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元宵夜70萬人「行通濟」
0 {/ w, B1 }7 e- l$ g3 U6 ~1 E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B! l* { d2 i& Y' b# O5.39.217.775.39.217.77, A) z" ~" d6 w, a- M4 e( ]
正月十五(3月5日)元宵節的夜晚,佛山預計有70萬人將浩浩蕩蕩地跨過那座窄而短卻盛滿記憶的通濟橋。擁擠的人群、轉動的七彩風車、鮮綠的連根生菜,還有那句歷久不衰「行通濟,冇閉翳」的口號,都寄予著佛山人對新一年的期望與美好的祝願。
3 M+ b, m* d# ?( u. b3 B4 [
+ Q; ~3 t8 x- R* L1 Q$ D! H佛山警方介紹,為防止發生踩踏事故,2015年行通濟的核心區域平均每1米就有1名警員。按照以往的經驗,行通濟人流行進速度慢,走完起碼要1個半小時,如果陪同老人或攜小孩行通濟,則可能需要超過2小時。警方建議攜帶老人和小孩的市民盡量在晚上8時前或12時以後「行通濟」。$ |$ n/ s9 Y, ]0 P
tvb now,tvbnow,bttvb7 @* X/ T; m+ V d) ?6 p& c( K
《南方都市報》5日報道,72歲的歐伯是土生土長的佛山人,小時候住在普君墟,通濟橋河邊一帶是他和小夥伴常常玩耍的地方。「原來的通濟橋只是一座小石橋,沒有現在這麼寬,也不在現在的位置,應該更靠近現在馬路的位置。」歐伯說,通濟橋下面就是佛山涌。5.39.217.77; n6 _* e# ]1 q0 d' {% p# Y# v
1 L3 ?, J+ y) m) v5.39.217.77「為甚麼現在變成十五行通濟」,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歐伯。「我以前跟著父母都是正月十六早上行通濟,母親會帶著一些祭品香燭,買兩捆生菜在橋頭拜祭,拜祭完就提著生菜過橋。」歐伯說,小時候並沒有要拿風車行通濟的習慣,反而是到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才興起了這個習俗。歐伯回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金魚街到金瀾北路的公路開通,通濟橋也就「沾了光」改成了水泥橋,附近的老佛山人正月十六行通濟的民俗也一直延續著。直到1990年代初,普瀾一路開通了,佛山涌被填平,通濟橋也就失去了意義,「被拆剩下橋頭一根石柱」。公仔箱論壇( }; k5 T' c* t8 s
9 s0 Z: S0 h' o- c; v5.39.217.77對於歐伯說的那根橋頭石柱,60歲的梁姨很有印象,她表示從小就跟著大人行通濟,幾乎沒有斷過,就是那年通濟橋被拆了,但不想丟了這個傳統,就在正月十六到橋頭柱附近走走,在附近的店鋪買個風車,算是「行通濟」了。「通濟的內涵是甚麼,我答不出來,但我覺得我們這代人對於行通濟是有信仰的,不是現在這種鬧哄哄的活動。」梁姨說。- N) P. k T6 K0 a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O( T6 K- K6 F
在1970年代出生的阿超看來,自己對於「行通濟」有著說不出的感受。「行吧,人太擠,只是匆匆走過,似乎沒甚麼意思;不行吧,又覺得對不住傳統,沒有完成任務一樣」。5.39.217.770 E3 j3 F# E* ^! Z
! u( y/ C* i+ h/ f4 J3 I ]
阿超小時候也曾跟著父母行通濟,當時已經變成了公路橋,但最高興就是能買只風車,傳統的風車也是難得的玩具。
. D* E( j3 ^4 t' n% O' c
9 \/ k8 e# l- _* _: U2 j1 M公仔箱論壇女兒出生後不久,恰好通濟橋也復建完成了,阿超和太太也會帶著女兒「行通濟」。「剛開始那幾年,人也不是很多,我就拖著太太,女兒就騎在肩頭上,一起行通濟,當時覺得挺幸福的。」阿超回憶道,從那時開始,行通濟似乎就成了他們一家人的習慣。
2 h. x$ d; u9 U- h& n! W% ~) y4 U* r- C* ~( K- v- \' N
「3月4日女兒就問我,2015年還擠不擠啊?她覺得走得太辛苦了。我聽到女兒的提問,也開始思考。」阿超說,其實自己也很迷茫,但終歸是一項佛山的傳統民俗,從我的父母,到我,到我的女兒,一代傳一代,總不能丟了傳統文化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