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5歲的電腦工程師,從學生時代就罹患高度近視及老花眼,近視度數深達900度,某日一覺醒來,戴著原來近視眼鏡的他眼前竟然可以看見牙膏上的字,甚至在工作時都可以不必戴眼鏡,就能看清楚電腦。「眼睛回春了!是老天爺賞賜的禮物吧!」他感動地謝謝老天爺。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0 K N& J8 |1 Z/ [0 U- ]0 Y" y, |+ e
5.39.217.77/ W5 {' e" h+ @% P
誰知,他眼睛「回春」不到半年,就再度陷入視茫茫的一片,他慌張求助眼科門診,發現原本900度的近視竟加深至2000度,原來先前他以為眼睛回春,其實是因為他罹患白內障所帶來的短期現象。
" Y$ x; ?! \7 ^$ T- Q
% x/ t, Q% I0 Z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唐代詩人韓愈曾有「年未40,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之嘆,而現代人普遍用眼過度,也有越來越多人年未40,就出現了視茫茫的情況。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9 n8 Y" _3 n) g/ i. X( W( S
tvb now,tvbnow,bttvb! I4 d4 b5 m9 ^' M+ h2 x
電腦、手機看太多 眼睛真過勞tvb now,tvbnow,bttvb- v' R- G; w0 {) q8 S/ @( q, |
" b* |# m; c' \$ k+ l
現代人已進入「眼過勞」的生活模式,上班族長時間使用電腦工作,下班後還緊盯著智慧手機、平板電腦、3D電影、電玩遊戲,細膩生動的畫面雖然令人目不暇給,卻也使得眼睛更為疲勞。tvb now,tvbnow,bttvb% D& u) h2 g- Q/ f5 e
tvb now,tvbnow,bttvb! [1 g8 q* N# F" b D2 g
其實,醫學上沒有眼過勞一詞,一般人口中的「眼過勞」指得多是「電腦過度使用症候群」,因為長時間用眼導致眼睛肌肉過度疲勞產生的症狀,最常見的就是視力模糊、眼睛酸、脹痛、頭痛等。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a/ }! R% }- ]5 }3 U# g o( t
% x- X# e& E4 F0 z1 U% htvb now,tvbnow,bttvb這些症狀剛開始還可經由休息恢復,但若持續用眼過度,視力模糊會逐漸加劇,甚至休息後也無法改善。這是因為眼睛肌肉長時間用力,肌肉處於高緊張狀態,到最後連想放鬆都放鬆不了。此時最好趕緊就醫做適當處理。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1 `1 w# \$ x4 ~
7 I; u+ C' B# J* h7 o, Ntvb now,tvbnow,bttvb眼中風 也會視茫茫
/ @2 M' Q6 \$ c( T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A5 H$ C O( ?6 y
眼中風通常都伴隨有其他病因,可以分為動脈中風與靜脈中風。眼動脈中風與頸動脈硬化狹窄、心內膜炎有關;眼靜脈中風則多與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有關。因此發生眼中風的病患,最好會同其他科進行追蹤檢查。tvb now,tvbnow,bttvb- i8 }. \- T. ^+ Z5 @! {
7 g r3 [! o3 F6 l# g若是突發性的無痛視力喪失,就可能是眼動脈中風,因為血栓塞住視網膜動脈分枝,導致視網膜缺血,必須立即送醫,接受散瞳後眼底鏡視網膜檢查,把握黃金治療時間6小時,將血栓推到最末端動脈或將血栓弄小,否則將導致不可逆的視網膜水腫與壞死。
- \/ \- I) \5 b1 e2 F公仔箱論壇
; ` Y' t" v# W$ e; I(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眼靜脈中風則是在數小時之內漸漸發生視力喪失,檢查會發現眼睛靜脈曲張、出血,可施行雷射或是眼球內藥物注射,以減緩更廣泛的出血。若是栓塞位置在視網膜中央的黃斑部位置則預後較差,周邊的靜脈栓塞則預後較佳。tvb now,tvbnow,bttvb6 \" k. E2 w9 |6 o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K/ a3 J( y& a
人老「珠」黃的白內障+ s- `' D8 w1 b: H I/ j7 g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9 E- f9 o' s1 x% [6 F0 e; v
若說白頭髮是歷經歲月的象徵,則白內障就像是眼睛的白頭髮,每個人都會因老化而使水晶體透光變差、變混濁,是名符其實的人老「珠」黃。國內65歲以上民眾的白內障盛行率約8成,然而,近年來重度使用手機、電腦者增加,進而產生許多重度近視者,使得發生白內障的年齡降低,值得注意。
" L9 a8 J% N- q! W5 p+ b公仔箱論壇
X" Z h: f7 c& T9 \( V7 h白內障病患通常會有視力模糊、太陽下畏光、複視等症狀,少部分病患則有突然近視度數加深、突然之間老花問題消失等。
2 d/ S3 b$ _" f- @- Q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L, ^/ a5 X, X T$ Q
