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2-11 05:04 AM 編輯 5.39.217.775 ]8 m. R# m" P( I9 M% g% Q) i
$ V& p& E; w# ~* k6 y
但是我們講歷史,也不能光講一個歷史的必然性。如果只講歷史的必然性,那就是黑格爾那個話出現:凡現實的就是合理的(what is actual is rational)。這個rational,是指合辯證的理性,是套在辯證的發展中講的,它不是邏輯的理性,也不是科學的理性。如果說凡現實的就是合理的,那你也可以說,那共產黨也合理呀,秦始皇也合理呀,它在歷史中是必然要出現的呀。所以我們講歷史,除了歷史的必然性以外,一定要講一個道德的必然性(moral necessity)。照這個意思,講歷史就要有兩個判斷,一個是道德判斷,一個是歷史判斷(註七)。中國以前也 有這個問題,南宋的時候朱夫子和陳同甫兩個人相爭論,就是這個問題。朱夫子只有道德判斷,沒有歷史判斷,所以他不能講歷史。陳同甫呢,他似是只有歷史判斷,沒有道德判斷。所以兩個人起衝突。事實上陳同甫那個歷史判斷,並不是在辯證發展中的歷史判斷,他那個歷史判斷,嚴格講只是英雄主義。陳同甫的基本精神 就是英雄主義,他要爭漢唐,要承認漢唐也有價值。他說中國歷史不是堯舜三代就完了,而且天地並非架漏過時,人心並非牽補度日。如果我們不承認這漢唐的價值,那三代以下的歷史不是掛空了嗎?這樣不就是架漏過時嗎?所以他力爭漢唐。這裏我們要瞭解一下陳同甫承認漢唐是在什麼立場承認,他還不是在辯證發展中歷 史判斷地承認之,而只是英雄主義地承認之,仍然只是偶然。所以他和朱夫子相對反,而皆不能證成歷史判斷。這兩人之爭,在南宋是個大問題,而且這個爭論很有啟發性。; I$ g6 Q0 R( I
公仔箱論壇- J( B) i8 K8 G8 \- b
以上是我順著特殊性這個問題講下來。我們說,每個文化的開端,不管是從那個地方開始,它一定是通過一通孔來表現,這有形而上的必然性。但是為什麼單單是這個孔,而不是那個孔,這就完全沒有形而上的必然性,也沒有 邏輯的必然性,只有歷史的必然性。歷史的必然性,不是邏輯的必然性,也不是形而上學的必然性,也不是科學的因果性,它是在辯證發展中的那個必然性。從這裏我就再進一步說,光是通過歷史的發展來瞭解歷史,那是不夠的,那就犯了黑格爾的毛病。講歷史,一定要道德判斷和歷史判斷兩者都有。 : m; p/ l1 b" l6 i. Z ; _' ~; @$ [# q現在我們把文化縮小到哲學方面,來講講中國哲學的特資,中國哲學的開端。中國哲學是從這個通孔開始,就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人物所表現的。這些人都是聖王,都是philosopher-king。 不管你贊成不贊成、相信不相信他們是聖王,但他們絕不是像希臘的那些自然哲學家。那為什麼中國哲學的開端是如此而不如被呢?這只能講歷史的理由。歷史的理由並沒有邏輯的必然性,一定非如此不可,換一換也未嘗不可。但是事實上它就是如此,並沒有如彼,這就是歷史的理由。中國哲學就是從這裏開端,通過這個通孔 表現它的精神生活。在這個表現過程裏面,各種內容的真理(intensional truth)就通通出現了。中國沒有西方式的哲學傳統,西方希臘哲學傳統開頭是自然哲學,開哲學傳統同時也開科學 傳統。中國沒有西方式的哲學傳統,後來也沒有發展出科學,儘管中國也有一些科技性的知識。李的瑟就拼命地講中國科學的發展史,講歸講,講了那麼一大堆,它究竟沒有成為現代的科學。在中國的詩書中,雖然也有「帝」、「天」,但也沒有成為像基督教那樣的宗教。tvb now,tvbnow,bttvb) \# a' \0 e: N J6 Y
5.39.217.77+ Q3 z/ A3 R$ K3 S' e' ~
6 X; m" p; k z$ ^. x那麼,中國哲學的主要課題是什麼呢? 9 E; C% S# d8 ^6 \' z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 now,tvbnow,bttvb U9 Z' @3 m1 G' ~- b: r
中國哲學,從它那個通孔所發展出來的主要課題是生命,就是我們所說的生命的學問。它是以生命為它的對象,主要的用心在於如何來調節我們的生命,來運轉我們的生命、安頓我們的生命。這就不同於希臘那些自然哲學家, 他們的對像是目然,是以自然界作為主要課題。因此就決定後來的西方哲學家有cosmology,有ontology,合起來就是亞里斯多德所說的metaphysics。這個metaphysics就是後來康得所說的theoretical metaphysics。希臘就是成這一套。中國人就不是這樣,中國人首先重德,德性這個觀念首先出現,首出庶物。這個拿康德的話來講,就是實踐理性有優先性,有優越性,優先優越於theoreticalreason。中國古人對德性,對道德有清楚的觀念,但對知識就麻煩。知識本來就很難的,要有知識必須經過和外界 接觸,要瞭解對象,這不是盡其在我,而且不是操之在我的,德性的問題是操之在我的,我欲仁斯仁至矣。這合乎人情之常,所以古人首先對德性有清楚的觀念。德性問題是操之在我,所以他講德性問題的時侯是重簡易。因此後來陸象山講簡易是有道理的,因為它不需要對外界有好多知識,你對外界有好多知識是沒用的,所以 朱夫子的道問學之所以不行就是在這個地方不行。這個道理康德講的也很清楚,陸象山所說的簡易由此可以得到充分的說明(註八)。康德說,如果依照意志的自律而行,那麼你所應當行的是什麼,這是很容易知道的,平常人都可以知道;但假定要依照意志的他律而行,就需要對世界有知識。這需要對世界有知識,就很麻煩 了。為什麼呢?我要先經過長期的考慮。考慮了老半天,還不能懂,還要請教專家。請教專家,就是需要知識,以知識來決定,就是他律,這就不是真正的道德。中國人首先重視生命,他的頭往這兒轉,他兩眼不往外看。假定你以自然為對象,你就要往外看。即使不是自然,像希伯萊的宗教,有個上帝,那也要往外看、往上 看。中國人也看天呀,但「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這就不完全看天,他要下來看老百姓;老百姓如何聽如何視,就要看你自己,所以先要明明德。你要得到老百姓的支援,你自己就要先好好地負責任,這樣就眼光一步步往裏轉。基督教是永遠往外轉,向上看。科學也是永遠向外看,這不待言。就是西方的哲學也是習 於向外看。西方文化的特點就是如此。這頭腦一旦定住了,它是很難轉的,它成了個習價,看任何東西都是這樣。現在的中國人就專門學西方那一套。中國哲學,古人重視生命問題,現在沒有人重視這個生命問題。現在人把生命首先變成心理學,然後由心理學變成生理學,由生理學再變成物理學,再轉成人類學及其他種種的科 學。各人由這許多不同的科學觀點來看人,這一看把人都看沒有了,所以這些都是假科學(pseudoscience)。 固然學問無大小,真理無大小,但是卻有本末。本末的次序,價值的高低不能不分辨。有些東西是不能拿科學來解決的。我並不反對科學這一個層次,但除了這個層次以外,還有其他的層次。但有些泛科學主義、科學一層論者卻不承認這一點。我們並不反對科學,但我們反對以科學為唯一標準的泛科學主義,科學一層論。 8 h( t& |6 [' U# P1 J; _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_* h9 P. P2 k; \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下次再繼續講普遍性的問題。tvb now,tvbnow,bttvb1 @4 T. f5 q) b! q0 K6 K1 _* |
# O$ ?! Y. t5 o) N6 G2 L3 d- d8 @( K
tvb now,tvbnow,bttvb+ s; [+ Y }2 d0 D
〔陳博政記錄〕4 D9 U# ^5 r( w/ W; U, B
5 F [, z* a: u( S所以說「無為而無不為」(三十七章),無不為是作用,無為是本。知道了這個意思,進一步要瞭解「有」。道家很完備,無是本,但並不只講無,將生命抽象了只掛在無也不行,一定要無、有、物三層都講才完備,才顯其全體大用。 3 e6 L- x8 c+ y# C# O( E/ f! p |7 ^3 R1 |6 M9 B4 ~
