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2-11 05:04 AM 編輯 tvb now,tvbnow,bttvb0 ?' u& a$ N' j. k. ~
tvb now,tvbnow,bttvb$ k7 \% _) v9 w: O3 z* m
但是我們講歷史,也不能光講一個歷史的必然性。如果只講歷史的必然性,那就是黑格爾那個話出現:凡現實的就是合理的(what is actual is rational)。這個rational,是指合辯證的理性,是套在辯證的發展中講的,它不是邏輯的理性,也不是科學的理性。如果說凡現實的就是合理的,那你也可以說,那共產黨也合理呀,秦始皇也合理呀,它在歷史中是必然要出現的呀。所以我們講歷史,除了歷史的必然性以外,一定要講一個道德的必然性(moral necessity)。照這個意思,講歷史就要有兩個判斷,一個是道德判斷,一個是歷史判斷(註七)。中國以前也 有這個問題,南宋的時候朱夫子和陳同甫兩個人相爭論,就是這個問題。朱夫子只有道德判斷,沒有歷史判斷,所以他不能講歷史。陳同甫呢,他似是只有歷史判斷,沒有道德判斷。所以兩個人起衝突。事實上陳同甫那個歷史判斷,並不是在辯證發展中的歷史判斷,他那個歷史判斷,嚴格講只是英雄主義。陳同甫的基本精神 就是英雄主義,他要爭漢唐,要承認漢唐也有價值。他說中國歷史不是堯舜三代就完了,而且天地並非架漏過時,人心並非牽補度日。如果我們不承認這漢唐的價值,那三代以下的歷史不是掛空了嗎?這樣不就是架漏過時嗎?所以他力爭漢唐。這裏我們要瞭解一下陳同甫承認漢唐是在什麼立場承認,他還不是在辯證發展中歷 史判斷地承認之,而只是英雄主義地承認之,仍然只是偶然。所以他和朱夫子相對反,而皆不能證成歷史判斷。這兩人之爭,在南宋是個大問題,而且這個爭論很有啟發性。4 X4 |9 h: t1 z. g. F! |
0 s. F: p2 ^/ | ~以上是我順著特殊性這個問題講下來。我們說,每個文化的開端,不管是從那個地方開始,它一定是通過一通孔來表現,這有形而上的必然性。但是為什麼單單是這個孔,而不是那個孔,這就完全沒有形而上的必然性,也沒有 邏輯的必然性,只有歷史的必然性。歷史的必然性,不是邏輯的必然性,也不是形而上學的必然性,也不是科學的因果性,它是在辯證發展中的那個必然性。從這裏我就再進一步說,光是通過歷史的發展來瞭解歷史,那是不夠的,那就犯了黑格爾的毛病。講歷史,一定要道德判斷和歷史判斷兩者都有。 ! r3 u1 C H; ^$ m3 V5.39.217.77tvb now,tvbnow,bttvb- r( F+ w- C0 u; |! v; i/ l4 x
現在我們把文化縮小到哲學方面,來講講中國哲學的特資,中國哲學的開端。中國哲學是從這個通孔開始,就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人物所表現的。這些人都是聖王,都是philosopher-king。 不管你贊成不贊成、相信不相信他們是聖王,但他們絕不是像希臘的那些自然哲學家。那為什麼中國哲學的開端是如此而不如被呢?這只能講歷史的理由。歷史的理由並沒有邏輯的必然性,一定非如此不可,換一換也未嘗不可。但是事實上它就是如此,並沒有如彼,這就是歷史的理由。中國哲學就是從這裏開端,通過這個通孔 表現它的精神生活。在這個表現過程裏面,各種內容的真理(intensional truth)就通通出現了。中國沒有西方式的哲學傳統,西方希臘哲學傳統開頭是自然哲學,開哲學傳統同時也開科學 傳統。中國沒有西方式的哲學傳統,後來也沒有發展出科學,儘管中國也有一些科技性的知識。李的瑟就拼命地講中國科學的發展史,講歸講,講了那麼一大堆,它究竟沒有成為現代的科學。在中國的詩書中,雖然也有「帝」、「天」,但也沒有成為像基督教那樣的宗教。tvb now,tvbnow,bttvb9 c' W! D7 }9 [
. [ I, d1 F/ n2 y
3 L- l. W! Y* S& B, Ntvb now,tvbnow,bttvb那麼,中國哲學的主要課題是什麼呢?公仔箱論壇5 X0 L6 r: O- H- z `. s, ]
6 v: P0 `1 ` V. G6 S R p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中國哲學,從它那個通孔所發展出來的主要課題是生命,就是我們所說的生命的學問。它是以生命為它的對象,主要的用心在於如何來調節我們的生命,來運轉我們的生命、安頓我們的生命。這就不同於希臘那些自然哲學家, 他們的對像是目然,是以自然界作為主要課題。因此就決定後來的西方哲學家有cosmology,有ontology,合起來就是亞里斯多德所說的metaphysics。這個metaphysics就是後來康得所說的theoretical metaphysics。希臘就是成這一套。中國人就不是這樣,中國人首先重德,德性這個觀念首先出現,首出庶物。這個拿康德的話來講,就是實踐理性有優先性,有優越性,優先優越於theoreticalreason。中國古人對德性,對道德有清楚的觀念,但對知識就麻煩。知識本來就很難的,要有知識必須經過和外界 接觸,要瞭解對象,這不是盡其在我,而且不是操之在我的,德性的問題是操之在我的,我欲仁斯仁至矣。這合乎人情之常,所以古人首先對德性有清楚的觀念。德性問題是操之在我,所以他講德性問題的時侯是重簡易。因此後來陸象山講簡易是有道理的,因為它不需要對外界有好多知識,你對外界有好多知識是沒用的,所以 朱夫子的道問學之所以不行就是在這個地方不行。這個道理康德講的也很清楚,陸象山所說的簡易由此可以得到充分的說明(註八)。康德說,如果依照意志的自律而行,那麼你所應當行的是什麼,這是很容易知道的,平常人都可以知道;但假定要依照意志的他律而行,就需要對世界有知識。這需要對世界有知識,就很麻煩 了。為什麼呢?我要先經過長期的考慮。考慮了老半天,還不能懂,還要請教專家。