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Z! |# `& P: S& [8 u2 H* M/ ^& P 想想看,一個8100萬人口的國家,5000多萬勞動人口,每100多個職工中,就有一個職工代表進入公司的董事會。他或她像奧巴馬、希拉裏一樣,不僅要參加選舉,而且當選後有著真正的權力。無怪蓋根評論說,美國的政治是名人政治,大家看的是布什、克林頓、奧巴馬在電視裏熱鬧,但老百姓並不把握自己的命運。在德國,政治可以完全不涉及這類知名人士,老百姓在基層決定自己應該休多少天的假、拿多少工資。當然,這些職工代表的根本利益,還是要保證其“選民”的工作。 公仔箱論壇! _; c- }- |0 {* _) _7 R k
+ r: |; O4 P. G2 dtvb now,tvbnow,bttvb 這樣的結果是什麽?是削弱了德國的競爭力嗎?恰恰相反。在這種制度下,工廠不敢輕易關閉,也無法隨意解雇工人,只能培養工人。這樣,制造業被保留下來;德國的工人在這種穩定的工作環境中,得以精益求精地深化自己的技藝。這也是德國的產品工藝先進、能夠維持高昂價格的原因。按照德國的規矩,工資要集體協商。這不僅是工會一頭是集體,資方一邊也形成集體,即同類企業結成聯盟統一工資。也就是說,在同一地區,你幹同一種工作,到哪家工廠或公司都拿同樣的工資。企業之間的競爭重在經營、技術、工藝水平,根本沒有空間靠壓低工價來提高效益。這和“中國模式”正好相反。也難怪,在美國制造業紛紛被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嚇破了膽時,“德國制造”巋然不動。 5.39.217.77* b7 e' C% e c/ k2 b( J" H%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