老子如何講「有」呢?有開始也不是西方的存有論的概念,它還是要從以無作本的心境上講。這個心境固然是要化掉對任何特定方向的黏著,但也不要把任何特定方向消化掉了就停住了,那就掛空了。這只是分解的一種表達,用黑格爾的話講,第一步先這樣瞭解的,無是在抽象狀態(in abstract stage)中的無;若只停於此,就只是瞭解了抽象的無的本體性,即作為本的特性,也就是只抽象地瞭解了做為黑格爾所謂「純粹的普遍性」的無自己。 - I) O) e, A j' p0 c. `tvb now,tvbnow,bttvb公仔箱論壇# s! J% f9 l9 e N0 X& D
什麼叫「純粹的普遍性」(pure universality)?為什麼我們可以用黑格爾的這個名詞來說掛空階段的無?即為什麼我們可以用純粹的普遍性來說在抽象狀態中的無?無是本,當然是普遍的(universal),轉成名詞就是普遍性(universality)。凡本都有普遍性。我們說無是純粹的普遍性表示這時它沒有內容,不能具體化,只在抽象的狀態中掛空了。沒有具體的內容,只看無自己nothingitself就只是個純粹的普遍性。這不是道,光顯這個本只是方便,還要進一步再講有,講有就是由純粹的普遍性接觸到具體的內容(concrete content)。具體就是因為有內容。所以無可以借用「純粹的普遍性」這個名詞來表示。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R9 |4 q5 M" f: ^& K
公仔箱論壇+ P( X. n+ P& z& W5 ~4 S
那麼這具體的內容「有」當該如何瞭解?有不是外在現成的拿來往裏面填放,那樣,無就成了可以填東西的框子。抽象地先瞭解無並不很困難,到瞭解有時,就相當微妙。因為無是個虛一而靜有無限妙用的心境,靈活得很。無 限的妙用何由得見?即從有處見。有就是無限妙用、虛一而靜的心境的矢向性,用道德經的話講就是徼向性。「常有欲以觀其徼」之徼(音腰如要求之要,即易繫辭下原始要終之要)。一有徼就有一個方向,即徼向性,一有徼向性就有突出。無限心原是虛一而靜,無聲無臭,沒有任何朕兆的,徼向性就代表端倪朕兆,就在此處 說有。這是完全主觀地,就無限心境的徼向性說有,不是客觀地由存在上講。道德經首章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無句即剛才所說無的境界,「其妙」其指道。心境不單單要處在無的狀態中以觀道的妙,也要常常處在有的狀態中,以觀道的徼向性,反過來說徼向性就是道的有性。道德經通過無與有來瞭解 道,這叫做道的雙重性(double character)。道隨時能無,隨時又有徼向性,這就是道性。 ) o w( Z4 z5 C, f) a+ H3 B6 t ' [9 Y% \; y8 Y( A2 ~9 q8 t5.39.217.77為什麼有徼向性?無不是個死東西,而是靈活的心境,不管有沒有這個世界,世界上有沒有萬事萬物,它都可以活動。並不是說要有對象,它才可以有徼向性;沒有現成的對象,一樣可以露端倪、有徼向性。我們平常起現一個 觀念,不一定要有個對象。必先有對象,那是知識論的講法。有時也可以沒有對象而突然間自根源上創發出一個觀念來,這就是創造。發出一個觀念,就是心靈的一個徼向性,不是徼向任何對象,而是根據這個徼向性來創造對象。這在日常生活上也有,當然在這層次上大部分的觀念是有對象的,至少也總和對象有牽連。講創造 就要和對象直接間接任何的牽連統統沒有,也可以發一個徼向性,才叫創造。譬如說作文章,文思一來,不能說每個詞語都要有典故,就是用典故也不一定要抄襲別人,我也可以造個典故你們來用好了。所以才有妙文妙思出現。公仔箱論壇. Q4 K% ]" J% Q
$ C- ^: p/ i0 Ctvb now,tvbnow,bttvb從無發有,完全是內發、創造地發,類比剛才所說的,「有」不是對應對象而起。單從無限妙用的心境本身來說徼向性,這樣才可以說無與有是道的雙重性。無是本,無又要隨時起徼向的作用。平常所謂深藏不露就代表無的狀 態,但不能永遠深藏不露,總有露的地方就是徼向性,道家如此講有,所以很微妙。若客觀地從存在上講,哲學家不論講得多玄,都是思想上的玄,實際上很容易瞭解,並不微妙。道家這一套出自中國的文化生命,發自春秋戰國的文化背景,完全從人生上講,很真實也很玄妙,作用更大。愈是複雜的人生、高度的文化愈是需 要;尤其是擔當大事的人需要這套學問,所以是帝王之學。 # p2 \. Y( l# P, b5 S- O7 \公仔箱論壇% F T2 I3 K9 m) c, j1 Q* \3 W) _9 V
一露端倪有徼向性,就傾向于成有,to be a certain being要成一個有。從這裏講,這徼向性之有帶有創造性,是故它不屬于認識論的有,而是屬於實踐的存有論的有,就是說不屬於海德格所謂表像的思想(representative thought)中的有,而是往後反上一步屬於original thinking。表像的思想中的有是往外散看的有,對應對象而講的。5.39.217.774 r9 L5 L d X
+ }: [, g3 H' D2 }公仔箱論壇可是這裏有個問題。一有徼向性出現而落在有中,假定心思不靈活,就又限於此而不能通於彼,所以又不能停於此,「玄」就在這裏出現。凡徼向都有一特定的方向(a certain direction或orientation),若停在這徼向上,有就脫離了無。有不要脫離無,它發自無的無限妙用,發出來又化掉而回到無,總是個圓圈在轉。不要再拆開來分別地講無講有,而是將這個圓圈整個來看,說無又是有,說有又是無,如此就有一種辯證的思考(dialectical thinking)出現。有而不有即無,無而不無即有,好像玩弄字眼(play of words),不懂就是玩弄字眼,若懂得,它的規則亦很簡單。這個圓周之轉就是「玄」,道德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玄。 4 H0 a* w" e7 T, }) @7 d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1 i4 @# H" b1 D# S3 g
玄不像分別講得那麼清楚,玄者黑也,水深了才黑,所以玄表示深profound的意思。又表示不像分別說那麼清淺,好像隱晦obscure。其實玄既不淺[深]也不隱晦。凡分別說的都要遵守邏輯的法則,無論講得如何複雜都不玄。凡要遵守數學邏輯法則的都不玄,這是大原則的分別。玄是個圓圈,說它無,它又無而不無就是有;說它有,它又有而不有就是無,因此是辯證的(dialectical)。 凡辯證的都是玄,就深。假定一條鞭地向看一個方向走,動者恆動靜者恆靜,動永遠依直線而動,就沒有玄。只有辯證的才玄、才深,就是道家所說的玄。,所以辯證只能用在人生的實踐、精神生活方面,離開這個層面講都不對。唯物辯證法就是在物質世界科學範圍之內講辯證,這是不對的。(參閱「理則學」第十三章)。tvb now,tvbnow,bttvb5 a7 t. Z1 f1 x$ ^$ E
tvb now,tvbnow,bttvb! H0 f1 o# X. m" b6 r1 i+ G
玄是深奧,深本質的意義就以辯證的意思來規定。平常講辯證以為只是個方法,只重視它發展的過程,其實把分解消化掉,意思不就深一層了嗎?它既profound又是mystery,就是道德經中所說的玄。首章謂「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兩者指道之雙重性無與有,無與有同屬一個根源,發出來以後才有不同的名字,一個是無,一個是有。同出之同就是玄。以上是先別地使你瞭解無與有以及無與有混融而為一之玄。7 u6 f+ |) T3 [. E6 s
2 B9 _4 k: Z# x% v2 v. a公仔箱論壇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6-2-15 08:47 AM
% o. m/ S& G4 F$ |5 {. f9 G上一講我們談到儒家是縱者縱講,道家、佛家是縱者橫講。今天我們接著講,道家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實有層」和「作用層」分別不清楚,或者說沒有分別。何以是如此?這主要是因為道家所講的「無」是境界形態的 「無」。我們先把「無」當動詞看,看它所「無」的是什麼?道德經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註一)這是從主觀方面講。道家就是拿這個「無」做「本」、做「本體」。這個「無」就主觀方面講是一個境界形態的「無」,那就是說,它是一個作用層上的字眼,是主觀心境上的一個作用。把這主觀心境 上的一個作用視作本,進一步視作本體,這便好像它是一個客觀的實有,它好像有「實有」的意義,要成為實有層上的一個本,成為有實有層意義的本體。其實這只是一個姿態。公仔箱論壇2 o, d/ G7 L2 U/ }' H
