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博物苑是中國地方綜合性博物館。民族實業家張謇于清光緒三十年十二月九日(公元1905年1月14日)創建。是目前保存下來的中國人最早創辦的博物館,位于江蘇省南通市。5.39.217.77) Y& M }* F* U- G) l
光緒三十一年十二月九日(公元1906年1月3日),張謇又將興建中的公共植物園規劃為博物苑,佔地23300平方米,後擴大為71800平方米,建立了中館、南館、北樓和東樓。苑內有4個陳列館,陳列自然、歷史、美術、教育四部分文物與標本。中館為三開間中式平房,上部加蓋一間二層尖頂小樓。南館平面凸字形,為一座西式二層樓房。北樓為五開間二層中式樓房。東樓為一座中式樓房。苑內種植樹木花草,飼養鳥獸,並有亭榭、假山、荷池等園林建築。1912年改稱南通博物苑。 tvb now,tvbnow,bttvb" h4 z) Q* v; U/ C, T/ B. p
歷史文物陳列的展品,上自原始社會,下至清末,其中有博物苑早期的藏品,如戰國的錞于、漢代的銅鼓、宋代龍泉窯青瓷爐、元代磁州窯白地黑花瓷枕、明代墓葬中出土的棉布;近代文物中,有張謇的手跡、文獻及其創辦大生紗廠、鹽墾以及文化教育事業方面的實物和歷史圖片;歷史文物陳列的最後部分是辛亥革命烈士、曾任北方革命軍參謀長的白雅雨(南通人,李大釗的老師)的事跡;革命文物反映了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一二‧九運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各個歷史時期,南通人民的革命鬥爭歷程。; j' D0 x0 P2 o
文物中有1922年入黨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吳亞魯創辦的《平民聲》報,有土地革命時期的共產黨黨旗,反清鄉鬥爭的歷史文獻、證件和武器等。自然標本陳列品中,有須鯨亞化石和現代鯨骨骼以及啟東隕石、本地珍稀鳥類和昆蟲標本。' l' T, t( c) H2 z1 c
歷年來,博物苑舉辦了多種臨時展覽,如“革命烈士事跡” 陳列、“反清鄉鬥爭文物”、“民俗品物”、“愛鳥護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