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學者建議打破行政切割 探索“大扶貧”思路
[打印本頁]
作者:
qqonqq
時間:
2012-4-16 07:27 AM
標題:
學者建議打破行政切割 探索“大扶貧”思路
集中連片特困民族地區的概念,是隨著特困民族地區的概念提出而形成的。1999年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扶貧開發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在對民族地區的貧困問題深入探討的過程中,特困少數民族、特困少數民族地區等概念相繼被提出。比如,雲南省把怒族、獨龍族、景頗族等稱為特困少數民族。但考慮到政策實施都是按行政區劃進行的,特困少數民族地區的概念在政府操作層面得到更多的認可。目前,對於特困民族地區的範圍和界定並不十分明確,但集中連片特困民族地區的範圍基本確定,主要包括南疆三地州、四省藏區、六盤山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大小涼山地區、滇黔桂石漠化區、滇西邊境及哀牢山區、大興安嶺南麓地區等地。根據2004年國家民委初步調研確定,特困民族地區約有20個民族,390萬人口,分布在77個自治縣。
5.39.217.772 j" z+ q- Q o5 k; p6 M5 L& s
5.39.217.77% g! u3 i: p& q/ c
這些地區的突出特點,一是少數民族比例高;二是貧困人口集中連片;三是生存條件極其惡劣,是典型的“原生態貧困”;四是社會發育程度較低,脫貧成果很難鞏固。
, b% b3 I& e) L5 ~
1 q& k: ^( `, V5 @9 B8 L公仔箱論壇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O+ w. N) X6 _
集中連片特困民族地區致貧的主要因素
! {+ m' M+ I' D1 _ K
5 ~" h0 o' z7 a' i
一是生存條件惡劣,因災返貧率較高。自然災害導致當地居民脫貧後返貧的比例比較高,成為不少集中連片地區致貧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比如,青海藏區由於自然災害頻發,因災返貧率高達25%,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5 M0 H. x; S& }2 V1 T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3 _6 b* | L3 M
二是多處於省際交接地帶,容易成為政策“盲點”。就目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來看,沿海、中部中心城市的發展已比較成熟,但沿邊、省際交界地帶常成為各種政策較難惠及的地方。比如,武陵山區周邊已形成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貴陽市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驗區、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成渝城鄉協調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四大國家級經濟板塊,處於四大試驗區包圍之中,但武陵山區仍然既無政策扶持,也享受不到周邊各區的輻射。
2 j0 P2 _6 J6 a$ u5 f
4 q- D* d. Y9 k/ L% x+ Z2 S; t
三是社會事業發展滯後,“貧困文化”根深蒂固。美國學者阿瑟.劉易斯提出的“貧困文化”理念認為,社會上一些人之所以處於十分貧困的地位,是因為這些人已經習慣了貧困的生活方式,心甘情願生活於自己的貧困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對於貧困與經濟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論證,認為關鍵在於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說要加大教育投入。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社會事業的發展滯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教育事業基礎較差;二是信息封閉、思想觀念保守;三是醫療衛生水平低下。這些社會事業發展的滯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集中連片特困民族地區經濟與信息的雙重封閉,缺少脫貧的內在活力。
2 T/ w7 ^9 V9 z. K* ?tvb now,tvbnow,bttvb
. | E; g8 p6 }6 wtvb now,tvbnow,bttvb
加快集中連片特困民族地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8 Y1 r% c1 ~2 ~, L
" H2 P: N$ i3 C# V2 K+ [
首先,積極探索“大扶貧”的框架思路,建立扶貧開發長效機制。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反貧困已經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從18個片到300多個重點貧困縣,到1994年劃定592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到現在重新轉向集中連片地區的反貧困,實際上已賦予新時期反貧困新的內涵。如何構建涵蓋基礎設施、養老保險、社會保障、產業扶貧、文化扶貧在內的“大扶貧”新框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當前,按照2010年標準,中國的“貧困線”是1274元人民幣,而“低保線”為1404元。扶貧對象主要是有發展能力的人,而享受低保的主要是沒有發展能力的人,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低保線”比“貧困線”高也是正常的。隨著農村社會保障機制的完善,探索農村低保與扶貧資金的有效銜接已成為新時期扶貧的主要思路。對於確實喪失勞動能力的人,應享受國家低保政策,由國家養起來;對於有勞動能力卻處於貧困線以下的人,應積極探求其致貧因素,採取多種方式進行扶貧攻堅;如果是因為生存環境因素影響,應實施搬遷移民;如果是因為缺少主導產業,應積極實施產業扶貧。應積極探索扶貧開發長效機制的建立,整合多種社會資源,建立對口幫扶的聯動機制,探索勞動力轉移培訓、以工代賑、信貸扶貧、社會扶貧、科技扶貧的新思路,加快整村推進步伐,集中人財物,集中連片消除貧困。
/ t8 J, z# u( ?" h
0 G. e3 m$ j ?* \/ jtvb now,tvbnow,bttvb
其次,發揮民族地區傳統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扶貧開發雙贏。集中連片特困民族地區生存環境惡劣,但一般都有比較豐富的自然資源,風景較好。旅遊產業是朝陽產業,隨著交通的發展,不僅能夠為當地帶來可觀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帶動相關產業和下游產業的發展,解決當地的就業和收入的提高,而且有助於環境的保護和文化的宣傳。各地在扶貧項目上應因地制宜,發揮傳統優勢,積極發揮傳統產業發展對扶貧的積極效果,促進集中連片特困民族地區扶貧取得實質性的效果。
tvb now,tvbnow,bttvb( {( b+ ~! G. l5 V! G. ?3 b; l: G, x
* M9 @% n" U0 N0 B: \! j5.39.217.77
最後,打破行政切割,加大行政區域經濟協作的力度。以往的扶貧工作主要是以市、縣為單位,各單位有自己的扶貧項目,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項目的重複建設和扶貧資金的低效運轉。筆者認為,集中連片特困民族地區反貧困的突出問題是如何進一步加強行政區域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可以考慮建立各片區試驗區,先試先行,在政策、資金、土地、人才隊伍建設等多方面給予一定的扶助和傾斜,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試驗區的跨越式發展,對周邊地區的發展產生輻射帶動作用。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7/)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