: p9 M- j. J/ r1 L% z S
在道家,實有層和作用層沒有分別,此一義涵著另一義,就是道家只有「如何」(How)的問題,這還牽涉到其他概念,例如聖、智、仁、義等概念。道德經裏面有「絕聖棄智」(註二);「絕仁棄義」(註三)之語。牽連到聖、智、仁、義這方面,道家只有如何(How)的問題,沒有「是什麼」(What)的問題。這個就是因為道家的「實有」和「作用」沒有分別。 6 X2 x# ^ m& k- T)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7 h* W& k& C$ X- m5.39.217.77「如何」,這是作用上的疑問詞;「是什麼」,這是存有上的疑問詞。當我們說「是叫麼」的時候,這是屬於「實有」,道家沒這方面的問題,這個叫做實有層和作用層相混,混而為一,所以說沒有分別。那就是說,在道家的 系統裏邊,沒有「是什麼」的問題,這個牽涉到聖、智、仁、義。例如你問他「道」是什麼,他也可以講給你聽。但是他這個說明不是從存有論的立場講,而是從作用層次來顯示道是什麼。例如道要通過「無」來了解,「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註四),通過「無」與「有」來 了解道。因此,一些基本觀念統統落到作用層上。# u/ W' v/ \7 x3 h# B' b: a" G
$ D: S( `7 X: l( [- m) F
按照我們以前講「無」和「有」,道家是境界形態,境界式地講,從作用上講,講之以透顯無與有的心境。境界形態是對著實有形態而言,假如把道家義理看成是一個形而上學,那它便是一個境界形態的形而上學(依境界之方 式講形而上學)。我們平常所了解的哲學,尤其是西方哲學,大體上都是實有形態的形而上學(依實有之方式講形而上學)。這是大分類、大界限。西方哲學從希臘哲學開始,一直到現在,一講形而上學,大體都從「存在」上講,屬於實有形態。中國在這方面,尤其是道家,比較特別一點,這就是所謂「中國哲學底特質」。道 家不是從客觀存有方面講,而是從主觀心境方面講,因此屬於境界形態。 % y3 P# _" i7 L6 Q+ d5.39.217.77 4 c* S8 k0 q: Q1 D! ?4 S6 K3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境、界這兩名詞本來是從佛教典籍裏面來的,中國先秦的典籍沒有這名詞,這是佛教新創的名詞。現在「境界」一詞大家都會說,成為很普通的話。 3 z7 x, Z- {9 y2 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5 x' L3 ^0 ^! N4 t3 R9 ]tvb now,tvbnow,bttvb佛教說境,由境說界,境和界都是一個實有的意義。境是指著對象講的,境在佛教就是objects,就是external objects,外在的對象。界,也是佛教新造的名詞。我們說什麼界,什麼界,中國古典的典籍沒有這種詞語。照佛教的解釋,界是因義,是ground或cause的意思。譬如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註五)這個「界」便是因義。是原因的因,也可以說是根據(ground)的意思。有這個因,就可以決定一個範圍,就可以成為一個界。這個界就是平常所了解的一個world,一個範圍,例如十八界的界,這個界就是劃類、分類的意思。所以能成一個類,就有它的原因,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就是按照一個原則,可以把這些現象劃在一起,成為一類,也就是成為一個界。tvb now,tvbnow,bttvb; n; R1 V p4 N7 x
! r0 }/ K) e# D q+ i界這個字,通因通果,從因到果合起來整個談。通因就是當一個根據來看,當一個原因看。通果呢?通過這個原因、原則,可以把這些現象劃歸一類,這是後果(consequence)。界在佛教本來就是這個意思。- z/ ?4 d: G) w6 J) h( ]; F1 z
0 H5 V6 d& a2 U$ V( u; C3 ?境是外在的對象,唯識宗講「境不離識」、「唯識所變」。這個境,就是對象,但它不能離開我們的識,不但不能離開,而且還進一步說唯識所變。我們平常以為外境有獨立性,唯識把不依於主觀的外境,把它拉進來,把它主 觀化,這就成為「識變」。有人就想到唯識宗這個說法,和英國哲學家Berkeley所說的主觀的觀念論(subjective idealism)相類似。可以這樣想,但是兩者不一樣。不同在什麼地方?一般人以為差不多,其實差得很遠。 4 g6 |- ]! p. R+ W3 P$ O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 now,tvbnow,bttvb1 c V5 e ~$ ]) v& V% L3 }, u. ]( u
Berkeley只說到境不雜識,並沒有說到唯識所變。“Tobe is to be perceived”“to be”什就是存在,就是境,存在不能離開我們覺知的心,不能離開我們認知的心,離開我們認知心,就沒有現實的存在,但柏克萊只說境不離識,卻並沒有說唯識所變,並不說這個“to be”是我們覺知心所變現。因此佛教在這裏,比柏克萊還徹底一點,心理學的意味更重。但是境還是指看對象說。 0 x( u9 z$ B# K % Y1 B: M: C% X2 S4 d把境、界連在一起成「境界」一詞,這是從主觀方面的心境上講。主觀上的心境修養到什麼程度,所看到的一切東西都往上昇,就達到什麼程度,這就是境界,這個境界就成為主觀的意義。和原來佛教的意義不大相合,但現在 一般人都了解,我們就用這個普通的意義。境界形態的「境界」翻成英文很難。實有形態的「實有」我們可以翻成being。實有形態的形上學就是依實有之路講形上學(metaphysics in the line of being)。但是境界形態就很麻煩,英文裏邊沒有相當於「境界」這個字眼的字。或者我們可以勉強界定為實踐所達至的主觀心境(心靈狀態)。這心境是依我們的某方式(例如儒道或佛)下的實踐所達至的如何樣的心靈狀態。依這心靈狀態可以引發一種「觀看」或「知見」(Vision)。境界形態的形上學就是依觀看或知見之路講形上學(metaphysics in the line of vision)。 我們依實踐而有觀看或知見;依這觀看或知見,我們對於世界有一個看法或說明。這個看法所看的世界,或這個說明所明的世界,不是平常所說的既成的事實世界(如科學所說的世界),而是依我們的實踐所觀看的世界。這樣所看的世界有昇進,而依實踐路數之不同而亦有異趣,而既成的事實世界則一定而不可移,此則名曰 定性世界。而若此定性世界是康德意義的現象,則現象畢竟亦是對應我們的感性與知性而為現象,因此,它為定性世界是依我們的定性感性與定性知性而為定性世界,上帝原不創造現象(依康德);而若我們的感性與知性不是定性的,而是可轉的(例如轉識成智),其為可轉是依人不是定性眾生,即不是依人類學而看的人, 而為可轉,則現象之為定性世界亦是可定可不定的,可使之有方可使之無。而所謂有昇進有異趣的世界則都屬於價值層的,屬於實踐方面之精神價值的;而若在此實踐方面的精神價值之最後歸趣總是定在自由自在,則有昇進有異趣的世界總歸是一,雖有昇進而亦有終極之定,雖有異趣而亦有同歸之同,而此世界中的萬物即是 「物之在其自己」之物,此則為終極地決定者,亦即是絕對的真實者或存在者,而不是那可使之有亦可使之無的現象。依此,普通所謂定者實是不定,而依上說的觀看或知見而來的普通視之為主觀而不定者,終極地言之,實是最定者,最客觀者,絕對的客觀者──亦是絕對的主觀者──主客觀是一者。5.39.217.77& d; P$ k. i6 N8 N
tvb now,tvbnow,bttvb) E4 V8 {+ I7 A2 O: T