請教專家,就是需要知識,以知識來決定,就是他律,這就不是真正的道德。中國人首先重視生命,他的頭往這兒轉,他兩眼不往外看。假定你以自然為對象,你就要往外看。即使不是自然,像希伯萊的宗教,有個上帝,那也要往外看、往上 看。中國人也看天呀,但「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這就不完全看天,他要下來看老百姓;老百姓如何聽如何視,就要看你自己,所以先要明明德。你要得到老百姓的支援,你自己就要先好好地負責任,這樣就眼光一步步往裏轉。基督教是永遠往外轉,向上看。科學也是永遠向外看,這不待言。就是西方的哲學也是習 於向外看。西方文化的特點就是如此。這頭腦一旦定住了,它是很難轉的,它成了個習價,看任何東西都是這樣。現在的中國人就專門學西方那一套。中國哲學,古人重視生命問題,現在沒有人重視這個生命問題。現在人把生命首先變成心理學,然後由心理學變成生理學,由生理學再變成物理學,再轉成人類學及其他種種的科 學。各人由這許多不同的科學觀點來看人,這一看把人都看沒有了,所以這些都是假科學(pseudoscience)。 固然學問無大小,真理無大小,但是卻有本末。本末的次序,價值的高低不能不分辨。有些東西是不能拿科學來解決的。我並不反對科學這一個層次,但除了這個層次以外,還有其他的層次。但有些泛科學主義、科學一層論者卻不承認這一點。我們並不反對科學,但我們反對以科學為唯一標準的泛科學主義,科學一層論。7 k6 Y/ a, h3 h
5.39.217.77. q: R6 n& ?' f6 J/ F/ s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下次再繼續講普遍性的問題。 S. D* ^* t; P9 @. `0 C/ s! s
& V% x5 ]' }0 K# Y Z8 ~: u
( h: S: c. G. b( a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陳博政記錄〕 9 e5 X. t$ T( V9 [公仔箱論壇/ v1 x# S7 N: v! X# l3 p
$ Z* R* h$ J+ Z5 o& C0 w" R R- H附註: : F/ `- I1 R2 t j8 e; O! i" i5.39.217.77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i9 }- ~( j& H! h, h
註一:本書由學生書局出版。! L3 {$ H, v2 Z
9 r( c0 ~2 ] h5.39.217.77註二:「歷史哲乎」一─四頁。並請參閱「歷史哲學」附錄第二十九─三十頁及「道德的理想主義」中「關於文化與中國文化」一文第二節。公仔箱論壇5 b) R2 @* J B# A' e/ H4 X5 f/ M
# L' z8 C) H6 h+ ~& G" j2 e公仔箱論壇註三:大智度論卷第十一:「……佛告舍利弗:此鴿除諸聲聞辟支彿所知齊限,使於恆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鴿身,罪訖得出。輪轉五道中,後得為人。經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時有佛度無量阿僧祇衆生,然後入無餘涅槃,遺法 在世。是人作五戒優婆塞,從比丘聞讚彿功德,於是初發心願欲作彿,然後於三大阿僧祇劫行六波羅蜜,十地具足,得作佛,度無量眾生已,而入無餘涅槃。……」(大正二五.一三九上)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u+ h4 m, W& \. S, p
! d$ L4 ^* C# q2 d C' H0 ?! R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陳博政記錄〕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6-2-13 02:03 AM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2-13 02:06 AM 編輯 公仔箱論壇" U6 L6 S4 C" t8 E
% z% K! t5 S' }* y; C$ x
第四講 儒家系統之性格公仔箱論壇; y3 Z4 j) Y! M$ t# H0 B0 l7 o: x( Y
7 e. Z) W2 Q( u% k7 ?* I我們在上一次已經講過了如何瞭解諸子的起源這個問題,現在我們就順著上一次所講的再往前進一步,分別說著每一家的學術系統來看,看看這些系統裏邊有些什麼樣的問題,有些什麼樣的主要觀念。順著這些主要觀念和主要 問題,我們可以決定各個系統的性格。所謂各個系統的性格也就是各個系統的內在本質、內在而獨具的性質(intrinsic character)。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B0 p, a4 m8 C) F! e
