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歲半的君君,已進入幼稚園小班就讀,但每天早上爸媽帶他到學校時,都會上演十八相送戲碼。君君對於要跟爸爸媽媽分開非常焦慮,總是拉著父母衣角放聲大哭,就算老師抱他進教室,跟他玩遊戲,也難以安撫。爸媽在無計可施下,帶君君前往兒童早期療育特別門診詢問,醫師將君君轉介給臨床心理師做心理評估後,透過行為治療及遊戲治療,以減輕君君分離焦慮的情形。! b( b% o9 e- r0 n+ P" T
3 G1 G/ R$ W2 _ Z1 P9 X5 t6 L5.39.217.77不安全型依附關係易產生分離焦慮
( B# A6 W$ ~" I& [公仔箱論壇
7 F& Z3 a) w9 \/ Ztvb now,tvbnow,bttvb台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師許芳綺表示,許多嬰幼兒在和主要照顧者分離,或主要照顧者離開視線時,會出現大聲哭鬧、生氣、焦慮的情緒,因新生兒在半歲大時,會逐漸建立與照顧者的依附關係。5.39.217.775 N" e4 W3 M( l! U5 P& X; X- H
$ k0 y, k0 Z- g& D6 ^+ I7 J5.39.217.77許芳綺臨床心理師解釋,依附關係是嬰兒與照顧者間的情感連結,兩歲前是建立依附關係的重要時期,孩子會出現明顯的依附行為。而分離焦慮是依附行為的其中一種,若孩子因基因遺傳、天生氣質、分離創傷經驗或不當情緒連結等因素,進而發展出不安全型的依附關係,就可能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情形;因此,如何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相當重要。5.39.217.775 q% m) d& w. g c4 _
- U' J) e: R6 k2 X2 N( L8 r" I
分離焦慮超過四周 早期療育助重新建立情緒連結3 C! e l b( C- D4 k7 @/ w
tvb now,tvbnow,bttvb2 V$ @3 d: D* v W! A& Q& {- G
許芳綺臨床心理師指出,分離焦慮會在6個月大出現,14-24個月達到顛峰,之後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但有些孩子會到上學時才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當孩子出現超過四個星期依舊無法適應環境、表現很緊張、總是擔心家人發生意外、不敢離開父母親、不斷做噩夢等情況,家長需要多加留意,若有需要可前往早期療育特別門診評估;六歲前,能透過行為治療、遊戲治療、親職諮詢等早療課程,重新建立良好的情緒連結。
7 ~% g- n Q6 Y1 D+ V9 ^* J公仔箱論壇% t, P) o/ t* g# s# U& x/ k
面對分離焦慮 捨得、守信是關鍵0 }1 h2 q' j5 I% G1 `; V
5.39.217.778 n1 \( ?. P) `
孩子分離焦慮時,家長可以如何協助?許芳綺臨床心理師建議,跟孩子分開時,接納孩子焦慮情緒、不要表現不耐煩、跟孩子保證回來的時間、堅定跟孩子道別、在保證時間內準時回來很重要。因家長也會有跟孩子分離的焦慮,但切勿因孩子哭鬧就放不下返回,也不要流露出過度擔心、不捨的情緒,才能讓孩子學會面對分離,否則會強化孩子逃避分離情境的行為,分離焦慮會更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