道家的這個境界形態的形上學就是表示:道要通過無來了解,以無來做本,做本體,「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個「無」是從我們主觀心境上講(主觀心境不是心理學的,而是實踐的)。假如你要了解「無名天地之 始」,必須進一步再看下面一句,「常無欲以觀其妙」,此句就是落在主觀心境上說。道家的意思就從這裏顯出來,就是作用與實有不分,作用所顯的境界(無)就是天地萬物的本體。一說到本體,我們就很容易想到這是客觀實有層上的概念。可是你要了解,道家實有層上實有這個概念是從主觀作用上的境界而透顯出來,或者 說是透映出來而置定在那裏以為客觀的實有,好像真有一個東西(本體)叫做「無」。其實這個置定根本是虛妄,是一個姿態。這樣的形上學根本不像西方,一開始就從客觀的存在著眼,進而從事於分析,要分析出一個實有。因此,我們要知道道家的無不是西方存有論上的一個存有論的概念,而是修養境界上的一個虛一而靜的 境界。& f8 c( D, Z' ~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2-25 12:45 AM 編輯 ( Q" v1 s0 M: p2 r2 h0 I& _; h4 P5.39.217.77 ; w8 u- M5 f4 S( u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王陽明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註十二)。劉蕺山則另說四句:「有善有惡心之動,好善惡惡意之靜,知善知惡是良知,至善無惡是物則。」道德實踐就是做「好善 惡惡」的事,所以好、惡必須肯定。這一層肯定是屬於實有層上。這是儒家的通義,上下三、四千年這樣通貫下來,沒人能反對。公仔箱論壇) n) v; O, p/ ~: D+ F) z" T
9 ~6 e7 S1 k( m9 v7 N( I' I) c- h
但是書經說「無有作好」、「無有作惡」、「王道蕩蕩」、「王道平平」,這些話說得很美,一般人也喜歡引用。這個就是在實有層好惡之上,又提到一個無有作好、無有作惡。這就成為作用層上的話頭。- Q Q6 [8 J- W! D s- p
# N( c ?+ t9 l
好、惡是有的,這是實有層上肯定。但要表現這個好惡,則「無有作好」的好,「無有作惡」的惡,才是好的,這是最好的方式來表現。這裏顯然就有兩層。「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民之秉彛,好是懿德。」「唯仁者能 好人,能惡人。」這都是原則上肯定好惡。人如果沒有好惡,就糟糕了。沒好惡,就沒是非。儒家所說的好惡,一定是好善惡惡,不是平常所說的喜歡不喜歡。喜歡不喜歡,並沒有什麼道德的意義。譬如說,你喜歡吃紅茶,我喜歡喝咖啡,這種好惡是屬於心理學的,或屬於生理學的,而非屬於道德的。儒家的好惡是道德上的好 善惡惡。5.39.217.77+ z" b: R% x. B, D- m
# V8 b& k+ r0 d+ E B
「無有作好」,就是說不要有造作的好,就是說你要有「無有作好」的「好」。無有作好的「好」,才是好的「好」。惡呢?你要有「無有作惡」的「惡」,才是好的「惡」。要有「無有作惡」的「惡」,才能成全這個 「惡」;要有「無有作好」的「好」,才能成全這個「好」。所以無有作好、無有作惡,這是實有層以上而屬于作用層的話。這明明有兩層,不能不注意,一般人都攪和不清。tvb now,tvbnow,bttvb/ k6 R1 e! t8 N6 Y- d
8 P3 K1 K1 [+ E6 ^( G0 G, f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作好、作惡這個「作」,就是造作,造作就是有意的,不自然。作好、作惡,就是有意的好、有意的惡,一有意,心就不平,照王陽明講,這樣內心就有私心私意。儘管一般人看不出來,也許這個私,私得很巧妙,但還是私。把造作去掉,就是道家所謂的自然,自然就在這個地方說。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3 L5 h2 R. T, I. H# f. r
+ q. ]+ f# a0 a2 V" g0 k0 D 註 八:史記商君列傳引衛鞅語云:「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 M( H- D1 {2 M, E7 U! j% U5.39.217.775 l: V' ~" V J. ?; V0 c' e
註 九:史記商君列傳:「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公仔箱論壇( r6 O; v0 A. u) x. b' b. z, `& v
公仔箱論壇5 d3 ^8 q, n d# F+ \4 _
註 十:史記管晏列傳云:「其(管仲)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會, 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之。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公仔箱論壇- f I( z# k9 s
公仔箱論壇9 h2 t9 g8 V! G1 J' y% F
註十一:春秋公羊傳宣公十五有言:「初稅畝,初者何?始也。稅畝者何?履畝而稅也。」公仔箱論壇4 s. ~- B# C& ~% x
$ @: y3 h6 C$ d8 ?8 f0 Qtvb now,tvbnow,bttvb 註二〇:論語陽貨篇:「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V x9 ^' B6 P' P. F3 X
: @6 b1 _3 P8 V; [6 E 註二一:論語子罕篇:「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tvb now,tvbnow,bttvb( @; Z$ `$ m/ R7 A2 {8 k: x
8 q8 u# ^# i8 W' P" X3 L
註二二:見尚書洪範篇。 2 F/ @2 t5 m9 _: m V公仔箱論壇! E" x' x& }1 g( g
註二三:見詩經大雅文王篇。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P! {+ d: j& s: c
1 |2 l* X S. [5 n3 o' B _9 H
註二四:莊子齊物論篇:「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汝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弔詭。」 , B, I) `5 d9 C T) D7 J9 `tvb now,tvbnow,bttvb5.39.217.773 y' k* b" D6 d( Z' \: p, X
註二五:見莊子天下篇。公仔箱論壇2 @- A8 X% `7 t2 s1 t+ c) d9 P. I3 b
' V4 V: Q" _% ?9 k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註二六:見般若經散華品第二九。 ) J2 S c( v C- B! Y `- u- i5.39.217.776 _+ r( [: A/ G4 o) D! ~2 X% I
註二七:金剛經有言:「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tvb now,tvbnow,bttvb1 U3 ]; \: i) c( i( w4 L1 K/ x
7 F. e8 K/ v6 J, y+ X7 w0 l+ D4 K. \
註二八:見二程全書,明道文集卷之三:「答橫渠先生定性書。」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6-3-1 11:45 PM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3-2 12:06 AM 編輯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j0 F0 n0 D; ?" m/ v
' \$ x% a2 \; g5 S7 u* e3 d* |tvb now,tvbnow,bttvb第十二講 略說魏晉梁朝非主流的思想並略論佛教「緣起性空」一義所牽連到的諸哲學理境與問題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k3 n4 }( N. Z
7 C, ?8 l% S p q# o7 L" o0 R& O- E! b. Y; Q
