一个人防守两个低位的Garnett和Davis么?)。

在这个案例中,由于对方执行挡拆战术中持球的不是小个子后卫,而是有强壮体魄的Pierce, 防守他的是也许更加强壮的Artest, 采取show and recover是否恰当是值得商榷的——如果是R. Allen或者Rondo与Garnett的挡拆,换防 (jump and switch) 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而show and recover以Scola的移动能力是可以做到的。

我们知道,Artest是可以胜任4号位的,虽然他的对位数据并不美妙,但是在一两个防守回合中换防对方的4号位,即使是Garnett, 也总比Wafer好得多。对于Pierce/Garnett的挡拆,采取换防 (jump and switch) 不是一个坏主意,采用show and recover也未尝不可,因为Pierce在包夹下有传球能力,但是我们也看到,他的传球并不迅速,因此是能够在他传球前恢复防守的。

Artest在类似防守上的判断错误后面还能陆续看到。
作者: sylk    時間: 2009-2-17 08:25 AM     標題: 不恰当的协防

防守需要积极性,但是更重要的是体系。绝不是所有的协防都是恰当的。我们来看一个反面例子。

不恰当的协防


这是全场凯尔特人队最后一次得分的进攻,离比赛结束还有1:44, 比分84:83火箭领先,此前双方的进攻都陷入了“单干流”的泥潭。

进攻方:1号位Rondo, 2号位R. Allen, 3号位Pierce, 4号位Garnett, 5号位Perkins;
防守方:1号位Brooks, 2号位Barry, 3号位Wafer, 4号位Landry, 5号位姚明。

不恰当的协防·图1


图1. Garnett在低位得到R. Allen的传球,姚明作对位防守,R. Allen横向切过三秒区,为Garnett拉开单打的空间;

不恰当的协防·图2


图2. Rondo从弱侧底角溜底线到篮下,Garnett向中路移动在Brooks协防下传球Rondo上篮得分。

进攻过程极其简单……为什么让对方在这个关键时刻得分如此轻松?从场上可以看到,之前火箭队进攻中Brooks与Landry作高位挡拆后遇到Perkins的shadow防守后进攻陷入停顿最终失败,在退防过程中R. Allen推进已经减速,不可能形成快攻机会,但是Brooks却在大部分时间里放弃了对位的Rondo, 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强侧的R. Allen身上,当后者传球并往弱侧拉开时,Brooks也没有注意Rondo溜底线的行为,而是去协防从较高位置进入三秒区的Garnett.

试想姚明在防守Garnett时没有让Garnett占据篮下底线的有利位置,而是迫使对方往较高的位置转身,罚球线上Wafer随时准备对Garnett的后撤步跳投作协防,三秒区内还有Landry在防守,Barry处于跟随R. Allen的状态下,当时离Garnett距离也很近——这种情况下需要Brooks协防Garnett吗?换句话说,当时可以说五名防守队员或多或少都被Garnett吸引了一部分注意力(其中Wafer和Barry较少),而Brooks是在这种态势下最不应该参与协防的一个。

记得在赛中以及赛后,有些别有用心的言论提到“关键防守中姚明漏人”,对于这些言论,除了“脑残”和“恶心”,实在想不出什么别的评价了。这个防守的责任完全不在姚明。

记得我们多次批评火箭队没有团队防守,没有协防,听任对方单打姚明,但是并不是说每一个单打都要全方位地协防姚明,这时候防守的选择应该是建立在信任姚明一对一能力的基础上对其作保护,而且要以绝不能放空处于有利位置上的对位队员为前提。
作者: sylk    時間: 2009-2-17 08:25 AM     標題: 凯尔特人的进攻:如何“揪住对手”

我们曾经提到:一支优秀的进攻队伍应当善于抓住对方瞬间的防守漏洞,把这个漏洞定格并放大,最终帮助己方进攻得分(有点像国际象棋获得了子力或位置优势以及羽毛球掌握主动后如何转化为胜利或得分的情况)。这种漏洞可能是防守方的错误或者人员配备缺陷导致的,有时候仅仅是意外。

凯尔特人


这是第三节还有4:05结束时凯尔特人发动的一次进攻,比分66:65(火箭领先),火箭队之前的进攻姚明遭到绕前(据说某同事把这个作为他的帖子的题材之一,不过尚未出版,Garnett对以姚明要位为目的的底线掩护战术的防守很出色,可参考主贴提到的三篇进攻方面的讨论文章)、Brooks突破无功、最后由Chuck Hayes勉强投篮不中。

进攻方:1号位Rondo, 2号位R. Allen, 3号位Pierce, 4号位Garnett, 5号位Davis;
防守方:1号位Brooks, 2号位Alston, 3号位Wafer, 4号位Hayes, 5号位姚明。

凯尔特人·图1


图1. Rondo高位横传Pierce接球,Garnett中路切入篮下,同时R. Allen由原弱侧(Pierce侧)底角溜底线至另一侧;

凯尔特人·图2


图2. Pierce处于隔离单打状态(对位Brooks),Wafer从弱侧高位过来协防包夹

凯尔特人·图3


图3. Garnett闪到高位接球,同时Rondo横切三秒区到强侧低位,Hayes正确判断到Rondo的空位因此扑向Garnett封堵其传球路线;

凯尔特人·图4


图4. Garnett晃过Hayes沿中路突破,在姚明补防时回传外线Pierce三分命中。

在Garnett突破姚明补防后,理论上Davis也存在机会(他曾经在类似位置得分,当时是他为Pierce作高位挡拆,姚明采取shadow结果什么也没防到),那么,是不是因为Hayes补防Garnett过慢导致漏洞产生呢?不然。我们看到Garnett提上接球与Rondo下低位是同时发生的,当时R. Allen把Alston牵制在弱侧,姚明被Davis牵制在弱侧低位,Wafer与Brooks包夹Pierce, Hayes不得不先把注意力放在Rondo身上等待Wafer或者Brooks的轮转防守——可以说即使有一名防守队员回来防守Rondo, 放给Garnett的空位时间已经足够他完成一次进攻决策了,然而场上发生的事情更加糟糕:Wafer与Brooks同时放弃Pierce到篮下包夹Rondo. 为什么?

回到这次进攻的开头,图1中Pierce处于无球状态,对位盯防的是Brooks——这是一个足够大的错位,而凯尔特人队非常及时地把球交给Pierce, 这样Brooks与Wafer就不容易把对位防守换回来,也就是说,凯尔特人队把这个错位定格了。无法想象Brooks如何应对Pierce的隔离单打,因此Wafer包夹顺理成章,这时Wafer对应的进攻队员立即占据有利位置,而相应位置的明星球员拉出来为队友创造空间,并接球发动最后攻击(有点三角进攻中triger man的意思?)。

这时候就造成了防守上的混乱——理论上,如果Rondo插入低位后Brooks及时回防,恢复Wafer与Pierce的对位,那么还有可能延缓对方的进攻,然而火箭队犯下第二个错误(也许可以这样解释:Brooks“理应”对位Rondo, 而Wafer在本次防守中一开始就对位Rondo, 因此他们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同时追防无球的Rondo),直接导致Pierce的空位三分机会。

在这里两个错误中,后一个直接导致了失分,然而真正造成凯尔特人队进攻主动局面的是第一个:Brooks对位Pierce. 这是怎么发生的呢?原来,火箭队进攻未果,Brooks争抢前场篮板失败,Garnett快速传球全线推进,R. Allen沿边线带开Alston, 因此Wafer对位Rondo, Brooks追防当中只好选择Pierce作为防守对象——对手在此时把球交给Pierce, 引发了此后一环扣一环的攻势,并在火箭队员乱上加乱的情况下抓住瞬间的机会得分。战术素养之高,委实值得我们学习。

Brooks对位防守Pierce, 也许只是一个“意外”,是不是值得花这么多篇幅来讨论呢?作者认为,如何规避这种由于“意外”造成的防守被动局面,是火箭队这一年多来诸多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之一。一个时常发生的例子是Scola对干扰对方带球队员时机选择的不恰当导致对方发动阵地进攻时他失去了防守位置——我们不能说“决不允许大个子队员干扰对方带球过半场”,而应当在训练中强调细节,让队员明白什么情况下进行这种干扰不会打乱半场阵地防守体系,而会起到延缓对方进攻的效果。对于其它性质类似的问题,也应该用类似的态度来尝试改进。另一方面,火箭队在对方出现防守上的漏洞(无论是错误还是被迫无奈)时,如果利用此来打击对方?球队的洞察力与战术执行力都亟需提高
作者: sylk    時間: 2009-2-17 08:26 AM     標題: 轮转与保护内线总结

