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Q) _ @! ~! d* C當時,潘文忠聘請了多位“獨”派的學者,擔任歷史科審查委員的工作,以致新版的教科書幾乎仍然維持了陳水扁時期的內容。關於此事,由於了解過程的人不多,所以外界多不知曉,但像這樣掌握關鍵職位的技術官僚,以其意識形態而在行政過程中上下其手,正是馬政府在課綱問題“撥亂反正”上一事無成的關鍵性因素之一。9 U! d6 B: h8 j0 x$ ~: Y9 S
- x- S( a" P& t) w& D 這兩位“文化臺獨”傾向甚明的人士擔任“部長”,預示了未來蔡英文政府文化及教育的主旋律,“去中國化”的腳步不會停止,兩岸認同繼續撕裂的趨勢幾成定局。甚至可以斷言,無論蔡英文未來會在政治上或口頭上做多少妥協與修飾,但“文化臺獨”的政策走向已是箭在弦上。當兩岸的認同徹底斷裂之後,兩岸的和平也就失去最重要的“地基”。9 _( M' A$ x# B! q* @
5.39.217.770 H8 ~3 R; b+ n; g. W
臺灣對大陸身份認同分歧的曲線愈來愈上升。今年3月中旬臺灣《聯合報》的調查,有七成三的臺灣民眾認為自己“是臺灣人”,自覺是“中國人”的比率則持續探底,僅剩一成。20歲到29歲年輕族群自認是臺灣人的比率最高,達八成五。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S/ E$ h0 Z, |# f, e
& t" Z. z5 R( w7 O' O9 M. R臺灣近年來越來越甚囂塵上的“文化臺獨”運動,才是兩岸和平發展最大的潛在威脅。“太陽花運動”之後,這種跡象愈發明顯。當蔡英文政府的兩位意識形態主管,都是這樣的“文化臺獨”或明或暗的推手,北京可能沒有警惕嗎?* V: V9 ~9 F6 c) o2 A0 I
公仔箱論壇0 U: M" {+ A1 J- E& R( _* c3 b
在這兩個“部長”人選出臺後,幾乎可以確定,蔡政府的文化教育政策,必然將以“去中國化”為主軸。“沒有認同,就難有和平”,蔡英文“520”就職演説有多少華美的辭藻似乎已經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