上次我們敘述了魏晉玄學的主要課題及玄理之作用與價值。在魏晉時代下賅南北朝之梁朝,除了作為主流的玄學與佛教之外,還有三個不同於中國傳統的問題,即裴頠的崇有論、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及梁朝范縝的神滅論。這三個 問題不屬於中國傳統思想的型態,因此很特別,但其中也有思理。本講先就此附帶地略加說明,然後再進而講佛教。 3 s5 q6 S$ s! E6 W5 J公仔箱論壇公仔箱論壇1 I; N0 j% A: F: E
裴頠的崇有論係直接針對道家的「無」而發,其論點很有啓發性,但不合乎中國思想的型態。道家如老子雖強調「無」,但道德經中也講「有」,不過卻不同於裴頠所論的有。裴頠所論的「有」類乎西方哲學中的Being,特別類乎現象學式的Being。西方自柏拉圖以降,直到近代的胡塞爾、海德格等人,都重視Being,這是西方思想的主要型態。中國思想不注重這個觀念,老子雖有「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註一)之類的語句,但這「有」屬另一種型態,不能直接解釋為西方式的Being。大家可以讀讀崇有論,自己體會其說與道家所論之「有」的差別以及其所論之「有」並不足以對治道家之「無」(註二)。5 f4 v' T. ~1 R- X
9 }0 ? v. A5 c/ q$ V& F" Q& I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尤惠貞記錄公仔箱論壇3 i, }$ k: [, q$ _# h: H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V% ?# R9 S+ c% }. A u$ Y
【附 註】 # a3 M7 l) V* c/ X3 O( R8 q7 b公仔箱論壇 0 a" s! |; X3 C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註一:所謂「如來藏」,即指如來之藏,亦即是指一切衆生貪瞋煩惱中所隱覆的清淨如來法身而言。如大方等如來藏經所說的:「我以佛眼觀一切衆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儼然不動。善 男子,一切衆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 2 v; X: T% T" d . B x) Y N$ s q) Q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又如大般涅槃經第七亦曾謂:「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即是我義。」而勝鬘夫人經法身章亦謂:「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1 c, D7 | K/ M c
4 A' b# R x y Q" q
註二:解深密經有云:「阿陀那識(阿賴耶識之別名)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U( F' W+ k' X/ i, R
5 z1 @' F0 e1 ~- }公仔箱論壇 註三:見大智度論卷二:「一切法身略說有三種:一者有為法,二者無爲法,三者不可說法,此已攝一切法。」又卷四十四:「佛告須菩提:一切法者,善法不善法,記法不記法,世間出世間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共法不共法。須菩提!是名一切法。」 j$ ]; D+ S/ E5 [tvb now,tvbnow,bttvb , Q0 V) A! l- F8 B3 n% L v公仔箱論壇 註四:印順法師在其「印度之佛教」一書中,將大乘佛教的宗派和義理分爲「性空唯名論」,「虛妄唯識論」以及「真常唯心論」三系。 6 b- J. B7 P6 o2 i2 a, `2 a8 L" L1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6 L3 W {0 k' g3 {; W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註五:見成唯識論卷二:「有諸有情無始時來有無漏種,不用熏習法爾成就。後勝進位熏令增長,無漏法起以此爲因,無漏起時復熏成種。」又依攝大乘論卷三所說,淨心種子是「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 成唯識論雖説有「本有無漏種」,然此並不等於超越的真心。「本有」亦無用。關此可參看佛性與般若第二部第二章第三節。 6 [# l; ^' J( r/ b s8 }% U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5 x }$ n |9 T* P5.39.217.77 註六:見成唯識論卷二:「然本有種亦由熏習,令其增盛,方能得果。故說內種定有熏習。其聞熏習非唯有漏,聞正法時,亦熏本有無漏種子,令漸增盛,展轉乃至生出世心,故亦名聞熏習。」 V: o% X* F, G8 Z3 Z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H0 a6 N% I i3 D$ S7 H/ v
註七:見攝大乘論卷三:「此中誰能悟入所應知相?大乘聞熏習相續,已得逢事諸佛出現於世,已得一向決定勝解,已善積集諸善根故,善備福智資糧菩薩。」tvb now,tvbnow,bttvb+ P! r( ~# @! k N8 e7 f. [) J
公仔箱論壇9 L. ]2 o' g% N& y
註八:關於大乘起信論之真僞問題,可參看「大乘起信論真僞辯」,此書已編入大乘文化出版社的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5,書名為「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亦可參看張心澂所著「偽書通考」。tvb now,tvbnow,bttvb" J% H3 Y1 E' [9 L
公仔箱論壇% k8 n6 \/ V# k. ?: K; g
註九:見智者大師所著維摩經玄義卷三:「問曰:四教遍通眾經,何得的用通此經也。答曰:今撰四教義遍同諸經別有大本。略撮其要,通此經文者,正言此經具明四教入道,故須知大意也。但諸師多採經通論,致令晚 生,皆謂論富經貧。今採經論通經意,欲令後生知經富而論貧也。敬重大乘真佛所說功德無量,是入道正因,輕經重論甚可傷也。」 / L8 W5 `0 @( m4 d! ~( d公仔箱論壇5.39.217.77( J; p. J$ _6 A1 M) S4 q" j
註一〇:見大般涅槃經。 % p$ s* ?' @8 H8 h- J6 Y( J3 D公仔箱論壇tvb now,tvbnow,bttvb. n- ], v3 @4 _( N* B
註一一:見孟子滕文公篇:「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又告子篇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 * Q! a" k- h5 H& l9 Ctvb now,tvbnow,bttvb6 V* T* R- ?/ f9 C
註一二:參見「佛性與般若」上冊頁二八〇。 8 l! b) u. a4 N# P& X D2 L5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0 w% M3 P$ r# l% @- ?7 C
註一三:見大乘起信論真僞辯。 y; @/ ~/ ^8 Z# ^5.39.217.77tvb now,tvbnow,bttvb2 H r# H; T. N3 r
註一四:楞伽經有三種譯本,一、劉宋求那跋陀羅譯,二、元魏菩提流支譯,三、唐實叉難陀譯。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p9 d4 ]' e1 a& O
2 B: M2 {2 j" U0 I$ p