总结:作者个人认为,火箭队的防守应当立足于内线,由内及外。首先要保护好篮下,原因有三:

1. 篮下最容易失分;
2. 篮下失守则外线防守也难以说起;
3. 球队的中锋不是苦力炮灰,而是攻防两端都能给对手致命打击的明星球员,是球队的基石,对姚明队友不应抱有依赖的态度,而应当努力保护,使其尽量发挥最大效率。

如果我们选择篮下与外线并重这种在球技坐标系里呈哑铃状的防守,看似很好——既掐死了内线,又抑制了涨分涨士气很快的三分,——其实不然:防守的整体性很容易失去,内外联系容易被对方割断,内线将仍然面临巨大压力,而外线也很难得到内线的支持。

在保护内线的前提下,队员之间应当加强沟通,互相呼应,尽量做到正确判断对方进攻的意图和重点,在自己对位的球员不能简单得球并攻击的前提下积极协防、有机轮转、给对方制造陷阱(例如制造包夹带球者的理想机会)、争取延缓对方的进攻时间并迫使对方在不舒服的情况下出手(这场比赛中后一点做得不错,前一点不够好——作者研究了接近40个攻防回合,从落位开始到进攻结束凯尔特人队平均用7秒,火箭队平均用10秒)。

具体到个人,我们看到在场上五人的防守互相支持而不是各自为战的情况下,姚明的判断和位置选择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这时候他的威力能够非常充分地发挥出来;Brooks和Wafer有时候会发生判断上的失误,Wafer对对方最有威胁的攻击点非常敏感,协防很积极,但是仍需磨合;Alston的位置判断也和姚明一样优秀,不必细表。

进攻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可能是两个人甚至一个人的事情,然而阵地战中,任何防守都是五个人的事情,所有不顾团队沉迷于个人缠斗的防守与类似的单干型进攻一样不可取,甚至对球队的伤害更大。

切忌做那些无谓的、成功几率很低的赌博式尝试,尤其在防守时。
作者: sylk    時間: 2009-2-17 08:27 AM     標題: 外线队员的运球突破

在火箭队的进攻中,许多战术是围绕内线的姚明来制定并执行的,然而以持球外线为中心发起的进攻也占有很高的比例,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指导思想——这是对“平衡”的追求——任何一支过于侧重内线或外线的球队相比一支平衡的球队而言更容易被对方限制; 人员组成——Tracy McGrady在过去四个多赛季里一直是球队最重要的进攻决策者,他快速而准确地阅读对方防守的能力在这几年的火箭队中稳居榜首,持球突破在McGrady启动的战术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也已经为多数队员所熟悉,而现在球队中还有Aaron Brooks和Von Wafer这样既有突破速度和技术、篮下(在对抗中)终结进攻的能力也有保证的球员,理应根据这些特点制定战术; 阵容轮换——除姚明外队中具有稳定低位背身单打能力的内线以前是Juwan Howard, 现在是Luis Scola, 他们都并不具备姚明的先天优势,也不具备持续吸引对方包夹防守的能力,因此,在姚明不在场上或者状态不佳的情况下,外线的突破显得更加重要——即时在姚明状态出色的场次里,外线队员适时的突破也是必须的,这两者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某些赛季McGrady因伤缺阵的场次里,火箭队在进攻端几乎没有任何能通过突破撕开对方防线的选手,因此大部分压力都落在了姚明身上,这个情况直到上赛季Brooks入队才有所改观,尤其是这几场比赛里Von Wafer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McGrady缺阵带来的突破的缺失(但是,这绝不意味着McGrady在进攻端的技术能力和战术意识是可替代的)。在讨论如何破解对方对姚明的绕前和无球包夹防守时,已经提到了突破的作用(案例一和二,都是很有分寸地突破的好例子),当然,没有任何理由把突破这种有效的进攻方式局限在“给姚明传球有困难”这种局面当中。 在分析案例前,一定要强调一点:持球突破与别的进攻方式一样,都应该是严格制定的进攻战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阵地进攻都是五名队员合作的结果,突破者必须对对方的防守和队友的位置以及技术特点有明确的概念。一个好的突破,应当同时具有攻击篮筐急停跳投撕开对方防线使队友获得机会这几种功能,其结果不仅能够得分,还可能制造对方犯规,扩大对手的防守范围,为队友此后的进攻创造有利条件。相反,一个盲目的突破,可能延误进攻时间,可能失去队友稍纵即逝的空档机会,还可能由于出手勉强或者失误让对方直接反击得分。因此,在鼓励突破的同时,也应当严格地制定突破战术并慎重地执行之。 在McGrady伤停的时候,火箭队的两名主要突破手Brooks和Wafer有一个共同的缺点:缺乏经验。因此,火箭队外线队员的突破效果可说是喜忧参半。
作者: sylk    時間: 2009-2-17 08:29 AM

(一)

提到这场比赛中的成功突破,我们都会立刻想到决定胜负的两次进攻——确实,这两次的战术都执行得相当成功,相对而言,第一次更加完美,第二次更加狡黠。

突破一


离比赛结束还有59秒, 比分84:85, 双方此前各有一次进攻失手(Brooks突破失败回头造进攻犯规),第四节双方的进攻都陷入了泥潭,得分非常低,反映出两支队伍都把防守作为了头等任务。最后时刻的进攻,落后1分,志在必得。对方的注意力必然会集中在此前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姚明身上。

进攻方:1号位Brooks, 2号位Barry, 3号位Wafer, 4号位Landry, 5号位姚明;
防守方:1号位Rondo, 2号位R. Allen, 3号位Pierce, 4号位Garnett, 5号位Perkins.

突破一·图1


图1. 1-4拉开,Brooks高位控球,其余4人落位于底线(除非在最后时刻,这种战术通常不是为了给持球者创造机会——syh);

突破一·图2


图2. Landry为Brooks作高位对球掩护,Brooks强行从两名防守队员当中穿过;

突破一·图3


图3. Pierce收缩篮下堵截Brooks的突破路线,Brooks分球处于底角空位的Wafer三分命中。

这个战术看似简单,实际上执行起来要求每一步都很精细,有一点是Brooks的个人天赋带来的:他努力沿中路突破。在高位挡拆中如果能够穿过两名防守人,就会立即对篮筐施加强大的压力,这种快速的形势变化让对方来不及恢复防守,因此迫使对方其他队员补防,从而撕开对方的防守。联盟中擅长此道的人并不多,Dwayne Wade是其中的佼佼者。

Pierce的补防放空了Wafer, 如果Garnett补防,姚明将得到Brooks的分球直接得到上篮机会,R. Allen距离太远,这就是突破的威力;然而,值得提到的是Brooks的传球时机也很恰当,如果再晚一刻,Pierce就有可能恢复一部分对Wafer的防守。可喜的是,前面几次突得过深的Brooks在这次非成功不可的进攻中头脑非常清醒。

更仔细一点观察,能够发现在图2的突破发生的那一瞬间,除了Pierce立即移动堵截外,同侧的另外三名队员都在作微小的调整——Garnett更加贴近篮下支持Pierce的防守,姚明稍往外为自己留下足够空间以期移动中接Brooks可能的传球上篮,Wafer稍往上走给了Brooks非常合适的传球角度。可见,没有队友精确的配合,就有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是一次变化多端而布置细致的战术的胜利,也是天赋的胜利。1-4拉开的后续变化很多,超出了本文讨论的重点,在此不予详述,只提一点:有可能演变成高低位配合让姚明在不被绕前的情况下在低位得球。

突破一·附


如果说上一次进攻扭转乾坤,那么下一次进攻可说是一锤定音。同样的人员组成,同样的落位方式——1-4拉开,Landry依然有上高位掩护的意图(区别在于他想绕道姚明那一侧作掩护),但是Brooks挥手拒绝,也许这让Rondo走神,总之Brooks高速突破篮下在Perkins堵截是分球Landry, 最终姚明得到前场篮板轻松得手。