, s( o% R. [1 w. x- b公仔箱論壇今天我們就先來衡量儒家這個系統,來看它這個系統包含了那些基本觀念和基本問題,以及它內在的性格是如何。在先秦儒、墨、道、法這幾家中,儒家的觀念最多也最複雜。道家就比較集中。我們瞭解先秦儒家並不單單是瞭 解某一個人,而是把先秦儒家當作一個全體來看,通過一個發展把他們連在一起來看。因此我們不採取單單以某一個人為標準的講法。因為我們是要把先秦儒家整個通過一個發展來看,所以我們要先看看論語裏面有些什麼觀念──儒家是從孔子開始──以後孟子興起,孟子裏面又有些什麼觀念?有些什麼問題?然後再看看中 庸、易傳、大學裏面有些什麼觀念。要估量先秦儒家這個系統的內在本質,你要先對這五部書裏面主要的觀念有相當的瞭解,這才能做恰當的消化。儒家從它最基本的義理、最核心的教義來看,就是這五部書。這五都書字數不算很多,但是其中的觀念卻很複雜。道家就沒有這麼複雜。儒家是個大教,它決定一個基本方向,儘管 孔子在當時不得志,孟子也不得志,可是它一直在中國文化裏邊天天起作用。儒家這個教的性格並不是解決一個特殊問題的學問,它雖然天天起作用,可是要想解決特殊的問題還是要有其他的知識。儒家、佛家、道家這三者都是大教,都決定一個人生的基本方向。但是你要拿它來解決一個特殊的問題,那是不行的。比如說,經 濟問題就必須有經濟學的知識才能解決。你不能說王陽明的良知就能解決呀,這是瞎說。儒家在以前並不是當哲學講,但是我們可以方便地把它當哲學講,來看看它這個系統的型態是個什麼樣的型態。我在「心體與性體」中講宋明六百年的學術,也等於是講先秦儒家,先秦儒家都包含在內。諸位若想詳細瞭解,可以參考一下。 B, e, N# y& ?% |" n: U. c
( _* E. J/ D6 o+ {5 m現在我們先來看看康得是怎麼講的。首先,我們要先瞭解康得所說的Metaphysics of morals這個metaphysics是什麼意思?它和我們平常所說的形上學是否相同?事實上,康得這個metaphysics並不是我們一般所講的形上學。我們一般講形上學都是把形上學當作一個獨立的學問來看,講cosmology和ontology,這就是把形上學孤立起來看。可是康得這個metaphysics,他是專就著道德的純粹那一部分講的,他稱之為metaphysics of morals道德底形上學。這個「形上學」只是借用的說,它並不是一般所說的形上學。康得說道德底形上學,他只是借用「形上學」這個名詞,他的重點並不是落在形上學而是在道德。可是我們平常把形上學當成一個獨立的學問來看,講形上學並不一定要講道德。所以康得所用的這個metaphysics和我們平常所說的metaphysics是 不同的。康得所謂的「道德底形上學」講的是道德的先驗而純粹的那一部分,他把經驗的那一部分都給你拿掉。現在的人從人類學、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道德,照康得講就是「不純的」。康得的「道德底形上學」主要是講道德,對存在界一點都沒有講。可是一般說的形上學,它一定要講存在,講being,這是ontology;還要講becoming,這是cosmology。形上學主要就是這兩部分,這是形上學最恰當的意義。可是康得的「道德底形上學」單單分析道德這個概念,其他的都沒有。所以我們要瞭解他的metaphysicsof morals,就不能把它看成形上學。康得使用「形上學」這個名詞只是借用的,他這個「道德底形上學」就等於是metaphysicalexposition of morals,是道德底形而上的解釋。所以康得這個metaphysics是metaphysical exposition的意思,並沒有我們平常所說的形上學的意思。因為我們平常說形上學一定講到存在,但康得在這裏並沒有牽涉到存在的問題。tvb now,tvbnow,bttvb/ r1 j4 t& y) X6 d* e, R
- e, G/ k' u# ?& z8 E! R何從看出老子並不否定現象界的知識呢?佛家講世間出世間打成一片,世間即出世間,只是重點在出世間,但也不能離開世間而出世間。道家也是如此,雖然這種詞語並不多。老子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四章),可見也不離開現象界的知識。若不知為道的方向而完全陷溺於世俗的知識中就妨礙為道,知道了就能不妨礙,如此就也是圓教。「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四句句法相同,但並不好講。「其」指道,即道心。分解地講道心當然代表光明,但將光明孤懸,或在深山中修道,這境界也並不很高。「和其光」 的意思是把光明渾化柔和一下,就是要人勿露鋒芒。「挫其銳」也是勿露鋒利的意思。因此古人喜言「韜光養晦」,要人勿出鋒頭露光采,這就是教養。因此,重視氣,但不能使氣而要養氣;重視才,但勿太露才。這是儒釋道三教共同的老教訓,就靠此教養使得中華民族成為長壽民族,因為這種文化的培養使用心方向由自然生 命反上來且調和自然生命,於是自然生命才能生生不息永遠維持下去。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E! H7 D. |/ O" D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2-25 12:45 AM 編輯 / a1 _# o! {/ z) |3 j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K/ D' x7 I9 B5 @: U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王陽明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註十二)。劉蕺山則另說四句:「有善有惡心之動,好善惡惡意之靜,知善知惡是良知,至善無惡是物則。」道德實踐就是做「好善 惡惡」的事,所以好、惡必須肯定。這一層肯定是屬於實有層上。這是儒家的通義,上下三、四千年這樣通貫下來,沒人能反對。 + h7 o/ {# `7 f. D t公仔箱論壇tvb now,tvbnow,bttvb- C' K: a `# ]+ b5 n
但是書經說「無有作好」、「無有作惡」、「王道蕩蕩」、「王道平平」,這些話說得很美,一般人也喜歡引用。這個就是在實有層好惡之上,又提到一個無有作好、無有作惡。這就成為作用層上的話頭。 ]7 H' r& L: P% t, j9 M