由於白內障是老化的必然過程,待白內障形成之後,就難以回覆,亦無有效藥物,當白內障已經嚴重影響生活時,就必須考慮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5.39.217.77* ]8 b, h& d1 I' V# u
$ R% A7 p6 x" E# h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老花眼不是老人專利
, ?7 ?8 {# Q! j% e8 P$ u5.39.217.77
$ ]3 v" C6 O6 s$ J公仔箱論壇年過40開始覺得看小字的說明書或報紙看不清楚,拿遠一點就清晰了,那十之八九是老花眼上身了!tvb now,tvbnow,bttvb4 Q5 r9 r& d9 V2 K
公仔箱論壇! _& I1 d( l/ Q3 B' w
水晶體本來是柔軟的膠狀水球狀,年過40之後,膠狀水晶體開始逐漸硬化,或是負責調節水晶體的睫狀肌收縮功能降低,導致水晶體無法再伸縮自如,看近距離的字體時,水晶體變厚的能力變差,無法集中焦點在近距離的東西上,就會看得很吃力。( w/ M; [- j5 r3 R
/ `% h8 d6 C$ \tvb now,tvbnow,bttvb老花眼的症狀與眼過勞類似,病患常表示,近的看不清楚,越看越累,還會頭痛、眼睛痠痛,且會痠痛到無法閱讀。對於時下不少保養得宜的熟女們,擔心戴上老花眼鏡會洩漏出年齡,格外難以接受老花。醫師建議其實可以配戴多焦點的眼鏡或隱形眼鏡,一味排斥配眼鏡無法改變老花的事實,所以也不用太為難自己的眼睛。公仔箱論壇% e. K# C Y- ]: d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R3 s" c, R( f; I6 a8 h( c
若是老人家同時有白內障與老花眼,在進行白內障手術植入人工水晶體時,可以選擇多焦人工水晶體,一併解決老花眼睏擾。
8 I' O/ B8 C; f; T/ _公仔箱論壇3 w O; u+ r5 J9 l# M- G
乾眼症 眼睛鬧水荒
$ l- o1 K& Y" 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 I+ i1 R2 I ~1 s7 D0 \& q顧名思義,乾眼症是因為眼淚的分泌量不足,或是淚膜異常,導致眼睛過於乾燥。健康的眼睛表面有一層非常平滑清靜的淚膜,而淚膜是由3種成份組成:油脂層、水層、黏液層,任一層有分佈不均或過少的情況都可能引起乾眼症。少了眼淚的保護,眼球就無法保持適當的濕潤,嚴重的乾眼症甚至會導致角膜上皮損傷。
* u- ]' i0 C3 ?4 D2 S# G公仔箱論壇
- R0 L/ s3 U: n* k H6 O! F5.39.217.77乾眼症好發於更年期後的女性,病患通常表示眼睛乾澀、異物感、疼痛灼熱、戴不上隱形眼鏡、暫時性視力模糊等,嚴重者還會出現眼睛紅、腫、充血。
" J1 s2 f; `" a- s5 W公仔箱論壇+ E1 N& g! x# d) J/ n: G
此外,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自身的白血球會攻擊淚腺,而導致乾眼症,這些患者往往也伴有口乾、關節痛或淋巴結腫大等症狀,需要會同風濕免疫科的醫師一同治療。8 b' F2 O, G% W( F! b
; z, V4 C" b, G( S& F治療策略上,輕度乾眼症病患通常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或是微量的類固醇;中度乾眼症病患則要增加人工淚液的使用次數,或使用抗發炎的眼藥水,此外也有外科療法,包括栓塞淚小管,以減少淚液的流失;對於極嚴重的乾眼患者、合併其他角膜病變或眼瞼癒合不全之患者,可施行「眼瞼縫合術」,以免視力進一步惡化。
0 ~1 X* b: [0 p7 U/ H5.39.217.77tvb now,tvbnow,bttvb3 ]. p5 d! ?$ a( O/ K
在生活上應多注意眼睛保健,如增加環境的濕度、避免冷氣直吹、騎機車配戴護目鏡、使用電腦時要適度休息等。若是缺乏維生素A引起的乾眼症,則可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胡蘿蔔、綠色蔬菜、肝臟、蛋黃等。公仔箱論壇( a& P; K/ L1 n% V$ Z+ p$ x
; e; W* X+ I2 M6 W! X% J公仔箱論壇青光眼 沉默的視力殺手
% J( k7 J2 B6 |! X4 q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p9 @/ y9 T6 h+ X5.39.217.77青光眼與眼壓有關,眼睛內會不停的分泌「房水」,讓眼球維持在一定的形狀,以保持眼睛光學功能及新陳代謝,但若房水的出口「隅角」被堵塞,房水就會積存在眼球內,使眼壓升高而壓迫視神經,視神經若是被壓迫死亡,病患就會喪失部分視野,這就是青光眼。正常成人的眼壓介於10到20 mmHg,平均約為16 mmHg,數值若在21以上就算偏高了。
- O9 { P: H0 s9 ntvb now,tvbnow,bttvb
3 |4 ^- g( ~/ h大部分的青光眼患者為慢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患者幾乎沒有自覺症狀,等到發現視力模糊、視力降低或視野縮小時,視神經已經受到傷害。若是眼壓急遽上升,出現眼球劇痛、頭痛、視力模糊、虹視(看燈泡等發光物體時,周圍會出現一圈彩色光暈)等症狀,則是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公仔箱論壇+ m4 w4 L$ f* p4 s. ?