由于和上一个进攻站位相同、指导思想相似,而另一方面这次进攻打成更依赖于天赋——Brooks的速度和姚明的身高,尤其是Brooks的突破没有借助掩护,很有“裸突”的意思了,因此不作详细分析。Brooks突破后的选择依旧值得称赞。


(二)

综观全场,外线队员持球突破的次数并不少,这也是姚明不在场或者对方采取非常规防守时理应采取的进攻方式,就后者而言,理由很简单:利用姚明对对方两名内线队员的吸引而直接攻击篮筐。可是,通过成功地执行战术经突破而完成的进攻非常少,甚至可以说,除了上面提到的两外之外几乎没有。

突破二


这是案例一详细分析的反超比分的回合之前那次进攻,比分84:85, 对方刚刚超出比分,比赛时间还有1:34. 从时间、比分和气势上说,都是相当关键的一个进攻回合。

进攻方:1号位Brooks, 2号位Barry, 3号位Wafer, 4号位Landry, 5号位姚明;
防守方:1号位Rondo, 2号位R. Allen, 3号位Pierce, 4号位Garnett, 5号位Perkins.
突破二·图1


图1. Landry边路将球交给Brooks组织进攻,自己跑到弱侧高位,姚明在弱侧低位;

突破二·图2


图2. Barry与姚明执行Spurs战术——篮下底线的交叉掩护(请参考http://bbs.hoopchina.com/513585.html案例一),企图使姚明顺利在强侧低位要位;

突破二·图3


图3. 由于Garnett的预判和机动性,Barry的掩护没有成功,Garnett成功地对姚明绕前——这个情况与http://bbs.hoopchina.com/514244.html案例一是类似的,虽然后者是高位切入后的掩护,但是目的一样,结果也相似;

突破二·图4


图4. 姚明到翼侧为Brooks作对球掩护,Brooks从中路突破;

突破二·图5


图5. Brooks勉强抛投被Garnett封盖。

在这个案例中,进攻的第一阶段没有成功,这是非常正常的;在获得与案例一中类似的形势下,没有通过Landry执行类似的“区域进攻”战术,也是非常正常的;Brooks借助姚明的掩护已经突破到中路,到这里为止整个进攻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合理的,关键在于形成突破态势之后

在图4的掩护发生后,原本防守姚明的Garnett采取了shadow的防守策略)——把凯尔特人队的助理教练Tom Thibodeau和(确实是一名真正优秀团队与个人防守者的)年度最佳防守球员Kevin Garnett两者合起来看,大家说Garnett在shadow的位置上能做到多么精确?(姚明曾经说过van Gundy时代火箭队教练在防守训练中的站位要求精确到用尺子量的程度。)
案例一中凯尔特人队队员的站位,可看出在这个案例中,凯尔特人队更加注意保护内线——除了追防Brooks的Rondo之外,四名队员都在保护三秒区,Garnett降低重心直接封堵Brooks的突破Perkins在篮下支持Garnett的防守并且保持对Landry的看管,R. Allen协助掐断对篮下Landry的传球路线Pierce早在姚明的掩护意图出现时已经也收缩到牛角位。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联防架势。

采取shadow策略,通常是在掩护者不具备进攻威胁的情况下——姚明并不是一个出色的挡拆后面框跳投者,而Brooks的身高使他很难像姚明/McGrady挡拆那样让姚明获得篮下的机会(姚明在保持与Brooks之间的传球角度),但是接球顺下始终是一个威胁;Pierce已经收缩到牛角位,在Brooks与弱侧45度角的Wafer之间曾经存在非常好的传球路线;在突破的最后一步Barry也能够创造出一条可能的传球路线;至于在罚球线上直接传给Barry或者Landry, 当然很好,可是火箭队里可能只有McGrady能够做到。

突破上篮,怎么看都是最不可能成功的尝试(图6显示了上篮一瞬间队员的站位,这种球如果进了,只能用个人英雄主义和运气来解释)——然而Brooks在还未到罚球线时(进攻时间还有11秒)就已经开始了上篮的步伐,一头扑进了Garnett, Pierce, R. Allen和Perkins组成的包围圈里,最终义无反顾地撞在了Garnett的墙上。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这次错误的进攻选择:Brooks太年轻了……

突破二·图6

(三)

首先声明,我不是Brooks黑——事实上,我喜欢队员名单上所有的火箭队员,——之所以摆出一些Brooks失误的案例,原因有二:1. 这场球阵地战中成功地突破战术确实很少;2. Brooks的突破是重要的战术组成部分,我们需要他的成长,那么让我们看看他的缺点到底在哪里。这场球里Brooks突破造成进攻失败的次数很多,例如第四节开头第一次进攻,在篮下未拉空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无掩护边线突破,在对方协防下被逼到了所谓的死角 (checkpoint) 造成失误,图解就免了……

突破三


这是下一次进攻得到前场篮板并造成防守违例后的重新组织,开始于离结束还有10:21, 比分72:74, 第四节双方除了一个防守违例罚球外均未得分(区别在于凯尔特人队都跑成了战术,火箭队只有一半)。

进攻方:1号位Brooks, 2号位Barry, 3号位Wafer, 4号位Landry, 5号位Scola;
防守方:1号位House, 2号位Pruitt, 3号位R. Allen, 4号位Powe, 5号位Davis.
(除了3号位外,其余皆是错位防守。)

突破三·图1


图1. 边线球发出,Barry穿过球场到弱侧形成经典三角进攻的强边站位双人弱边进攻中Brooks控球,Scola为他作边路对球掩护

突破三·图2


图2. Brooks边路突破,Powe采取shadow防守策略,Pruitt追防;

突破三·图3


图3. Brooks突破到三秒区后回传高位的Scola, 遭到Pruitt的包夹干扰;

突破三·图4


图4. Scola一侧全部清空,他从牛角位开始单打Powe被封盖。

也许从静止图解中很难看出关键在哪里——为什么对手能够及时恢复对位防守?因为Brooks在借助掩护突破后多运了两下球!当他认为中路没有空间再回传的时候,已经失去了向弱侧转移的最佳时机

突破三·图5


在图3的状态发生之前,有一个瞬间(如图5)Brooks拥有三个可能的传球方向:回传Scola再转移弱侧、由于House的协防而传给处于弱侧空位的Barry、直接传球弱侧底角的Wafer(这个或者也只有McGrady能做到)。作者个人觉得第一个选择是最稳健可靠的,当时在弱侧攻防人数比较为三对一,只要能够安全转移,对方恢复防守需要时间,这就是发起下阶段进攻的有利条件(进攻时间还有12秒,算上两个快速短传应该还有10秒)。在这一瞬间,进攻方在场上的空间比防守方有利得多。

可是Brooks或者说火箭队并没有利用这一瞬间的机会。

图5中凯尔特人队的防守与案例二图5何其相似,在4号位对Brooks采取shadow的状态下后面都有5号位的支持,而5号位的对位队员被隔绝在弱侧——情形相似,结果相似:在这种状态下,任何突入内线的企图都是错误的。

另外,我们看到在这个案例中,双方主要是非先发队员打球,然而凯尔特人队的整体防守体系并没有变得松散,其训练之有素绝对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 sylk    時間: 2009-2-17 08:30 AM

总结:外线队员的突破永远是组成一支球队战术的重要部分。在火箭队中,我们看到Rafer Alston有很好的控球能力和传球意识,但是在对方迫使他以上篮或抛投结束进攻他的命中率和稳定性目前来看达不到要求;Von Wafer一般是在出现投篮机会的情况下假投真突,作为一次进攻战术中最关键步骤的突破由于样本太少目前难以评价;Ron Artest嘛……他的观察和意识没得说,但是相对于运球突破,他还是更适合干这个:

Artest1


Artest2


这样看来,Brooks的突破尤其在目前Tracy McGrady因伤缺阵的情况下是不可缺少的。我们不应怀疑其重要性,而应该评估一下:什么时候他怎样的突破能给球队带来最大的帮助。在案例一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他对攻防的态势心中有数时,能够很精确地控制突破的深度,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有效地打击对方的防守。然而,阵地战中Brooks突破失误或者进攻失败的次数也很多,而且绝不仅仅存在于某几场比赛当中,这些通常是由于突破过深或者运球过多导致的,前者会直接造成失误,后者会失去稍纵即逝的进攻时机。尤其是对于“运球过多”,我们应当这样去看待:在接受掩护并成功绕过防守后(尤其是对手采取以防守突破为第一目的的shadow防守策略时),如果不能立即选择投射突破转移球,而是一边运几下球一边决定,这种做法会立即失去掩护所带来的效果,是对全队进攻极大的伤害。

有理由认为,身体健康的Tracy McGrady是不会犯案例二与案例三中的错误的——他拥有非常出色的阅读对方整体防守的能力,能够对对方防守中的弱点瞬间作出判断和决策;他每次与队友作对球掩护配合时,对各种后续变化是事先心中有数的。McGrady进攻中同样存在持球、运球过多这样的缺点,球迷们经常对此作出评论,主教练也不止一次对此发表意见,这些大多数是正确的。然而,对Brooks是不是也应该作出同样严格的要求呢?我想,如果球迷能够用“年轻、缺乏经验”来解释Brooks的一些进攻失误,那么起码教练组应该对Brooks同样显得过多的运球作出限制——甚至对“运球”这个习惯作出限制,尤其是Brooks的突破对球队的战术显得越来越重要的时候。

Brooks将来是否能够成为大明星,作者无法预言。许多明星球员在新秀期间拥有一个可供其自由发挥天赋的成长空间,他们或多或少会陷入一些“过多如何如何”的怪圈,但是火箭队是否能给Brooks提供这样的空间呢?在目前联盟争夺激烈而我们没有掉队的形势下,看起来不会。

对年轻人应该鼓励,对持球进攻应该鼓励,然而这些都应该有个度,也都应该建立在“合理”的前提下。Brooks过多的运球与McGrady过多的运球一样不合理——在此作者大胆地说一句:如果球队对Brooks等外线队员运球与持球突破的态度还是如此自由化、如此抽象化而没有很严格地以细致的战术来限制的话,最终不仅会害了球队的战绩,也会害了成长中的年轻队员们。
作者: sylk    時間: 2009-2-17 08:32 AM     標題: 破绕前与破包夹

我们结合近一个半赛季以来火箭队在遭到对手对姚明作绕前或者无球包夹时的应对作了一个总体介绍。篮球是一项双方人数均等的运动,因此当对方没有按照正常的防守方式布阵时,场上总会存在一个比较大的空档区域,例如:

绕前


图1. 防守方中锋实施单人绕前防守——那么很显然,篮下以及正面对进攻方中锋而言是个很好的位置;

无球包夹


图2. 防守方弱侧队员对进攻方中锋实施无球包夹——这时候空档在弱侧

如何利用这些空档,是阵地进攻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课题。

这个帖子的目的不在于详细讨论绕前与包夹的细节问题,这里只强调两点:一、无球包夹带来的弱侧空档很难通过一次传球利用上,也就是说,一旦从强侧到弱侧的转移稍慢,对方就有机会恢复正常的防守态势;二、破解绕前、让被绕前或者无球包夹队员接球或者合理地利用他对防守的牵制的方法很多。

在van Gundy带队的时代,真正对姚明作绕前加包夹给火箭队带来了极大麻烦的只有太阳队(与勇士队06-07赛季打了三场,只有最后一场对手实施了疯狂的绕前,而那场球发生在确定排名的时候,形势只能用“微妙”二字来形容,因此勇士的绕前给姚明带来的麻烦主要在07-08上半赛季),绝不像现在那么多队伍都热衷于对姚明的绕前——为什么?因为绕前有效。为什么有效?因为很多时候,一个绕前就能使火箭队在进攻中放弃让姚明接球的努力,这样防守起来舒心很多,尤其对于那些防守“比较差”的队伍而言。

凯尔特人是一支防守体系很完善的队伍,也属于不会全场对姚明疯狂绕前加包夹的队伍(这样的队伍还有马刺、活塞、骑士和06-07的热火等等),但是在某些特定的防守回合里,突然实施绕前很可能收到让火箭进攻突然哑火的效果——这就要看火箭队的应对如何了。





(一)

破绕前一


这是第一节后半段还有3:48结束时开始的一次进攻,比分14:22, 上一次进攻中火箭采取power offense战术最终Wafer利用姚明掩护底线突破扣篮失手被对方快攻三分命中。

进攻方:1号位Brooks, 2号位Alston, 3号位Wafer, 4号位Landry, 5号位姚明;
防守方:1号位Rondo, 2号位R. Allen, 3号位Pierce, 4号位Garnett, 5号位Perkins.

破绕前一·图1


图1. (注意:从一开始就是Garnett防守姚明。)Alston传球给翼侧Wafer, 此时与低位的Landry形成近似于经典三角进攻的站位(如果Alston切往强侧底角则为标准的三角进攻),此时Alston切入内线与姚明作向下掩护,同时Landry向弱侧低位移动,这是三角进攻中非常重要的过程:三人强边与双人弱边的切换轴心的变化(Alston, Landry和姚明的跑位路线在96-98年的公牛队进攻中非常多见);

破绕前一·图2


图2. 在掩护过程中,R. Allen与Garnett识破了姚明的要位意图,前者延缓了姚明,使后者先于姚明到达目标位置;

破绕前一·图3


图3. Alston溜到弱侧底角,同侧低位的Landry成为新的三人强边低位轴心,而Wafer与姚明试图展开双人弱边进攻,然而Garnett已经实施了对姚明的绕前

破绕前一·图4


图4. Landry闪切到罚球线接球,形成所谓“区域进攻 (zone-offense)” 态势;

破绕前一·图5


图5. Alston上提至翼侧,姚明往另一侧低位移动,为Landry制造低位的空档,Landry带球突破遭到Pierce的包夹,适时分球外线Wafer空位三分命中。

这个案例的关键在于Landry的闪切——让4号位队员到高位中路拿球,正是最直接了当地瞄准绕前所带来的篮下空档的方式,Perkins如果跟上稍慢姚明将得到立即攻击的机会,而Perkins离开低位后Garnett只有跟随姚明移动,为Landry拉开空间。很难说如果Pierce不包夹的话会有什么结果,Landry将带球到低位(经典三角强边轴心位置)进行强边进攻,或者继续实施从强边到弱边(姚明与Alston所在一侧)的转移等等,可能还有9秒左右的进攻时间。从战术上说,这是经典三角进攻与“区域进攻”相结合的一个例子,就前者而言,虽然与严格的三角站位有偏差,然而通过强弱边的切换与轴心的变化转变攻击重心是符合三角进攻实质的。

破绕前一·图6


如果对“为什么Garnett能够在运动中形成对姚明的绕前”作一个检讨,一个明显的原因是Alston的掩护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这很难说是战术设计的原因还是队员执行细节的原因),这时我们不禁设想如果R. Allen在追防Alston的切入时被延缓了是否能够对提高掩护质量有帮助——一个明显的变化是采用UCLA切入,即控球队员分球翼侧后依靠高位大个队员的掩护切入内线,在这个案例中人选显然是Landry. 我们可以想象(如图6)Landry不落低位,而是在牛角位掩护Alston空手切入,后者为姚明作掩护的时候Perkins将很有可能换防姚明(如果他试图如案例中R. Allen那样延缓姚明向强侧的移动),同时Landry可以延罚球线到弱侧牛角位牵制Garnett.

作者: sylk    時間: 2009-2-17 08:33 AM

(二)

案例一是4号位队员决策如何利用对手对5号位队员绕前而留下的篮下与正面大空档的例子,这里我们看一个如何应对对手绕前加包夹的案例——参与绕前加包夹的是对方的两名内线队员,也就是说进攻方的4号位被放空——如何利用他的作用是成败的关键。

破绕前二


这是上半场最后一次有意义的进攻,开始于离半场结束还有42秒时,比分52:48, 主要依靠强硬的防守和Artest与Brooks在进攻端的发挥,火箭刚刚打出11:2的小高潮反超比分,回头Rondo两罚不中。

进攻方:1号位Alston, 2号位Barry, 3号位Artest, 4号位Hayes, 5号位姚明;
防守方:1号位Rondo, 2号位R. Allen, 3号位Pierce, 4号位Garnett, 5号位Perkins.