; V Q- u+ X2 o2 A( G好、惡是有的,這是實有層上肯定。但要表現這個好惡,則「無有作好」的好,「無有作惡」的惡,才是好的,這是最好的方式來表現。這裏顯然就有兩層。「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民之秉彛,好是懿德。」「唯仁者能 好人,能惡人。」這都是原則上肯定好惡。人如果沒有好惡,就糟糕了。沒好惡,就沒是非。儒家所說的好惡,一定是好善惡惡,不是平常所說的喜歡不喜歡。喜歡不喜歡,並沒有什麼道德的意義。譬如說,你喜歡吃紅茶,我喜歡喝咖啡,這種好惡是屬於心理學的,或屬於生理學的,而非屬於道德的。儒家的好惡是道德上的好 善惡惡。 , u( i" A& X) P8 o. [' c公仔箱論壇 : x. I( p% V' N/ C; K「無有作好」,就是說不要有造作的好,就是說你要有「無有作好」的「好」。無有作好的「好」,才是好的「好」。惡呢?你要有「無有作惡」的「惡」,才是好的「惡」。要有「無有作惡」的「惡」,才能成全這個 「惡」;要有「無有作好」的「好」,才能成全這個「好」。所以無有作好、無有作惡,這是實有層以上而屬于作用層的話。這明明有兩層,不能不注意,一般人都攪和不清。 ( Q) @0 k, z2 F. N: x- b6 ^公仔箱論壇% ?' Z: I. `) L- W
作好、作惡這個「作」,就是造作,造作就是有意的,不自然。作好、作惡,就是有意的好、有意的惡,一有意,心就不平,照王陽明講,這樣內心就有私心私意。儘管一般人看不出來,也許這個私,私得很巧妙,但還是私。把造作去掉,就是道家所謂的自然,自然就在這個地方說。tvb now,tvbnow,bttvb+ e Q; O' x# n, i
+ t1 l; ?% k7 L2 Xtvb now,tvbnow,bttvb無有作好、無有作惡,並不是叫你沒有好惡。它並不表示對好、惡的否定。這明明有兩層。實有層次上的好惡要肯定,把實有層上的好惡,用最好的方式表現出來。照書經洪範篇的講法,就是用「無有作好、無有作惡」的方式來表現。 3 L# R9 c: @ U3 X' s$ N* r# h ) g6 Q' t) w8 g+ f; A0 q6 _tvb now,tvbnow,bttvb道家全部的智慧可以說放在這個地方。但我們不能說道家的智慧,是因讀洪範篇而來,不能說道家出於儒家經典。這是考據家尋章摘句的講法,把那一家的根源從文字上找出來,但這樣講是不對的。儘管字面上有些句子和書經相近、相合,但也不能這樣說。5.39.217.77+ b6 K3 i" b. I7 p. A( W p6 }1 P
公仔箱論壇/ d' n3 |" b% }7 s) O5 k* P; l& J
儒家也有作用層上的問題,但是作用層和實有層分得很清楚。本體是從實有層上講,不從作用層上講。道家正好相反,它的本體不從實有層上講,而從作用層上講,它沒有實有層上的本。道家完全偏到作用層這一面來,就以這 一面為它的勝場。就從這一面,它也可以成為一個大教,就名之為道家,它也可以稱為一個學派(school),道家之所以為道家,就在這個地方。專門發揮作用上的無,以此名「家」,以此成「家」。在聖人之教中,並非沒有這個意思,它不以無作本,本是在仁這個地方。仁是正面上、實有層上的話。 ' B9 U& L2 b/ L" A- W- t & B/ ]( K: |( h7 w# r+ V道家不正面對聖、智、仁、義,做一個分析的肯定、原則上的肯定。它只是順著儒家所中肯定的聖、智、仁、義,問一個問題:你如何以最好的方式,把聖、智、仁、義體現出來蛇呢?什麼叫最好的方式?一般的講法,說是家 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等,這些教育,沒有一天沒有,但都不是最好的,究竟的。你可以用分析的方式講,講出好多方法,但是很難找到一個最圓滿的方式。 7 x4 u) J9 v! V. B& U4 x$ H& V* Y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39.217.770 A6 K4 w$ V% [ ?; ^% J3 s/ K( ?+ z
依道家的講法,最好的方式就是「正言若反」(註十三)這個方式。「正言若反」是道德經上的名言。這個話就是作用層上的話。「正言若反」所涵的意義就是詭辭,就是弔詭(paradox),這是辯證的詭辭(dialectical paradox)。所謂最好的方式,我們首先分成兩類,一個是分析的講法,以分析的方式提出一些辦法來,例如教育 啦、環境改善啦等等。分析的方式提供的只是一個方策,一個辦法,這個是屬於知識的範圍。第二種方式是正言若反,這種詭辭不屬於知識的範圍。這不是分析的講,而當該屬於智慧。所以道德經不落在知識的層次上提供一些辦法,它不用分析的方式。正言若反不是分析的方式,它是辯證的詭辭,詭辭代表智慧,它是詭辭的 方式。因此照道家的看法,最好的方式是定在智慧層上的詭辭,是詭辭的方式,不是分析的方式。這一層,也就是書經上無有作好、無有作惡所表示的智慧層上的方式,這個才是王道平平。 ! X" x) `% ^* ]8 q9 h公仔箱論壇公仔箱論壇$ v$ p2 J* b n( @2 i4 u% ]6 {( H
譬如說,什麼叫做王道呢?你可以用分析的方式講,夏、商、周三代就是屬於王道,三代以上是屬於帝道。三皇是皇道,五帝是帝道。中國人嚮往的是皇道、帝道,到三代王道已經不很高明了,這是小康、家天下。但是現實上 三代已經不錯了,所以叫做王道。王道分析地講,也有其為王道的地方。黃梨洲就講得很好。明夷待訪錄裏面講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無法。三代以上是藏天下於天下,是open society,藏富於民,社會上一切法都是可以客觀挺立得住的法,不是毛澤東腦子一轉隨心制定的法,所以言三代以下沒有法、自私、家天下,那些法只是幫助統治者的工具。黃梨洲說得很透澈。三代以上有法,把天下藏于天下,這是open society,三代以後,或從秦始皇以後,藏天下於筐篋,把天下藏在我的筐子裏。(註十四)。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6 z' e% Q1 P4 R
