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8 w N y9 M. M9 qtvb now,tvbnow,bttvb到台南未吃過虱目魚就算白來。隨便走入台南一個菜市場,就發現每三個魚檔最少有一個是專門賣虱目魚,桌上放的全部都是死魚,要不是僵直就是彎曲,以為自命嘴刁的台南人酷愛死魚?非也,其實牠們都非常新鮮,全部捕獲不足半日,只是牠們離水五分鐘就斃命,鮮味只保留一日。虱目魚的魚肚油脂豐富,口感食味都像煮熟了的肥美吞拿魚腩,肉質細嫩幼滑;魚背部份肉質則較緊致,鮮甜味十足,牠是一條不同部位都有不同食味的魚。移居台北後因想念虱目魚而投身行業、人稱「虱目魚女王」的盧靖穎,和寧願賺得少也堅持只用有機方法養魚的黃碧田,鑽研不同方法,延長魚的賞味期。一條只賣一百多元台幣(不足港幣三十元)的虱目魚,大餐廳不賣、五星級酒店也不用,但每個飼養的漁民、工作者卻從不因此而欺場,捍衞屬於台南的鄉土味。台南人吃虱目魚的文化可追索至明朝,讓他們着迷三千多年的虱目魚雖然有二百二十二條魚剌,但因集多種口感和風味於一身,魚背肉緊致鮮美、魚肚油潤嫩滑。他們只要簡單地把魚肚煎至兩面金黃、把魚頭和魚尾煲湯就成一頓美味的晚餐。台灣人養殖虱目魚已有四百年歷史,魚塭(即魚塘)集中在西南部沿海一帶,以台南出產的最多最好。從前人工繁殖技術未成熟,人們逢清明就出海捕來野生虱目魚苗培育,因此售價非常高昂。六十年代末,獲得養殖業最高榮譽「世界養殖聯盟終身成就獎」的水產養殖學者廖一久博士,成功人工繁殖虱目魚,把售價降低,將牠變成平民美食。虱目魚也成為台灣第一個成功全人工化養殖的魚種。台南女兒因思鄉創業 「從前我們這些台南女兒回家探親後回台北,車子都載滿虱目魚帶回去。」盧靖穎說,以前住台南每星期都吃虱目魚就習以為常,一到台北只要嗅到香煎虱目魚的味道,她就特別想家,才發現自己有多愛吃虱目魚。從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畢業後,她幫父親打理花藝生意只兩年就結婚。婚後隨來自台北的商人丈夫搬到北部居住,丈夫長時間到大陸工作,他貼心的給盧靖穎一張提款卡,可是她站在櫃員機前卻不懂操作,才醒覺自己只會打理家庭卻失去生活技能。那時剛好是二○○三年,屏東正推廣高價的黑鮪魚。她想,如果可以把家鄉平價的虱目魚推廣全台灣會更有意思,亦希望製作出可以保鮮更久、方便離家台南人攜帶的虱目魚食品。於是她參加了行銷營商達人張庭庭的創業講座。$ b0 e/ e# o! i# ~$ w, Q/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