破绕前二·图1


图1. 推进间姚明落强侧低位遭到Perkins的顶防与Garnett的绕前协防,处于放空状态的Hayes从弱侧沿罚球线横切到强侧作边路对球掩护

破绕前二·图2


图2. Alston高位突破Rondo后Perkins采取shadow策略堵截中路突破路线,姚明立即转身占据篮下的空间;

破绕前二·图3


图3. Alston传球到弱侧外线的Artest, 此时姚明位置绝好,Artest立即直传篮下,姚明接球上篮……不中(太可惜了,战术已经无比成功)。

这个案例的关键在于诱使Perkins放弃篮下空间来防守Alston的突破,此时姚明的要位、Alston的转移和Artest的直传一气呵成,其根源还是Hayes的掩护使Alston迅速把球送到了强弱侧分界线并产生直接的威胁,这时候对姚明已经不能作无球包夹,只能由占据有利防守位置的顶防球员放弃防守来堵截,也就是说,原来处于被无球包夹困境中的姚明瞬间获得了极其有利的位置。一次成功的中路直传破绕前包夹进攻,需要持球者中转者接球者时间和空间上非常精确的配合——这里千万不要忽视了中转者的重要性:在本案例中,如果Artest在图2中没有往弱侧移动保持与姚明的“同步”,那就不会得到图3中的传球角度。

篮球是5对5的运动。对手敢于无球包夹,当然是以放弃对另一名队员的直接防守为代价的,这时候这名队员对持球队员实行掩护的好处非常明显——对球掩护本来在局部呈现2对2的态势,这时候却是2对1, 也就是说能够立即造成持球外线队员无人防守的瞬间,只要突破的尝试指向强弱侧分界线,防守方明显的应对之道只有两种:放弃原无球包夹或者弱侧队员协防。无论哪一种,都是对防守阵型的严重破坏。这也是拥有真正严密防守体系的球队极少对无球队员采取包夹的原因(当然,如果进攻方有两名队员可以放空则另当别论)——他们更善于也更乐于全队作为一个整体对对方产生压力并减少其可能的进攻选择,而不是在战略上把对方分割成不同等级的球员来看待。

就火箭队而言,绝不应当放任对方这种杀鸡取卵式的无球绕前加包夹成为制约我们进攻的常规武器甚至核武器,球队应该坚决打破这种防守,而这种防守由于其非常规性,其弱点比常规的防守更加致命——然而在过去将近一个半赛季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由于对方提前包夹姚明就放弃了这个进攻点的场面,委实令人屡屡扼腕叹息。

(三)

火箭队全场在对方提前包夹姚明的情况下,进攻成功的案例为数不多,其中有一个关键时刻的进攻尤其体现出这一点:如果没有特别运用战术去“解救”姚明,而仅仅是“从概念上抽象地运用姚明吸引包夹的价值”,那么外线也很可能会陷于困境。幸运的是,姚明还有最后一招解救队友的手段,虽然这种方式成功率并不是那么高。

无球包夹


这是第四节进行到关键时刻的一次进攻,比分78:79, 上一次进攻由姚明经过与Artest的双人配合打进。从整个第四节来看,火箭的进攻相当混乱,除了“攻击篮筐”之外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与细致的安排,尤以姚明不在场时为甚。这次进攻从离比赛结束还有4:52时发起。

进攻方:1号位Brooks, 2号位Barry, 3号位Artest, 4号位Landry, 5号位姚明;
防守方:1号位House, 2号位R. Allen, 3号位Pierce, 4号位Garnett, 5号位Perkins.

无球包夹·图1


图1. Barry占据强侧低位,与姚明作交叉掩护,帮助后者占据低位,而在姚明掩护下Barry短暂摆脱R. Allen到翼侧接到Artest的传球,此时形成类似于经典三角进攻的站位(题外话:姚明从高位向下与预先占据低位的外线队员作交叉掩护让后者接球的经典战例可参考07-08赛季首胜马刺的比赛第一节McGrady接球吊传拆往篮下姚明轻松得分的进攻——那一球对方参与这次掩护局部的两名队员完全失去了对两人中任意一人的防守);

无球包夹·图2


图2. Garnett早有准备,在Barry还没有传球时就提前过来包夹姚明,情况与案例三很相似,区别在于Landry没有处在高位,而是在这个时候往低位移动,相当于他提前占据了自己空切的空档,弱侧一防二的House收缩至内线防守Landry, Brooks处于明显的空位;

无球包夹·图3


图3. Barry直接横传转移,House迅速回位防守Brooks, 同时Garnett从容地恢复自己对Landry的防守,可看出对手阵型丝毫不乱,姚明在弱侧低位,看起来不会有什么作为;

无球包夹·图4


图4. Landry溜底线给Brooks留下突破空间,Brooks试图突破House, 但是遇到Garnett的协防,无功而返;

无球包夹·图5


图5. 进攻时间还有9秒,姚明从弱侧低位到强侧为Brooks作对球掩护, 后者跳投三分命中。

这个案例中火箭队的进攻其实并不成功。从进攻的发起来看,姚明在低位更像是虚晃一枪,战术的目的在于弱侧外线的Brooks, 这一点从Landry的起始位置就能看出来:他放弃了姚明接球后自己空切的选择——因此Barry直接传球给Brooks. 其实,如果Barry能够成功地将球交到姚明手中,同时Landry切入篮下,House勉为其难也得回防,这样由姚明转移给Brooks将会得到更好的空位机会,因为House距离太远,很可能不能重新获得对Brooks的防守;而且以House与Landry的体型差距,Landry依然有得到传球直接攻击篮筐的好机会(图2的态势发生的时候,场上很明显姚明在往远离Garnett的方向移动并随时准备直接转身传球,因为他显然看到了包夹)。实战中Barry选择直接转移,这样并没有真正收缩对方的防守阵型,外线的压力就大了——也许面对一支平庸的防守队伍,只要姚明吸引无球包夹Landry切入带走防守就足够让Brooks获得可以直接得球攻击的空位,然而对手是严谨而训练有素的凯尔特人队,如果我们做得不同样严谨,而是企图直接了当、侥幸过关,就会像这个案例这样,以为争取了时间,实则贻误了战机。

另外,相对次要的一点是当Brooks接到传球没有获得空位投篮机会时,他的突破方向与选择也值得商榷:实战中他选择了有Garnett和Landry的一侧,然而Landry并没有为他作掩护,而是试图到弱侧去,为Brooks拉开空间,但是我们能想象Brooks在起不了速度的情况下突破到篮下挑战Garnett么?如果他选择另一侧,Pierce将会协防,这时圈顶的Artest可以帮助他。

因此,如果说成功的“关键”,作者认为只能是姚明的决断与他庞大的身躯。除此之外,队员之间的传跑配合很明显地反映出这次进攻中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战术思想和目标,队员之间并不一致(例如Barry传球时Artest的手势指向姚明的方向,而马上他又以为Barry会回传自己)。

从对比赛的意义来看,这是在关键时刻反超比分的一球,在为进球而欢呼的同时,我们不应当忽视这次进攻有多么凝滞——造成这种凝滞的原因,一是没有给姚明球,二是外线队员的选择并不精确。“天赋”与“个人能力”在一个进攻回合中通过并不合理的方式战胜了严谨,如果为此而欢呼,在作者看来不是一个可取的态度。在此作者决不是否认个人能力与天赋,相反,从逻辑上说,如果在制定战术时不把这些优势因素考虑进去,那才是真正的教条主义。真正优秀的东西,是通过严谨的逻辑组织建立在出色的能力基础上的,两者缺一不可。

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应该学习凯尔特人的防守:这种提前无球包夹并不是他们的常规防守手段,然而执行得如此精确,不能不让人叹服——在进攻方转移球后House与Garnett的“恢复防守”并不能体现意识上的优越,只是实施得实在快速到位,而在进攻结束的那一刹那,R. Allen收缩内线掐断给放空了的Landry的传球路线,更能体现出球队整体防守是如何训练有素,每一位球员都很明白对方进攻的态势、空档在哪里、自己应当处于“帮助”状态还是“阻断”状态,等等。

我们也曾经拥有起码不亚于这种级别的防守,可是现在呢?