% K `- s% f, i+ P# m
黃梨洲這樣講的王道,是分析地講,形式地講。分析地講,可以一條一條、一面一面地擺出來,這是實有層次上的話。洪範篇說無有作好、無有作惡,無偏無黨,王道平平,王道蕩蕩,這就成為作用層次上的話。這就是屬於聖 人智慧的運用,你光是分析地擺出那麼一大套,沒有這種智慧的運用,結果還是保不住。你想要藏天下於天下,結果還是被那些野心家奪去藏之於筐篋。在這裏同樣可以看出來有兩層的分別。什麼是最好的體現方式?道家一眼看到這是最好的方式,因此不從分析上講。從分析上講,徒增麻煩。它直接從作用上看,從無有作好、 無有作惡那個地方看,這就是智慧。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D6 k' V% F$ C5 l8 a1 H
; J a+ g" x% p6 J0 N
無有作好、無有作惡是詭辭,這是正言若反。什麼叫做正言若反呢?譬如說好、惡,這是正言,無有作好、無有作惡,這不是對好惡那個正言的一個反嗎?這個反正好可以把好、惡真實而自然地顯示出來。這個好惡就是老子所 說的正言,而這個正言是從作用上透露,不是從分析上肯定。從反面上透露這個正言,這不是詭辭嗎? 7 ]. s4 Y! Q: J. V& U7 Z5 r! X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39.217.77- x* f) U! F3 x" M
詭辭意節奇怪、詭異的意思。西方人用paradox,有邏輯上的,譬如羅素數學原理一書中有一種Logicalparadox。道家的詭辭不屬於Logical paradox,乃是屬於dialectical paradox,是辯證的詭辭,不是邏輯的詭辭。4 v" d' _- y% q! ^: F% p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m- ?& T& W1 f7 v {7 [
辯證的詭辭,用老子的話,就是正言若反。黑格爾辯證法裏邊那些話,譬如正反對立,否定的否定,矛盾的統一,這種方式在老子裏邊早就有了。不過不用黑格爾那些名詞,但是表示得很活潑,若要展開,就是黑格爾那些名詞,這就是辯證的詭辭。 # w$ s0 p' ?, F" a0 B! |# `, ]* J5.39.217.77 + W) \/ W1 v# f0 p# k: r這種詭辭道德經裏邊多得很。這個「詭」就是莊子所說的「是其言也,其名為弔詭。」弔詭就是詭譎,「弔」字沒有意義。什麼叫做「是其言也,其名為弔詭」?它跟著前面來,「予謂女夢亦夢也」(註十五),這不是弔詭 嗎?現實生活一切都是作夢,我說你們在做夢也是在夢中,把自己也含在內,這不是矛盾嗎?你說人家作夢,至少你不做夢才行啊!我說你夢,我也是夢,這個在邏輯上是不行的啊,在邏輯上就成了矛盾,這就是Vicious circle,就是惡性循環,羅素特別用theory of types來解決這個問題,以「類型論」來解答。這是邏輯上分析的講法。「所有的人都說謊」,這一句不是謊,不包括在「所有人皆說謊」的「所有」裏邊,它與那個「所有」不在同一層次上,那個「所有」不包括它自己,以此可以分開,這是邏輯地講。在邏輯上不准有這樣兜圈子。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1 q* N# a( _+ W5 F" Q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1 Y' @+ @* _! A7 k, i1 ^' ~2 h/ m
但是辯證的詭辭,它就要通過這個轉圈子,要把自己包括在裏邊。這是自我否定,就是個矛盾。這個嚴格講不是個矛盾,不能用邏輯上的矛盾來說它。不是矛盾,它是一個詭譎、奇詭、不正常。邏輯是正常的,詭辭是不正常 的。所以齊物論說:「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弔詭。」我們就用弔詭這兩個字來翻譯西方那個paradox,很恰當。 8 k. Z+ J; C0 H. b/ I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_ T2 `/ H" m1 k8 S% n4 o5.39.217.77所謂弔詭有兩種,一種是邏輯上的弔詭,一種是辯證的詭辭。邏輯上的弔詭,很正常,從邏輯推理可以推出來,一定有這麼一種命題,這是個tautology。「正言若反」所示是辯證的詭辭。正因為它不給我們知識,它把我們引到一個智慧之境。 5 h4 ?5 H+ r5 y5 | 7 x y) k. C) t* v3 q- W A' c' v6 V道德經這一種話頭很多。譬如說:「後其身而身先,忘其身而身存」(註十六),這就是詭辭。你要使你自己站在前面,一定通過一個對站在前面的否定,要後其身,要把你自己放在後面。這種話,假使你看成是一種權術,它 就是權術;假使你看成是一種智慧,它就是一種智慧。我們現在是當智慧來講,不當權術來講。這種權術,陰謀家很會利用,政治家很多會運用,它就是當權術來看。譬如毛澤東在要發動文化大革命以前,跑到杭州養病,裝死的樣子,那就是「後其身而身先」。劉少奇就不懂得這個權謀,受他騙了,所以劉少奇還是書生。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S* W& }1 l, O: a" r# J/ U