註一五:大乘起信論有云:「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云何爲二?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tvb now,tvbnow,bttvb$ q+ T" j( D% U3 \, l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3-2 12:36 AM 編輯 7 f- l2 K- L) W1 [ C 3 f. |$ B2 O! p, y% h V( g現在講分析哲學的人,常常犯這種毛病,也就是把主觀方面的不瞭解,當作客觀方面的不清楚,這是不公平的。譬如有些分析哲學家引用黑格爾的一些話,他們根本沒瞭解黑格爾所說的意義,就說黑格爾的學說是模糊不清的(ambiguous)。其實這也是很糊塗的判斷。還有一些研究歷史考據的,最討厭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他們認為歷史這麼複雜,怎麼能用三句話語就概括了呢?黑格爾說希臘、羅馬時代的文化是「一部分人是自由的」(some men are free);而中國文化則是「一人是自由的」(one man is free),只有皇帝一個人是自由的;最後到了日爾曼時代,則是「一切人是自由的」(all men are free)。但研究歷史考據者則認為,歷史這麼複雜,怎麼能用這三句話就概括了呢?所以認為黑格爾所說的沒什麼道理。其實先不要說這三句話能不能概括,先看這三句話的意義,你到底明不明白呢?如果能瞭解這三句話的意義,那麼用這三句話來概括也沒什麼不可以。所以用「美的自由」(beautiful freedom)或「主觀自由」 (subjective freedom)來概括某一階段的文化程度,也是可以的,並不見得是完全沒意義,這與歷史的複雜性有什麼妨礙呢?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s# f4 L! C4 j
" F5 w6 Y, D1 ]& ^% {5 H2 b T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所以,把分析真正只當作方法看,是分析的解放,也就是從邏輯分析、語言分析等分析哲學中解放出來。而我現在所說的分別說與非分別說,就是解放意義下的分別說與非分別說,這是廣義的分析哲學。廣義的分析是指一種方 法而不是任何立場,如果要講立場則是決定於講佛性、般若或是講上帝之處。但是,不論講什麼立場,首先必須把字義分析清楚,這只是一種分析的方法,而不含有任何立場,這就是解放出來的、廣義的分析方法。公仔箱論壇5 J v* q) v* c' p8 P9 X5 R
5.39.217.773 E! V+ T4 _7 c( Y) ~' x( V
從最狹義的邏輯分析往上看,西方哲學中,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萊布尼茲以及康德的系統,都是分析的;因為要有所說,就要用分析的方式來解說,若不用分析的方式,就無法告訴我們一個概念是什麼。必須先告訴我們這個 概念是什麼,才能進一步告訴我們這個概念如何可能;又假定是可能,是在什麼層面上為可能?假定不可能,又是在什麼層面上為不可能?關於這些問題的解答,都是分別說,它可以立教,可以告訴我們一些教義。簡單地說,凡是關於「是什麼」(what……?)的問題,都是分別說,譬如什麼是仁、義、禮、智、信……等,儒家可以分別告訴我們這些義理,因為儒家在這方面有「是什麼」的問題。而道家在這方面則沒有「是什麼」的問題,只有「如何」(how……?)的問題,也就是只有「如何可能」的問題;但道家雖然在這方面只告訴我們如何可能的問題,他仍然只是分別說。0 g$ Y! o* w9 s7 q% s! M
8 e, t' G7 O2 p/ ^4 A& l5.39.217.77西方哲學家中,萊布尼茲與羅素均強調邏輯分析(logical analysis);萊布尼茲用邏輯分析正好成功了歐洲大陸的理性主義,而羅素所注重的邏輯分析,則成為英國經驗主義的實在論。他們兩者用的方法都是邏輯分析,而所成就之思想卻有很大的差別,可見其背後有著不同的立場。此外,像陸克(Locke)與休姆(Hume)所用的則是經驗的分析(empirical analysis),這便形成西方哲學中的經驗主義。 8 {$ c- j \, |) Y$ ~0 k0 v' X* q! t3 g# g/ T0 N3 a, E
進一步,我們再擴大地說分析。在中國,聖人立教就是分別說,因為不用分別的方式,就不能立教。好比論語所強調之智、仁、勇三達德,以及其中所包含之零零散散的觀念,本身就是分別說;也因為是分別說,我們才能知 道聖人所立之教,並為我們自已的生命決定一個方向,立下一些規範。道家老子的道德經雖與儒家所用之方式不同,但仍然是分別說。譬如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是分別地解說什麼是可道之道,什麼是可名之名,什麼是不可道之道,不可名之名。他也告訴我們什麼叫做無,什麼叫做有,故云「無名天地之 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註一〇)。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仍然是分別地告訴我們什麼是道,什麼是德,什麼是無,什麼是有,什麼是玄……等,這就是分別說。在此所指的是解放意義下的分別說,不可用一般所講的邏輯分析或語言分析來瞭解。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1 R0 N I; Q% ~$ w' n/ t8 F
) ]7 ?; ~4 `2 t: I1 ?. L( m( A$ l. ?我曾寫了一冊書,來講魏晉時代的哲學;又以兩冊書來講南北朝、隋、唐的彿教,以四冊書來講宋明理學,其量最多。首先寫成的是關於魏晉玄學的部份,就是「才性與玄理」這本書。然後再寫宋明這個階段的哲學,大體花了 十年工夫。那時我在香港大學,沒有事做,很清閒,所以可以完全把心思收回來,凝聚住,關起門來,好好想一想以前的學問;於是便寫了「心體與性體」共三冊,一氣寫成。這三冊大體具備了宋明理學的規模和思路。還賸下一冊,最近才寫成,此即是「從陸象山到劉蕺山」一書。 ! ]/ G, [5 P; a* t4 Z* |6 ztvb now,tvbnow,bttvb 6 F4 c; _6 X: A2 _, B2 u) h8 ?5 f公仔箱論壇那三冊書處理北宋的周濂溪、張橫渠、程明道、程伊川及南宋的胡五峰、朱子共六人。這不是寫哲學史,而是單講宋明理學,若是寫哲學史,有些前後過節之處就要聯貫起來,有些不相干之處也要寫。譬如說邵堯夫,在哲學史 中也該有一章。但是我們專講宋明理學時,邵堯夫就不在內了。儘管他在當時很有地位,二程和他也很熟,時有來往,但他們講學問並不在一條路上。邵堯夫的學問並不在這個系統之內。公仔箱論壇' E7 Y c1 F y z
" O1 x" o9 o1 G8 g/ k1 o
雖然就時間上說,宋明理學涵蓋了宋明六百多年,但是實際上只有一個課題,所牽連到而可以作主幹的人物只有九個人。從周濂溪開始,連同張橫渠、程明道、程伊川,北宋一共有四家。當然二程門下還有很多人,但都是隸屬 的,不是作主幹的。南渡以後,首先消化北宋四家的是胡五峰。他是胡安國的兒子。他那一派在當時稱為湖湘學派,因為他住在湖南衡山。這是當時很重要的一個學派,那時朱夫子還沒有出頭。後來湖湘學派被朱夫子所壓倒、所掩蓋,所以一般人講這一段學問,都不太知道胡五峰這個人,事實上,宋元學案中也有「五峰學 案」,底下還列有很多人。但是大家都把他忽略了,不很注意他。其實這個人很重要,但被朱夫子的權威給掩蓋住了,所以大家只注意朱夫子,事實上,朱夫子是不是能夠掩蓋住他,是很有問題的。 ; _: n3 M, j+ B" i0 A9 m( X; g * [) d0 M- }+ _7 Y5.39.217.77胡五峰首先消化北宋四家的學問;朱夫子一出,也繼續作這種消化的工作,可是朱夫子並不能真正消化這四家的學問;事實上他只能消化一家,也就是程伊川。他以程伊川之一程來概括二程,把程明道收到程伊川裏面,成為一 程。事實上,二程是以程明道作主,程明道在理學家之中有崇高顯赫的地位,但是朱夫子的消化工作卻不能顯出程明道的地位。朱夫子以程伊川來概括二程,但程伊川卻不能概括他哥哥程明道,因為他們兄弟倆的講法並不一樣。朱夫子只能欣賞程伊川,而且了解得很好、很恰當;他們兩人之間沒有距離,沒有大分別,其心態相 應、氣味相投。但是朱夫子對於程明道就不十分能欣賞,也不了解他,而又不好意思批評他,因為他的地位太高。程明道有這麼高的地位,而朱夫子卻不能相應於其地位而說出他的學問來,所以程明道在朱夫子的心目中成為隱形的。 6 o1 r$ x! {, ~& s/ o8 B2 f. x公仔箱論壇& M) k& w2 w& [6 E4 ^: ?