总结:不应该由于对手对姚明在无球状态下实施非常规的防守就轻易放弃把球给姚明的努力
其实,采取非常规手段来防守,一方面说明了姚明在低位得到球有多么可怕,另一方面反而为进攻方提供了更多可供打击的缺陷——非常规手段之所以非常规,正如奇兵之所以不是正兵一样。奇兵在大多数情况下只应当是正兵的辅助,然而如果我们主动让对方的奇兵能当作正兵来使用,对方当然求之不得。

在此不讨论有多少种战术可以在对方绕前或者绕前加顶防的情况下依然让姚明得到球(请阅读主贴提供的链接),只从抽象的角度讨论一下如何去利用对方非常规防守手段中的弱点。从主贴的两个示意图中我们看到,无论是单纯的绕前还是无球包夹,都留下了一个大破绽,这个破绽也许在弱侧,也许在篮下正面。那么,当进攻队员阅读到这个破绽的时候,应该怎样去将其转变为己方的得分呢?

无论篮下还是弱侧,都有共同的特点:离球所在的位置相对比较远,通常难以利用一次传球直接将球送到这个区域。从案例三我们看出,如果期望通过直接的方式把球转移过去,对方能够通过长距离传球而赢得恢复正常防守的时间,而此时即使在恢复防守的过程中短暂地失去对姚明的防守,由于姚明已经处于远离球的弱侧低位以及进攻三秒规则的存在,同样不能立即发挥作用。

作者个人的理解是:在把目光瞄准对方弱侧的弱点(例如一防二等等)时,应当时刻保持给姚明喂球的意图和可能性,也就是说,要让对方顾此失彼。这时候,中路也就是强弱侧分界线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对原来处于强侧低位的(被绕前的)姚明还是原来处于弱侧的空位队员,来自中路的传球都能立刻变成有效的进攻。让一位能够在中路于罚球线左右的距离攻击篮筐的球员得到球,能够立刻造成四个威胁:直接跳投、突破篮下、分球弱侧、传给篮下的姚明攻击

这就是为什么在van Gundy时代,Howard在破解对姚明的绕前战术中能够发挥这么大作用的原因,现在的Scola和Landry同样具有这样的能力。Hayes可以被认为中距离能力为零,但是他的掩护质量能够保证持球外线队员突破杀入中路,同样能让另一名弱侧外线队员获得真正空位的绝好机会。

如果我们真正能做到在对方对姚明施加非常规的防守时,仍然能够时刻保持姚明的威胁并围绕着这个威胁来制造外线队员的机会,那么即使姚明本人没有在这次进攻中触球,也可以说是真正发挥了战术核心的作用。否则,只能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上的核心,在战术细节上并没有真正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为了真正完成所谓“四打三”的有利态势,甚至将其转化为“三打二”乃至“三打一”,需要对姚明身边的两名防守者使“定身法”。很遗憾,我们常常过早地遗忘了姚明,而这正是对手所希望的。

传球比运球快,不错,但是不要忘记了,中等距离的传球比长距离的传球快。动态进攻很讲究队员之间的“空间”,我们在 执行动态进攻时却常常没有真正执行这条原则。

需要注意的有两点:

1. 在姚明被提前包夹的情况下突破是很重要的手段,但是突破的方向和程度都很有讲究,这一点我们另文讨论;
2. 如何把对方防守中的弱点“定格”并“放大”,对手凯尔特人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希望火箭队今后会做得更好。
作者: sylk    時間: 2009-2-17 08:35 AM     標題: 让姚明在低位得到球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可以给它加一个前提:“在不损害全局利益的前提下”。这句话的逻辑应该没有解释的必要吧?

可以说,面对全联盟任何一个对位者,姚明都处于优势地位。然而,近三个赛季以来,有一个相当明显的趋势是这个优势在下降——
06-07赛季,姚明平均每48分钟个人效率值为28.9, 并且只让对位者得到11.9, 净胜17.0;
07-08赛季,姚明平均每48分钟个人效率值为25.6, 并且只让对位者得到14.6, 净胜11.0;
08-09赛季,姚明平均每48分钟个人效率值为24.8, 并且让对位者得到18.7, 净胜6.1.
就全队而言,在
06-07赛季姚明出场时间只有41%的情况下,全队中锋位置上的对位值为20.515.7, 净胜4.8, 居五个位置榜首;
07-08赛季姚明出场时间只有52%, 全队中锋位置上的对位值为20.516.2, 净胜4.3, 依然居五个位置榜首(而且优势较06-07赛季更加明显);
08-09赛季至今姚明出场时间占67%, 全队中锋位置上平均依然取得20.3的效率值然而也让对手得到19.2, 仅净胜1.1(榜首的小前锋为2.2).

在上面这些枯燥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下面几点结论:
1. 姚明个人效率值逐年下降,而在防守上对对位者的限制也逐年下降
2. 在进攻端,本赛季中锋位置上姚明的替补效率值有大幅度的跳水(从06-07赛季的14.7, 07-08赛季的15.0到本赛季的11.2),而在防守端也有明显的滑落(18.3, 17.9, 20.2)——对位值的变化是触目惊心的: -3.6, -2.9, -9.0;
3. 从第2点可以不严格地推理出“现在火箭队在中锋位置上比以往更加依赖姚明”这个结论(其实从07-08赛季五个位置的对位值上中锋位置遥遥领先即可看出这一点)——这与姚明个人对位效率值严重下降这一事实相对比,有没有很奇怪的感觉?

我们暂且不讨论为什么姚明以及替补中锋位置上的对位值会有这么大的滑落,只讨论一个问题:怎样更有效地使用姚明?这是几年来火箭队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进攻端,一个主要的争议在于“先用”还是“后用”:考虑到姚明的体力因素,不可能要求他每场球都从第一节到第四节保持在很高的竞技水准上(偏离统计平均值太多的情况不予讨论,下同)。当然还有“不用派”——他们的观点用冠冕堂皇一点儿的话来说就是“只要姚明在场上就是一个巨大的威慑力”。

NBA中最了解姚明的教练Jeff van Gundy对姚明什么情况会退化成一个普通球员有明确的概念,而上赛季火箭队最终对姚明在进攻端位置反复试验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那就是让姚明回到低位并努力让姚明得到球

有三点理由支持“先用派”:体力、裁判和犯规麻烦——
首先,对体力相对更差的人来说,体力下降在个人表现的变化上体现得更明显;无论肉搏要位还是折返跑,都是消耗体力的行为,恢复体力、让球员在比赛末段还有能量的最有效方法不是减少肉搏和攻击,而是轮换休息
其次,期望姚明在第四节尤其是最后几分钟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的朋友们,请充分考虑裁判的判罚习惯乃至这个联盟的商业与娱乐本质,而且姚明过去几年在第四节以及关键时刻的表现已经很对得起他的身份,另外,“我们本来不该有那么多关键时刻”。
最后,六犯离场规则理论上是人人平等的,先打姚明对对方内线的杀伤效果正如05季后赛对小牛第二场以及对凯尔特人的这一场,反之不先打内线的后果可以用上赛季输给灰熊的比赛里看到。

在大多数的比赛中,进攻端先从内线姚明的攻击着手,有很多的好处:
1. 这是全队先发队员中效率值最高净胜最多的球员,因此这样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开局(“连续打不中怎么办”——再强调一次,非常规情况本文不予讨论);
2. 内线打开能吸引对方外线的防守注意力,为外线创造更多的空间(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但是我个人依然认为内线是根本);
3. 内线攻击如能制造对手的犯规,一方面能有利于外线队员的突破,另一方面能在防守端更好地保护姚明,使姚明在关键时刻能留在场上。


这场球火箭队开场是怎么展开进攻的呢?姚明包办了前6分,投篮命中率2/2, 罚球2/2, 造成Perkins犯规一次,然后Wafer接到姚明助攻投进3分。

(一)

姚明进攻案例一


我们来看第一节进行到还有8:08时开始的这次进攻,当时比分4-9, 凯尔特人依靠Pierce的两个3分取得领先,火箭队上一次进攻Scola篮下获得机会然而被盖帽——火箭队没有因为对方的高命中率而急躁,而是耐心地寻求把球给姚明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前两次找姚明的进攻都是简单的推进落位后翼侧吊传,没有被绕前,也不需要强弱侧转移,只是要位单打而已。这次呢?