! r. M& t& \3 d/ b3 b5 N, u9 Q) A「後其身而身先,忘其身而身存。」這個忘字最重要。道家是從這個「忘」字中把「正言」透露出來。忘其身而身存,我們都想我們自己能保存得住,你如何能把自己保存得住呢?你最好把你自己忘掉。你天天把你自己擺在腦子裏邊,結果你自己反而保不住。你的意識,那能天天貫注到你的whole body呢?你的全部身體之自己,你的意識能全部注意到嗎?我們身上有多少細胞,你知道嗎?沒有人能看到自己的頭髮,還要照鏡子才看得到。* V9 B3 s) V% ?: T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3 ?, D& M C ?1 @) f
有些迷信科學萬能的人,動不動就去檢查身體,稍為一點不對勁,就找最好的醫生去檢查,把你翻過來,倒過去,本來沒病也弄出病來了。公仔箱論壇# x& u8 s s3 O/ a# ~$ O" q$ R
7 V- m* ]$ u% x& P- V0 j( N) E5.39.217.77道家的智慧是「忘」的智慧。所謂「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註十七)這是莊子書上的話。魚在江湖大海裏邊可以相忘,你也不要照顧我,我也不要照顧你。人相忘於道術,在有道術的時代,人才能夠相忘。魚不在 江湖大海之中,則不能相忘,我吐口水給你,你吐口水給我,苟延殘喘。當一個生命完全靠口水來維持那就危險得很了。莊子這個例子說得很好。人相忘於道術,才能夠得其天年,沒有一切恐懼。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沒有道術的時代,所以大家都不能相忘。都找麻煩,我給你麻煩,你給我麻煩。敵對是麻煩,有時候照顧也是個 麻煩。照顧太多了很討厭,以前的皇帝就是照顧的人太多,不自由自在。一上朝,文武百官在旁邊看著;一退朝、後面又跟上一大堆人。他沒有自由的時候,那就是照顧太多,這就需要相忘。相忘是一種很高的智慧。+ v+ v }" M* k' b) A: b" |+ B1 a: ]/ k
m. u% }( f( A# n0 y5.39.217.77忘其身而身存,「忘」是個什麼意思?就是無有作好、無有作惡那個「無作」,把造作去掉,這個忘就是要消化掉那些東西。這種智慧,中國一般人都很能欣賞。從此引申下來,就可以說:「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 雖惡不罰。」造作就是有心為善,為善是當該的,但是一有心為善,就是私意,就是私。有心為善這個「有心」,正好是書經無有作好、無有作惡那個「作」。一有心,有私意,就是康德所說的有條件的,不是定然的(categorical)。這是很平常的一個道理,很容易懂。 - C; z, V, ^4 i) U, e4 L6 ?8 R 3 ]0 w9 Y3 ^" J, e5.39.217.77道家的智慧就專在這個作用層上說這個「無」。如果把道德經頭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往實有形態的形上學去想,這是很不真切的,得不到其真實的意義。它的真實意義要從作用上去決定,如此決定已,然後 再了解其意義的擴大。「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就是其意義的擴大,後面還是一個「境界」的意思,這是作用層上的境界。tvb now,tvbnow,bttvb/ @) d" {5 O; t' b' n, \
% o Z) ]# |5 |) A- D _2 y% Wtvb now,tvbnow,bttvb李克相魏文侯所做的事就是「盡地力之教」。所謂「盡地力之教」就是解放井田制的束縛,開闢耕地而增加農民的生產收入。法家的第一步工作,就政治而言,是廢封建、立郡縣;就經濟而言,是廢除井田制。井田制是夏商周 以來的傳統,土地不屬於農民私有,而是一族人集體到某地開墾。所謂「封建」是指「封侯建國」。例如周公的後人封於魯,姜太公的後人封於齊,封到那裡就到那裡去建國。建國就經濟而言,就是集體開墾。這是「封建」的積極意義,周朝大一統就是如此維持的。此與西方所說的feudalism(封建)不同。西方所謂的「封建」是羅馬大帝國崩潰後,原先統屬於羅馬帝國的勢力就分散為各地方的勢力;而中國所謂「封建」則是向上集中於周天子的各地方勢力。二者的意義不同的。現在共黨根據唯物史觀而以希臘羅馬的奴隸社會說中國的封建,這根本不合中國的社會傳統。- d- j, q* m0 e* c, Z+ w
公仔箱論壇 m1 A0 }* n: O" x9 n
在集體開墾的情形下,人民沒有土地私有權,就井田制來說,這是佷自然的。可是這制度隨著每個小侯國的滋長壯大、社會的繁榮、人口的增多,不能夠永久維持。到了戰國時代這個型態就要轉變了。所以就政治上講,廢封 建、立郡縣是必然的。封建是天子把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再分封給大夫,因此土地的所有權分別屬於侯、大夫等,成為他們的采邑。封建是天子把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再分封給大夫,因此土地的所有權分別屬於侯、大夫等,成為他們的采邑。政治上的廢封建就是把封建制度廢去而將采地從貴族私有手裡拖出來使之成為隸 屬於中央政府的郡、縣。郡、縣是客觀的政治單位而不再是貴族的采邑。當時政治轉型的第一步就是轉采地為國家的政治單位。 5 l, y! r, |6 Ktvb now,tvbnow,bttvb 5 g9 v. Z; p' p2 F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廢封建、立郡縣是政治的轉型,而廢井田則是經濟的轉型。這簡單的幾句話,意義非常深長。貴族的制度發展到戰國時代維持不住了,因此非轉型不可,這也可說是自然的趨勢。從人類的發展、覺醒上看,當然也有正面的會 值。土地只是諸侯、大夫的采地當然不合理,把不合理的制度廢掉從中解放出來,當然有正面的價值;而將農民從諸侯的采邑中解放出來,當時有積極的意義。公仔箱論壇6 w/ L, E$ n' Y- ?