朱夫子以一程概括二程,再以二程作中心,來概括周濂溪和張橫渠,以此方式消化這四家。因此,就表面上看,大家都以為朱夫子是宋儒的正宗,是正統派,是所謂的道學家。在宋史裏有「道學傳」,其中有所謂「濂、洛、 關、閩」,共五人。陸象山不在道學傳裏面,這是宋史作者的偏見(註一)。那表示說,宋儒的學問以濂、洛、關、閩為正宗。「濂」指周濂溪,「洛」指二程,「關」指張橫渠,「閩」便是指朱夫子,因此以他所傳的為正宗。可是朱夫子在北宋四家中只能傳程伊川。他雖然大談周濂溪的「太極圖說」,篇幅很多,所費的工 夫也很大;但是他的了解並不恰當,也不能相應於周濂溪所體會的道體。因為他是以程伊川的方式來了解周濂溪。他對張橫渠了解得更差。張橫渠本身當然也有些駁雜,但是其真實的意義不可揜。雖然他的文字表達不太好,其意義卻很明顯。而朱夫子卻不能了解張橫渠。張橫渠在朱夫子的心目中只是二程的輔佐,並未得到充分 挺立的地位,有時候他可以把張橫渠的幾句漂亮話頭拿出來講一講,但是一、兩句話並不能代表張橫渠的全部學問。就張橫渠的全部學問來看,朱夫子是不了解的。5.39.217.77+ R; Y0 J( m( P3 h5 H7 N# `& C, c
& `2 f( o# k: j* B. U& W1 a/ F因此,這樣看起來,所謂「濂、洛、關、閩」的傳承,所謂「朱夫子繼承宋儒的正宗」,事實上全是假象,朱夫子只繼承了程伊川一家,而程伊川也不能代表他老哥程明道,就是把程伊川和程明道兩人合起來,也不能代表張 橫渠和周濂溪。朱夫子很重視、推尊周濂溪,但對他不夠了解,也不能了解張橫渠和程明道。這些都是社會上一般人所看不透的,所以你們要下工夫,仔細去了解。而下工夫的唯一根據就是文獻,要對文獻作恰當的了解。朱夫子在文獻方面所下的工夫也很深,但他了解得恰當不恰當,卻是另一個問題。要了解得恰當,是很不容 易的。他了解得恰當的地方我們也承認,譬如他對程伊川的了解就很恰當,沒有問題,但他了解得不恰當的地方我們也要看出來,不要把它們混在一起,朱夫子之繼承北宋諸儒,就是這種情形。tvb now,tvbnow,bttvb" k T8 ?+ J/ X- f4 ?$ y
! U7 E( W- ?6 P' f5 s公仔箱論壇胡五峰消化北宋四家,大體是以張橫渠的一個重要觀念──盡心成性──作主。這個觀念是由張橫渠開始提出的,而朱夫子向來不重視它,可見了解一個觀念並不容易。「盡心成性」這個觀念牽連到對於「心」的看法,對於 「性」的看法,乃至於「道體」、「工夫」的看法,在「盡心成性」這句話中,「盡」和「成」代表工夫,除了工夫以外,這句話也包括本體在內。本體是指什麼而言呢?就是「心體」、「性體」,再由「性體」通到「道體」。這些重要的觀念統統在這句話裏面。所以,胡五峰消化北宋諸儒,是以張橫渠這句話作中心;他所了 解的心體、性體、道體,大體還是通於周濂溪、張橫渠的了解。因此,他通過這句話來吸收、概括周濂溪、張橫渠,是可以的,也比較恰當。他不傳程伊川的學問,他所傳的是另一套──這一套合乎北宋前三家周濂溪、張橫渠、程明道,而與程伊川不相合。朱夫子所消化的,與程伊川相合,卻與前三家不相合。所以朱夫子和胡 五峰談不來。公仔箱論壇' V! L8 t7 u$ P/ d
# n3 z, Z/ I( E
胡五峰的作品不很多,但很精。他的作品有「知言」,就是借用孟子的話:「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朱夫子對「知言」批評得很厲害,提出八點疑難(註二),事實上,這八點中沒有一點是對的。他不了解胡五峰,因 為他們的系統不同、不相應,在這裏,我們需要下工夫重新檢討一下。tvb now,tvbnow,bttvb3 f8 Y8 g1 ?2 y" s) R; b; X' H
% b R7 J" ]3 j7 [' M1 i公仔箱論壇當初我也不了解胡五峰,不知道他說些什麼;因為大家都不提他,大家所提的是周濂溪、張橫渠、二程、朱夫子這些大師。至於胡五峰,就沒有人知道了。有一次我問唐(君毅)先生,胡五峰講些什麼。他想想,講了幾句話, 但也沒有說清楚。於是我就把胡五峰的資料拿來仔細看一看,才了解他有一套想法,有一個重要的觀念──「盡心成性」。這個觀念雖然朱夫子不講,但卻很重要。「盡心」一詞見於孟子。孟子中說:「盡其心者,如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上)。「成性」一詞張橫渠首先講到,胡五峰也講,後來劉蕺山也可以 講。這樣一來,這個觀念便代表一個特別的間架,所承傳的學問與伊川、朱子不同,與王陽明也不同。通過這個觀念,可以消化北宋前三家周濂溪、張橫渠和程明道。 : l7 S8 w6 S- W: ~, _ | ! s, H( a: k# c1 M& i D+ Y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所以我在「心體與性體」中把宋明理學分為三系:伊川、朱子是一系,陸、王是一系,胡五峰、劉蕺山是一系。這最後一系就是繼承周濂溪、張橫渠、程明道。嚴格說來,北宋諸儒的關係應當是這一系,而不是伊川、朱子,也 不是陸、王。陸、王是直接繼承孟子。伊川、朱子則繼承大學,以大學作中心。從伊川開始,才特別講大學;照普通的理解,也就是講格物窮理。但這是照朱夫子的講法,而不是照王陽明的講法。伊川在講工夫的時候,才開始講大學。朱夫子對大學最有興趣,所以拼命講格物窮理。我們仔細看看北宋前三家周濂溪、張橫渠和程 明道的文獻,他們講工夫不從大學這裏講。他們三個人很少講大學。程明道在講工夫時,偶而會提到幾句大學裏的話。程伊川講大學,是後來的事,他們兄弟倆只差一歲。但程明道五十幾歲就死了,程伊川則活到七十幾歲,程伊川在他老哥死後的二十多年中,才能獨立講學,這才代表他的學問。他老哥在世時,他不能獨立講 學;他只是順著他老哥講。宋儒對於論語、孟子、中庸、易傳等先秦經典所提出的重要觀念、話頭,都是由程明道開始的,所以他是個大家,有顯赫的地位,朱子對於這樣的大家,卻不能了解,而以伊川來概括他,這當然有問題。1 {7 m, W! O* E
