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科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物種的聰明程度並非僅由腦容量大小決定。
4 Z# I7 m# w6 g C m/ V( D7 v5.39.217.77學術界以往比較普遍認為,無論是低級的蠕蟲還是人,多數動物大腦神經突觸的蛋白質成分都是相似的,只是大型動物大腦的神經突觸數量更多,使得它們具有更複雜的思維。由於腦容量大小是神經突觸多少的最好體現,按照這種看法,腦容量較大的人類比其他物種具有更多大腦神經突觸,因而也更聰明。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M6 ]' D& h- n' E
但英國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的科學家在新一期《自然·神經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的研究結果不支持更多神經突觸意味更佳智慧的看法。
4 a( B& F3 w% Z0 B5.39.217.77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不同物種神經突觸中的蛋白質數量明顯不同,無脊椎動物神經突觸中的蛋白質數量只有哺乳動物的約50%,而單細胞動物神經突觸中的蛋白質數量只有哺乳動物的約25%。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9 n( o5 x" e9 c% K* w* F" x9 d& X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塞思·格蘭特說,神經突觸中的蛋白質數量和複雜性在數十億年前多細胞動物出現時首次迅速增加,並在5億年前隨著脊椎動物出現而再次快速增加。他們的研究還顯示,在動物進化出容量較大的大腦之前,一些動物就已經具有複雜的大神經突觸。這意味神經突觸分子結構的不斷複雜化,可能是包括人在內的物種大腦進化的必要條件。
2 q; {- w2 r1 G8 p( u! e7 m: |# ?格蘭特比喻說,神經突觸進化猶如電腦晶片升級,逐漸增加的複雜性使晶片具有更強的功能,那些具有最強功能晶片的動物就能做最複雜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