2 X& ^; s, [# t& I8 | X7 S, t r
在經濟方面,井田制是跟著封建制度之集體開墾而來的,人民只有耕種權而沒有土地的私有權,而且生活全都侷限在井田的範圍內,雖然三年一爰田,但分配、更換權在貴族手中,人民須將中間百畝之耕種所得繳給貴族,是實 物貢獻的方式,所繳大體是十分之一。因此,共產黨說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當然是不對的。但人民拘束在井田制中,沒有土地私有權,生活沒有充分的動轉自由,確實也不合理,也不能充分的客觀化。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N2 |" a( |" V( G! s
7 `' P( Z, }4 l6 H1 E公仔箱論壇井田制廢時,才成為賦稅制。春秋左傳宣公十五年言「初稅畝,非禮也。」「稅畝」就是按照所耕的田畝來納稅,是「履畝而稅」(註一一),這是井田制廢除的一個開端。「非禮也」是說這不是夏商周三代所傳之井田制的 古禮。以前歷來評春秋戰國時代為「衰世」,雖是衰世,也並不是完全沒有價值。就當時政治社會的轉型是歷史發展之必然來說,它有正面的價值與積極的意義。我們應先瞭解就何種意義而言,它是衰世,然後再把它視作一客觀的問題,則政治社會經濟之要求轉型,都有了積極的價值。如此我們才能說明歷史的發展。tvb now,tvbnow,bttvb/ z# L' M- ]: c- A* f' F7 ?- v
0 Q" b& ?) z& t5.39.217.77從宣公十五年「初稅畝」起,社會就開始轉型了,而擔當此責任的就是李克、吳起、商鞅等人。李克相魏文侯,盡地力之教就是轉型的開始,就逐漸要衝破井田制度。要廢封建、廢井田,當然會與貴族起衝突,但也沒有經過革 命才轉型,乃是經過變法而轉型,雖然吳起、商鞅不得其死。李克、吳起、商鞅是前期的法家,都是作事功的。他們提出「法」之觀念,但沒有提出一套ideology(意底牢結)來,所以並不算壞。 - h- Q1 T$ l. `0 P) S5.39.217.77) _7 o! P$ p8 L' ]3 f+ Y: p7 P
做客觀的事業不能沒有「法」。就教化講,禮是必要的。聖人站在教化的立場講話,所以重禮、重德,並不完全就著客觀的事業來講,而且孔子的時代,社會簡單,客觀事業也並不顯明。到客觀事業明顯時,「法」的觀念就應 勢而出,也成為必要的。儘管聖人所處的時代未出現「法」的觀念,但是到了客觀事業明顯以後,針對後來的時代而言,聖人也要承認「法」。「法」是客觀的標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個意思聖人也不能反對,若反對,就也不能稱之為聖人了。2 B* r1 t2 T+ W+ m3 E) R
tvb now,tvbnow,bttvb1 v& }$ i' m: r- i
社會愈簡單,客觀的事業就愈少,大體都是些直接的行為。直接行為大體都是主觀性的,都是個人的主觀性行為,即大都是你我個人的事情。而客觀的事業則不屬於個人,而是公共的事。公共的事就當有一客觀的標準,所以當 時提出「法」的觀念來作為辦事的客觀標準是必要的,並不算壞。在井田制中,人民、土地都隸屬貴族,都是主觀的,由此解放出來就有了客觀性,有客觀性當然就得有法。但法必須執行才能有效。因此有所謂「信賞必罰」(註一二),就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觀念出現。法家這種維持「法」之 客觀性的意思既是必要的,不算壞,那麼就是聖人也不能反對。前期法家做的就是這些事情,當然會與貴族衝突。譬如當時,王位世襲,太子是不能處之於刑法的,因此商鞅執法就刑之於太子師。因此秦孝公一死,太子即位就治他的罪,商鞅因此死得很慘。這就是犧牲。前期法家的事業並不算錯,而他們為了擔當時代政治社會 之要求轉型而犧牲,也值得同情。 + L0 I! a* e& }8 p9 c! y5.39.217.77 9 W3 S* ?5 B' g5.39.217.77歷來對法家一直沒有恰當的瞭解。法家是講求「信賞必罰」的,若認為法家都是不對的,那麼「信賞必罰」也不對了?如此就當是賞而不信,罰而不必。那麼為何還要法?因此不能一概而論。又如有人認為諸葛亮也是法家。 諸葛亮事必躬親,怎能算是法家呢?法家的真正精神在按照法來辦事,各人有各人的職責,何必事必躬親呢?所以諸葛亮不是法家。二千多年來,只有明朝的張居正在本質上是欣賞法家的。他欣賞的是後期的法家,不是客觀的而是主觀運用上的欣賞,因為明朝在廟堂之上還是尊崇儒家的。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c3 M9 w+ A" E Z) i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G* S+ m N& T: q) X
先秦法家擔當時代要轉型的責任既不算壞,那麼到什麼時候法家才變成壞的呢?法家之令人起反感,申不害是一個轉關。由申不害到李斯、韓非是後期的法家。前期的法家應社會之客觀事業而提出「法」,所以沒有人反對。但是當它形成一套ideology(意 底牢結)時,法家就變壞了,關鍵就在申不害提出「術」這個觀念。商鞅有法而無術,所以死得很慘。申不害因此而有感於「術」的重要,所以提出「術」的觀念來。以前人謂法家通道家,這不是由「法」之觀念而通道家,而是由「術」之觀念而通道家。「術」是運用「法」的,因此需要作道家的修養工夫。如此一來,道家 也令人討厭了。這是道家被法家利用為政治上的權術,而不是道家的本質。我們講道家是取它的智慧、玄理,取它對人生的態度上的貢獻,這才是它的本質所在。道家被法家利用而成為權術始自申不害講術。將法家相連而言法術,是政治上的運用。7 l- B- l! |4 A( K2 X. J. y
3 D1 h4 w5 D- Y' B- n韓非子則主張法術兼備。法布在官府,術操之於皇帝。法是客觀的,而術則是大皇帝一個人的運用,是秘密。這是個很壞的觀念,絕對尊君,以致大皇帝成了無限的存在,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5.39.217.77% \: K7 C( W. J* N& Z! k+ m8 v
. f, b) b U9 ~, v. b作為無限存在的大皇帝,一方面要控制文武百官,一方面要使客觀的法有效,這就要靠術。要運用術,就需要一套大學問,因而就形成一套ideology(意 底牢結)。大皇帝運用術以控制文武百官並使客觀的法有效,就客觀的法而言,是「信賞必罰」。就控制文武百官而言,是喜怒不形於色,並隨之以「賞罰不測」。「賞罰不測」是皇帝一心之運用,此與用之於客觀之法上的「信賞必罰」並不衝突,是兩層。所以皇帝運用術,主要在喜怒不形於色,與賞罰不測。& y' w5 w) ^1 z- b- a/ B3 z
: J4 s$ D* h3 n, Q公仔箱論壇中國人很有講權術的智慧,而且成一傳統,不過這不能登大雅之堂而只在暗地裡運用。在廟堂之上的都是儒家的學問。以前所謂帝王之學指的就是權術,因此程伊川、朱子等以誠、正、修、齊、治、平等來教皇帝,結果不起作用。大皇帝也很少真正相信儒家,而都由道家或佛教中得些智慧。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x0 s" f G$ A$ ], S$ C