' r; M3 v, a" E0 c
青光眼的盛行率高達1~2%,年過40歲,有家族史、深度近視者,應該定期測量眼壓,可及早發現青光眼,除眼壓之外,透過視野檢查、眼底鏡檢查、前房隅角鏡檢查可以進一步瞭解是否有視野缺損及視神經損害情況,並瞭解青光眼的類型。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3 k4 j* i4 g- S& t$ W: [, Q
2 C# Q* J4 F- q/ v) u% Z
治療青光眼可藉由眼藥來有效控制病情,可減少房水的生成或促進房水的排出,進而降低眼壓。若藥物控制不良,還可使用雷射打通排水管,或是再造一條新的排水路徑。
. ^" }8 _) i! I" X( C4 Q5.39.217.77
$ W: ~4 P7 p5 I. U9 v0 A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成人視障主因
0 \1 d& d3 l6 x2 C& O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R" r, r; Z$ I9 H3 b5 D5 T1 W& r/ itvb now,tvbnow,bttvb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是成年人視障的首要原因。罹患糖尿病,全身的血管都可能發生病變,包括視網膜上的小血管也會損傷,導致液體容易從血管滲出,影響視網膜的感光細胞。嚴重時,視網膜局部缺血,而新生的小血管又脆弱容易出血,終致失明。
: }" ~0 i, U T公仔箱論壇公仔箱論壇- }/ Y, w( d1 X/ V" ]% I
糖尿病罹病時間越長、血糖控制越差的病患,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機會越大。由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無聲無息的,等到出現視力模糊、飛蚊症等症狀時,視網膜往往已經受傷,因此,糖尿病病患至少應每半年進行一次眼底檢查,甚至嚴重時要接受螢光血管攝影或光學同調性斷層攝影術檢查,可及早發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治療上早期病變可使用雷射治療與眼內抗新生血管藥物注射,可以減少9成以上的失明危機,晚期則需要手術治療了。tvb now,tvbnow,bttvb: _ {3 R+ t/ L+ w5 i
. U- i" l/ m8 u4 A3 {9 O老年性黃斑部退化病變
7 y' V0 J' m) L9 A8 t; ?6 ?公仔箱論壇 U' k0 n! |; p& r' w8 k. B
老年性黃斑部退化是上了年紀的人視網膜之黃斑部退化所引起的視覺障礙,在美國已經是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公仔箱論壇2 T. h2 i, \4 W4 _5 M) W
( l% r$ H1 s5 }1 ` v公仔箱論壇黃斑部是視網膜中心最敏感的地方,負責中心視力,一旦產生病變或退化,就會影響視力。典型症狀包括單眼視物扭曲變形、視野中央出現暗影,甚至中央視力模糊等現象,因此建議老年人每半年應接受眼底檢查,如有病灶則需要再做螢光血管攝影或光學同調性斷層攝影術檢查。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j4 X S1 ~2 c
公仔箱論壇9 K' y; O0 W* A
初期老年性黃斑部退化的治療,可考慮服用葉黃素、維生素B、維生素C和一些抗氧化劑,治療原有的心血管疾病和促進血管循環,並應戒菸和戴太陽眼鏡減少光的傷害等。但若有脈絡膜新生血管,則需用雷射或眼球內抗新生血管藥物注射來治療。tvb now,tvbnow,bttvb2 a1 }6 U- x. f- }( j1 p1 `& ~
; I; Q2 p$ Z6 d( H, s' N/ A5.39.217.77(轉載於全民健康基金會專題報導之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