进攻方:1号位Alston, 2号位Wafer, 3号位Artest, 4号位Scola, 5号位姚明;
防守方:1号位Rondo, 2号位R. Allen, 3号位Pierce, 4号位Garnett, 5号位Perkins.

姚明进攻案例一·图1


图1: Alston高位控球,与底角的Artest和牛角位的Scola形成火箭式三角,然而这次并没有执行上赛季中后期很流行的进攻第一阶段战术,而是Artest往低位移动同时Scola离开强侧;

姚明进攻案例一·图2


图2: Artest遭到Pierce的绕前,这正好让他更方便地往篮下移动为姚明做底线掩护(这种战术因为马刺常用来给Duncan创造接球机会而命名为Spurs战术,作为一个有效的破绕前武器,以往在火箭队中常由4号位尤其是Hayes执行横向的掩护,强壮的三号位也具备执行此战术的条件,而且显然也不必局限于姚明被绕前的进攻态势——请参考syh的文章http://bbs.hoopchina.com/255264.html和christann的文章http://bbs.hoopchina.com/476373.html以及后者23楼以下goatie的分析);

姚明进攻案例一·图3


图3: Perkins试图阻止姚明到强侧接球,然而Artest继续实施掩护,姚明心领神会,强行从Pierce和Artest间挤过,我们可以看到上一图中试图协防内线的Garnett被Scola拉开少许;

姚明进攻案例一·图4


图4: Alston吊传姚明后离开强侧带走Rondo, 同时Artest拉开到三分线外(从图象上看可以说是被三个壮汉撞飞),姚明得球单打命中,Pierce试图包夹为时已晚;

姚明进攻案例一·图5


图5: 这时姚明单打时的局面——只要形成这种局面,从统计的意义上看,可以说战术已经成功,从另一方面看,凯尔特人的5名防守队员并没有失去位置,对内线和“中投圈”的保护相当不错,可惜他们遇到的是姚明。

这个案例的关键在于Artest对姚明作的横向底线掩护质量很高,而且参与攻防的四个人都很强壮,空间狭小,只要传球时机恰好,就能杜绝了其他队员短期协防阻滞姚明要位的可能。


(二)

姚明进攻案例二


接下来请看第一节还有6:53开始的这次进攻,当时比分6:13, 上一次进攻是Artest单挑Pierce带球撞人,而凯尔特人连续两次进攻得分。

进攻方:1号位Brooks, 2号位Alston, 3号位Wafer, 4号位Scola, 5号位姚明;
防守方:1号位Rondo, 2号位R. Allen, 3号位Pierce, 4号位Garnett, 5号位Perkins.

姚明进攻案例二·图1


图1. 熟悉的火箭式三角(姚明落在双人弱边的低位,可参考Throngil的文章http://bbs.hoopchina.com/277517.html):Alston传球牛角位的Scola后切往篮下为Brooks作向下掩护,Brooks上提至高位三分线外——这是典型的普林斯顿进攻跑位方式(虽然不像是剪刀切),对方明智地采取了换防(Rondo与R. Allen);

姚明进攻案例二·图2


图2. Alston没有获得篮下的空档,往强侧底角跑位,高位轴Scola手递手传球给外线的Brooks, 自动形成对球掩护的态势,可看到此时R. Allen并没有完全获得防守Brooks的有利位置;

姚明进攻案例二·图3


图3. Scola对Brooks作高位对球掩护,后者迅速把球转移到弱侧外线的Wafer, 可看到直到此时Perkins都没有获得任何绕到姚明身前的机会——在球没有过强弱侧分割线之前,绕前等于为姚明放空篮下;

姚明进攻案例二·图4


图4. Wafer吊传姚明,后者单打遇到Pierce协防,回传Wafer三分命中。

这个案例的关键在于强边进攻给防守造成一定的压力,致使球转移到弱边时局部形成2打2的态势,只要转移、要位和吊传的时机配合得当,对方就难以绕前,而强边防守队员也难以协防;对手的防守并没有出现大问题,他们对Alston与Brooks在高位轴Scola身前的交叉跑位防得很好,R. Allen在Brooks接受Scola掩护的时候也试图向边线迫使Brooks以延缓其面对弱侧的转移球,姚明持球进攻时防守阵型也不错。

三)

让姚明轻松地在低位得球形成1对1的机会,无论全队防守阵型保持得多么完好,都有可能遭到对手的杀伤——这一点在上半场比赛中已经多次得到验证。凯尔特人队适时改变了防守策略,除了上半场不时以Garnett代替中锋对姚明绕前外,下半场更是加强了包夹的强度。对此,火箭队应当如何应对,他们应对的效果怎样呢?

姚明进攻案例三


这是第三节进行到末段,在还有2:33结束时开始的一次进攻,当时双方处于反复拉锯当中,火箭队本节至此已有6次技术统计意义上的失误,凯尔特人进攻效率一般,比分为67:70. 上一次进攻中姚明两侧要位外线均寻找不到传球空间,最后以Brooks给内线姚明喂球失误告终。

进攻方:1号位Brooks, 2号位Alston, 3号位Wafer, 4号位Landry, 5号位姚明;
防守方:1号位Rondo, 2号位Pruitt, 3号位Pierce, 4号位Garnett, 5号位Davis.

姚明进攻案例三·图1


图1. 姚明在推进中为中路持球的Alston作掩护后切入内线试图在低位要位,Alston同时传球给姚明一侧边路的Brooks, 此时弱侧低位的Landry放弃往另一侧低位移动的意图转而提到上线,Garnett弃Landry而守在篮下准备协防;

姚明进攻案例三·图2


图2. 姚明在腰位要到位置,Davis顶防,在Garnett从外侧协防即将到位的瞬间Brooks果断传球给姚明

姚明进攻案例三·图3


图3. 这个传球比较靠近底线,稍稍偏离篮下,Garnett包夹导致篮下空虚,弱侧Pierce一人看管Landry与Wafer难度很大,Landry空切篮下接到姚明传球轻松得分。

这个案例的关键在于姚明挡拆后要位、Alston的转移和Brooks的喂球时机很好,一旦姚明得到球,即使Garnett的协防也难以限制姚明,从图3可以看到姚明当时有两个明显的传球选择,直接传底角的Wafer也不错,比较理想的情况依然是传给Landry, 后者根据Pierce防守的情况从自己进攻、传底角Wafer以及回传圈顶Alston(Rondo已经有协防篮下的趋势)之间迅速作出判断。实战中Landry的攻击可说干脆利落。

对比案例一、二与案例三,可看出前两者火箭队基本上只存在一到两种较有把握的进攻机会——姚明的单打以及针对强侧外线协防的外传空位跳投,而后者姚明除了强行跳投(可参考第一节Garnett第一个低位单打Scola的跳投,姚明已经协防)外,存在传给空切者以及弱侧底角两个明显的机会,也就是说,当Alston拉开了Rondo从而使4打4的机会短暂出现的时候,如果对持球的姚明实行包夹,很可能出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机会,这些机会都可以视作“无防守的”。

姚明进攻案例三·图4


然而,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图2中Brooks传球不果断,一旦已经形成无球包夹的态势(如图4),可看出弱侧两名进攻队员根本没有得到传球直接攻击的可能性,此时需要回传圈顶重新组织、4号位队员横移接球、4号位队员或者姚明作对球掩护寻求变化,转入下一阶段,而进攻的第一阶段可以说失败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进攻将会失败,但是既然出现了机会就应当抓住,这一点对手很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 sylk    時間: 2009-2-17 08:35 AM

(四)

以上我们看到了在低位得到球的姚明具有多大的威力——如果分析更多的案例,我们能够看到姚明在低位持球既能运球背筐进攻,也能直接投篮,还能在吸引包夹的情况下将球传给处于空档的队友或者将球转移到弱侧迅速形成良好的进攻机会,可说具有真正的三威胁。那么,火箭队对此贯彻得如何呢?下面是一个很有代表性(所谓有代表性,最起码意味着这并不是偶然事件)的反例。

姚明进攻案例四


这是案例二的下一次进攻,比分9:13, Scola成功地防下Garnett的单打,第一节还有6:14结束时抢到篮板。

进攻方:1号位Brooks, 2号位Alston, 3号位Wafer, 4号位Scola, 5号位姚明;
防守方:1号位Rondo, 2号位R. Allen, 3号位Pierce, 4号位Garnett, 5号位Perkins.