_/ W( w( m) H1 ~tvb now,tvbnow,bttvb自夏商周以來,在貴族社會中政權是世襲的。齊襄公復九世之讎而聖人稱許之,此即春秋大義之「大復讎」。一般百姓復讎服從親親的原則,故復讎不過五世;但國君世襲,代表一國政權之所在,故復讎「雖百世可也」(註一 五),服從的是尊尊原則,這表示政權不能斷,不能亡人之國。亡人之國是大惡,應「興滅國,繼絕世」(註一六)。國家屬於客觀精神,尊尊是義道,就代表客觀精神。2 d' f7 T, U& E' L
+ o$ y" X f* R" w* l. N6 f註一八:通變論篇云:「羊與牛唯異:羊有齒,牛無齒;而羊牛之非羊也,之非牛也,未可。是不俱有,而或類馬,」此中之「羊牛」即以「羊」與「牛」積而成一「積類」,故「羊牛之非羊也,之非牛也,未可」即示「牛羊 是牛,牛羊是羊」。此「是」即「函蘊」義。詳見「名家與荀子」一二八頁至一三八頁。公仔箱論壇! ^/ X- ^# Y4 u. M
tvb now,tvbnow,bttvb7 u9 D% a4 P6 M; L" j9 S
註一九:見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二五七頁。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B) _/ |0 T7 E
" Q s8 y) G4 E6 p5.39.217.77 註二一:莊子山木篇:「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於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 $ Y/ R% F# y- D4 a% f" n% F) h' C8 V5 B K W
註二二:如般若心經曰:「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5.39.217.77! [5 t3 X" L" c, c) w U& V7 Z
4 D6 U* L1 Q# k$ v$ K 3 @# n6 I3 v0 K公仔箱論壇今天,我們再從唯識宗阿賴耶系統往前推進,來看看佛教的發展。在佛教教義的發展過程中,唯識宗並非最終之理境;順著唯識宗的思想再往前發展,則是大乘起信論的系統。這個系統主要地是講「如來藏」(註一),即「如 來藏自性清淨心」;簡單地說,大乘起信論的思想即是「真常心」之系統。: J( f8 D A' m$ j. @* c
k& g, d T8 }. B8 @$ r2 r
依唯識宗所說之阿賴耶識,乃是一虛妄的生滅識(傳統雖說它是無覆無記,其實仍是昏沈無明),如同瀑流一般(註二),永遠往下流。因此,就阿賴耶識之為虛妄的而言,它是不清淨的,所以不是「真心」;而就其好比一個瀑流而言,則可以柏拉圖對話錄中所提到的「不斷的流」(constant flux)來比喻,它既是條水流,則必定剎那生滅,而非常住不變。所以唯識宗所講的阿賴耶識只是生滅的「識心」,而非真常的「智心」──清淨心。( [; u- i, E4 B; b" L
# ]- o7 D6 Y4 @ c2 N. n+ Z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至於大乘起信論所提出之如來藏系統,則是講「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自性既是清淨,則非虛妄染污,所以是屬真常心。真是真實不虛,常是恆常不變。依佛教而言,此即是「智心」。而「智心」乃是由「識心」對翻而來的, 所以由唯識宗的阿賴耶系統推進至大乘起信論的真常心系統,這種推進乃是佛教內部教義的發展中,必然要出現的一種推進。因為順著阿賴耶識系統中問題的展現,自然會逼顯出「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的思想系統。 3 _7 `# x* p# X ( H! n) b3 b( K: v5.39.217.77這個思想發展的變遷過程,我們可以就兩個問題來加以說明。第一個問題乃是為了說明一切法(註三)的依止或一切法的根源問題而逼顯出來的。真常心系統(註四)以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為一切法的依止,比之唯識宗以阿賴耶 識為一切法之依止較為圓滿。依唯識宗,一切法根源於阿賴耶識,依止於阿賴耶識;然而阿賴耶只是虛妄的識心,所以順著阿賴耶識下來,只能說明一切法的生死流轉,而生死流轉即是生滅法。但是一切法不只是生死流轉的染污法,還有清淨的功德法。如此一來,我們可以追問唯識宗,清淨功德法的根源又是什麼呢?亦即我們 如何說明一切清淨法的依止問題呢?5.39.217.77$ {* i# a3 n. E% m+ i* h
4 |7 }, E4 Y' O/ w4 F. d* ^- X3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當然唯識宗可以說清淨功德法是由「無漏種」而來,所以它對「無漏種」亦有個說明(註五);然而,唯識宗所說的「無漏種」本身亦有問題,因此對於清淨功德法之說明即顯得不夠圓滿、徹底。因為照唯識宗之說法,「無漏 種」乃是經由後天的正聞熏習而成(註六)。假定無漏種完全是由後天熏習而成,而無漏種又是一切清淨功德法的根源,則很顯然的,一切清淨法的根源必落入後天的、經驗的(empirical);此一根源既是後天經驗的,則自然沒有先天必然性。因此,由無漏種所起現的清淨法亦無必然性可言。tvb now,tvbnow,bttvb* l7 p7 M* ^7 h; y9 F' Y" d* L
6 v h8 p! t, v- R, a 註二:同上。 3 U' y* s3 ]6 g公仔箱論壇$ J1 h# h- c* q% c Q
註三:康德論最高善主要見於「實踐理性批判」第一部第二卷「純粹理性的辯證論」。 ' @! E( L) [6 K公仔箱論壇5 K3 Y5 v' }1 k& y# G6 A# @: M& z
註四:見孟子公孫丑篇。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6-3-2 12:14 AM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3-2 12:31 AM 編輯 7 P6 T! E5 X& z& W
( |* |. X6 S( @! l. b
第十六講 分別說與非分別說以及「表達圓教」之模式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0 j" B4 c/ {0 d! S @: S.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