$ D, w1 U) h+ ^6 N
伊川是不是完全與他老哥相同呢?如果完全相同,當然可以他作代表,但事實上不相同。無論講工夫或講本體,他和他老哥的體悟都不一樣。譬如最顯明的例子是:程明道從「萬物一體」說「仁」(註三),又從「覺」說 「仁」(註四),「覺」和「仁」這兩個觀念是相連的。但程伊川就是不喜歡以「覺」說「仁」,所以,後來朱夫子繼承程伊川,拼命批駁「以覺說仁」;再進一步,又批駁以「萬物一體」說「仁」」在朱子的「仁說」裏,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而且從這個問題牽連到很多其他的問題,可見程伊川和他老哥的頭腦和想法不一 樣。當然,籠統地說,他們都講儒家的學問,都差不多。但是這樣一來,不但二程差不多,我剛才所舉的九個人也都差不多,都屬一個系統。因此我們不能這樣看。他們之間是有不同的。 1 T j O5 L3 Y4 V2 \5.39.217.77 / P# k/ [: ~3 z北宋前三家講工夫不由大學講,這很特別,平常人都不了解,現代人更不了解。現代人根本不講工夫,但宋明儒學問,講本體必講工夫,本體、工夫一定兩面講。這在西方哲學中就差了。西方哲學只是當哲學看,重視理論的分 解,而不重視工夫,工夫就是所謂的「實踐」。因此,他們在這裏不談實踐,但在這個地方,東方的學問就不同了。我們為什麼講心體、性體、道體這些東西呢?這些都是理論呀!我們之所以如此講,是因為我們有工夫,而在工夫中了解了這些道理。所以,講道體就函著工夫,講工夫就印證道體,這兩面一定是相應的。不光儒 家如此,道家和佛家都是如此。 . w8 g1 d" z! w公仔箱論壇公仔箱論壇: u- ?$ _3 {3 j" l6 d M3 c r+ {' b
西方人講道德哲學,很少人講工夫。譬如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也照著「純粹理性批判」的方式來講,分為「元素論」和「方法論」。這是類比於邏輯中的元素論和方法論(舊的邏輯是如此講法)。「實踐理性批判」中的 「方法論」其實就是講工夫。他講工夫講得很簡單,但也很中肯。然而這只是初步,分量很少,和元素論不相稱。他講「純粹理性批判」也是這樣,前面講了一大堆,「方法論」的部份卻只有一點點,但還是比「實踐理性批判」的「方法論」多一點;不過大體是不相干的、零零碎碎的。 5 q( M+ ?7 C. b) o/ ?* O公仔箱論壇 7 v$ `- M# l9 h1 n' h% D' g5.39.217.77北宋前三家講工夫,不從大學的格物致知這裏講;到了伊川、朱子,才表彰大學,才從格物窮理這裏講。程伊川由此提出兩句口訣:「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註五)。「進學則在致知」是就格物窮理而言。朱子對此最 有興趣,終身信守不渝。但是這樣講道德實踐(成聖成賢的工夫),是不中肯的。這點朱子未能明察。這樣講工夫,我名之曰「順取的工夫」。我為什麼說以「順取的工夫」講道德不中肯呢?因為這是混知識為道德,把二者混在一起。這樣是不行的,康德就是要把它們分開,以講知識的態度來講道德,這是個大混雜。北宋前三 家,以及後來的胡五峰、陸象山、王陽明,乃至劉蕺山,都不這樣講,都不由「大學」格物窮理的順取之路來講。順取之路就是順著我們眼前之物,即物而窮其理,以此決定道德的實踐;也就是以知識決定道德。但是北宋前三家根本不講大學,或很少提到大學。但你們不要以為他們不講工夫;他們都講工夫的。只是大家對此都 不注意,不發生興趣,在觀念上把握不住,而被「太極」等玄而又玄的觀念所吸引住了。陸象山、王陽明、劉蕺山就正式講工夫,並且正視這個問題。這七個人所講的工夫就是所謂的「逆覺之路」。講道德實踐、講工夫,「逆覺」是最essential,這點被他們把握住了。能把握住這點,就是把道德當道德看,不當知識看,不是用講知識的態度來講道德。這樣很自然就把二者分開了。 ! I6 c+ ?6 K8 x* @0 b) u公仔箱論壇公仔箱論壇, Q; E/ W( g) Q* M
照現代人的看法,朱子那條路是不行的。可是在以前,大家卻把他看作理學家的正宗,以為聖賢工夫不能離開他的路。大家都認為他是傳聖人之道──也就是教人如何成聖,如何發展我們的道德人格,使人品挺立──他的規格 還是落在道德上,因此他是正宗。以前的人之所以這樣想,其原因何在?對此我們也應當作個同情的了解,在西方,從蘇格拉底開始,經過柏拉圖、聖多瑪,直到康德以前,大體還是以講知識的態度來講道德。古人不十分能把道德和知識分開。在中國也是如此;因此朱子取得了正宗的地位,因為這是「下學而上達」。但孔子所 說的「下學而上達」未必就是朱子所表現的那個型態。以前的人總是籠統,不十分能分別開來。tvb now,tvbnow,bttvb+ m( @8 H! c f" m# Q
7 Z6 B J0 Y( y7 G F9 S. _在此,我們作個同情的了解,大概可以這樣說:他們是廣泛地、籠統地從教育的立場著眼。教育就是教人做人之道,是人的具體生活。因此,由人的具體生活整個地看,也就是由教育的立場廣泛地看,朱子的方法是正宗。這 「正宗」是從教育的立場來說的,他們由具體的生活整個地來看人,而不像現代人一樣,分別知識的一面和道德的一面。一般人這樣籠統地看,覺得朱子的方法較好、較平實,所以他能取得正宗的地位。這是我們以同情的態度所了解的。但是若照他們的看法,朱子是正宗,那麼其他的人不走伊川、朱子的路,就不是正宗嗎? 若照以前人的看法,這些人都不是正宗。所以朱子不喜歡程明道,但是也不批評他。這樣從一般的教育來看,從具體生活的全部來看這個問題,是可以的,因為具體生活需要知識,也需要道德,甚至需要宗教信仰、民主政治等,這全部都得包括進去。公仔箱論壇- g* j3 ~, ^3 B) }5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