姚明进攻案例四·图1


图1. Brooks快速推进至前场,Wafer溜底线到弱侧底角,姚明在强侧腰位要到位置,Scola行进间为Brooks做对球掩护;

姚明进攻案例四·图2


图2. Garnett采取show & recover防守,Scola拆往底线,Garnett跟防避免出现Scola的底线空位中投机会,此时姚明已经占据了非常有利的位置,而且两侧的Garnett和Pierce都不可能没有顾忌地协防(由于Scola底线的空间和弱侧Wafer底角的大空位),然而Brooks选择了在Rondo面前直接跳投三分——唯一的有利之处可能是Scola处于相对不错的抢篮板位置,这次进攻的结果也正是Scola抢夺前场篮板犯规,我们对比一下如果姚明接到了球会怎么样(如图3)——单打、Scola的底线空切和弱侧的Wafer都有机会。

姚明进攻案例四·图3


在Scola往底线拆的时候,Pierce已经预计到了姚明有很大的可能性接球,因此已经稍微往篮下移动,然而直到Brooks出手为止没有任何一瞬间存在不方便姚明接球的情况——如果我们说,要求后卫把握住对方对姚明严加看管下每一个稍纵即逝的传球机会是过高的要求的话,这个球以Brooks的能力和队伍对他的要求,没有道理办不到。这个投射的错误原因有几点:

1. 进攻时间还剩下17秒;
2. 挡拆已经结束,对位者根本没有失去位置;
3. 队友已经基本落位完毕,应该转入阵地进攻;
4. 有队友所处的位置非常有利,比持球者有利得多,而且是一次传球即可将有利形势转变为现实;
5. 当时对方并没有出现连续进攻失败而我方连续进攻成功的情况,也就是说,不存在将对方打到暂停的可能性;
6. 一个或许可笑的理由——无视防守无视队友的跳投者本人不是明星球员(可以对比12月战胜掘金的比赛中Brooks在McGrady参与进攻的时候如何干拔得分——不符合这里的第2, 3, 4, 5点,因此是完全不同的情况)。

造成这种进攻选择错误(这是第一节除了Artest与Pierce斗气导致进攻犯规外可以说火箭队唯一一个毫无道理的进攻选择)的主要原因,我想还是Brooks太年轻,比赛经验不够。

(五)

虽然“姚低位”是火箭队进攻中应当毫不犹豫地坚持的概念,然而,即使在亲手打造这个概念且此后从来没有动摇过的van Gundy, 也没有一味地要求姚明在低位肉搏,而是将要位单打与为队友作掩护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起来——这个比例取决于姚明的状态、比赛的进程、队友的配置以及对手的防守特点等等。我们来看一个姚明不持球然而为进攻作出巨大贡献的案例。

姚明进攻案例五


这是第一节还有5:38(进攻时间还有18秒)时开始的一次进攻,比分9:15, 上一次进攻即是案例四,Brooks盲目投篮不中,Scola抢夺前场篮板领到第二次犯规下场,回头Garnett中投命中。

进攻方:1号位Brooks, 2号位Alston, 3号位Wafer, 4号位Landry, 5号位姚明;
防守方:1号位Rondo, 2号位R. Allen, 3号位Pierce, 4号位Garnett, 5号位Perkins.

姚明进攻案例五·图1


图1. Alston翼侧持球,同侧Brooks沿边线跑底角,弱侧姚明在牛角位附近伺机到低位要位,站位属于上赛季初期常用的双高位3-2动态进攻,Landry没有在强侧牛角位要球以形成火箭式三角,而是转向占领弱侧低位,于是弱侧低位附近形成多人堆叠;

姚明进攻案例五·图2


图2. Brooks利用姚明(姚明掩护Brooks的意图并不明显,然而跟随移动的Perkins是很好的掩护)和Landry的两次掩护溜到弱侧底角,Wafer上提,姚明从弱侧移动到强侧为Alston作对球掩护

姚明进攻案例五·图3


图3. 此时进攻转变为经典三角进攻的弱边二人高位挡拆,Perkins采取shadow的策略,直接面对直接面对持球突破的Alston, 由于Rondo没有时间补防弱侧底角的Brooks, 他只能协助防守挡拆,当Alston突破到强弱侧分界线时,Brooks的底角机会再明显不过了——传球跳投三分命中(这是一个比案例四合理太多的三分机会,不是吗?)。

这个案例的关键在于姚明在为Alston作高位挡拆的时候正好是Rondo完全失去对Brooks(他非常出色地利用了姚明的移动来制造掩护)防守的时候,由于挡拆的发动Rondo再也没有机会去弥补这一错漏,而三角强边中各人都处于接球即能攻击的状态,互相之间空间保持得很好。这告诉我们,对手的过失一旦出现就要将其定格并放大,否则将会贻误战机,一旦对手恢复了正确的防守阵型,压力就回到了进攻方身上(我们的对手这一点做得比我们出色)。


总结:让姚明持续在低位拿到球并尽量在开场的时候先使用姚明来打击对方,理应成为火箭长期坚持的比赛策略。如果这一点做得好,那么内线打开后外线的防守压力也会减轻;否则外线将长期陷于艰难拼搏的状态,这反过来也会给内线造成更大的压力。如果我们考虑到内线队员普遍比外线队员“更容易”犯规,那么尽早发挥姚明的威力更显得迫切。可以说,只要在比赛的早期建立给姚明喂球的观念和节奏,他会给予全队丰厚的回报——不仅仅是在进攻端。当然,这都应该建立在一个合理的体系上。

自从上赛季Adelman上任以来,对这一点从来没有很坚决地贯彻下去,而是经常在对手在姚明得球前就实施绕前或者包夹的情况下就放弃了让姚明得到球的努力——而实际上,在Adelman带队的比赛中,并不缺少在姚明被提前包夹时让姚明得到球的战术和战例,因此为什么不坚持这一点,恐怕只有“防守端更需要姚明因此不能让姚明在进攻端过多消耗”来解释。诚然,姚明被绕前或者包夹会给场上其它区域带来可利用的空档,但是正如我们在案例三的总结中分析的那样,这些空档远远没有让姚明得球吸引包夹来得直接有效,只要对手轮转足够快,就可以在转移球的时候弥补这些缺口,而Adelman强调让外线队员去决定如何利用这些空档,直接导致了很多比赛中外线队员在进攻中忽视姚明、自由发挥(可参考http://bbs.hoopchina.com/257559.html中syh的文章)。这样或许可以解释开头的问题:为什么姚明在攻防两端的对位数据都在下降,从全队数据来看反而显得他个人的贡献比例更大了。在此请容我大胆地说一句:过多地“间接”利用姚明的所谓“威慑力”来进攻,导致的后果就是外线进攻极度依赖队员的状态、依赖手感,发挥不稳定也就顺理成章了。在过去的一个多赛季我们已经多次看到了这一点。

凯尔特人进攻一


凯尔特人进攻二


看看我们的对手凯尔特人队,在所谓“三加一巨头”的先发阵容里,最不起眼的角色就是他们的中锋Perkins, 然而凯尔特人头两次进攻的成功,无一不与Perkins的积极参与有关——他在这两次进攻中并没有怎么去利用姚明在防守端的弱点,更多的是承担一个让球“过手”的工作,从这两次外线得分中可以看出让球经过内线是多么重要。在先发五人中可以说战术地位最低的队员都有这样的重要性,我们就不难明白当初为什么van Gundy如此坚持要求球队创造机会让姚明接到球,用这种方式来“参与”进攻。
作者: hijk426    時間: 2009-10-26 01:34 PM     標題: gc c




====================================
广州游戏机 深圳空调维修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7/)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