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tvb now,tvbnow,bttvb4 h& D" D9 o, Q+ k. A; @
5.39.217.770 f2 g P" \9 D+ R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 p0 i& {* e$ ]9 N) @1 p+ N( w0 [# t) _0 }5 X
《老子》的版本,一般習慣,都沿用王弼注的編排,九九八十一章,暗寓《易經》的象數。但是否就是《老子》原著的本來面目,問題太不簡單,縱使有帛書《老子》等出土,亦很難確定誰是誰非。這些工作,屬於考據家的工夫學問,實在不敢妄加論斷。5.39.217.777 ]" d9 Y/ _6 }, O
* C9 K( |( V8 G, S6 [9 Q. z3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如果照慣用的王注版本來講,也很有次序,寓意深遠,不可厚非。例如由第一章所標示的道的體和用,「同功而異位」的內涵,一直到第九章的「功遂,身退,天之道」為止,似乎井然有條,已告一段落。第十章的內容,只是引申修習內養的超越現世之道,以及明瞭「同功而異位」的用世之道的發揮。) ^# x R1 l/ ~: n+ L4 B o
1 q% w d9 F! K+ d# a
【魂魄精神一擔裝】) @+ f3 q$ G, _5 o
* c5 T. e, u- K. R( ~9 B公仔箱論壇第十章的開始,從修習內養的超越現世之道來講,有三個要點。第一,「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是第一步修身成就的要點。第二,「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是第二步修身成就的要點。第三,「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是第三步修心智成就的要點。5 k+ H7 W, B' R ~0 {, R& m+ a
Z% s+ l8 z9 x從第一要點來講,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什麼才是「營魄」?「營」和「衛」,在我們上古傳統的醫學,例如歷來所標榜的《黃帝內經》——《靈柩》、《素問》等傳述中,它便是人體生命的兩大關鍵。「營」,是指人體生命中的血液和養分等作用。「衛」,是指人體生命中的本能活動,屬於元氣的功能。「營」中有「衛」,「衛」中有「營」,這兩者必須調和均衡,一有偏差,就成為病象。; t, J( H8 `" y" A* R0 A) c
至於「魄」字和「魂」字的連合互用,也屢見於我們上古傳統的神仙方伎諸書。普通合稱,叫它「魂魄」。這兩個字,都是從田從鬼的象形會意字。「魂」字左旁的「雲」字,就是象徵雲氣的簡寫。一個人的精神清明,如雲氣蒸蒸上升,便是「魂」的象徵。在白天的活動,它就是精神,在睡夢中的變相活動,它便是靈魂。「魄」字,邊旁是白,一半形聲,一半會意。在肉體生命中的活動力,便是它的作用。所以俗說一個人的「氣魄」、「魄力」等等,就是這個意思。
1 Y% s% I3 P, r# z# ^' J0 j
3 F" a' I, P* a7 \. ptvb now,tvbnow,bttvb以神仙丹道家學說來講,認為生而魄在肉體生命活力中普遍存在。不經修煉,不得和魂凝聚為一,死後魄就歸沉於地。因此,魂是鬼影,魄是鬼形。到了宋代的理學家們,一變為張橫渠的理論,便構成「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的說法。二氣,是指抽象的陰陽二氣。其實,都從道家的魂魄之說脫胎轉變而來。
' {- X* R2 [9 u. B8 Ttvb now,tvbnow,bttvb
! C+ H+ v. A+ ~, H" v- t1 Y# @2 s在《老子》的本章文言中,沒有「營衛」的出現,卻只有「營魄」的標示。因為「營衛」是人體醫學的範疇,「營魄」便是神仙方伎的濫觴。或者如此,也許不然!
, d: e4 d+ L7 Q0 o- r# q1 B( otvb now,tvbnow,bttvb
, f; O9 A; T; p' O1 M5.39.217.77《老子》的原文在「營魄抱一」之上,首先加了一個「載」字,用字非常巧妙。人身如一部車乘,當然也如一具機器,其中裝載了「營」和「魄」兩樣重要東西。一個平凡的普通人,長年累月,隨時隨地,都在使用這兩樣東西,而且它們是各自為政,但又隨時合作。
2 t( u8 @3 K$ c
5 b$ m; G9 t" K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思想的紛煩,情感的囂動,常使自己魂靈營營困擾,常在放射消散之中,散亂不堪。體能的勞動,生活的奔忙,常使精魄渙散,不可收拾。如此這般,動用不休,不能持盈保泰,終至死亡而後已。老子說,倘使人能將生命秉受中的營魄合抱為一,永不分離,便可得長生的希望了。因此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5 f2 K3 `. G' L
8 r ~4 v; l& L5 v
由這個理論和實際的經驗,傳到春秋、戰國以後的方士者流(方伎之士),再一演變為神仙丹道的修煉方法,便擺脫老子所說的「營魄」古語,乾乾脆脆,用「神」「氣」兩種名詞,取而代之。而且明白指出長生不老的方術,只需將生命中的「神」「氣」兩樣東西,凝結為一,便可成功。神是能思慮的主體,氣是活力的泉源。但最難的,便是這兩種東西始終不聽你的指揮,因此也永遠不能合抱而為一體。所以後世的丹道家,便有種種方法,如何來煉氣,如何來養神。甚至把神譬喻是動物中的龍,是礦物中的汞。把氣譬喻為虎、為鉛。種種形容,種種妙譬,仍然不出老子的「載營魄為一」而已。這便是第一步修身成就的要點。tvb now,tvbnow,bttvb6 d: B0 q7 E" X
" R K% K+ U8 M0 B) c8 z公仔箱論壇【養氣與修心】
$ U$ [& \* ~$ Y% G1 Q. d! w5.39.217.77
! L" A! ~0 C" u* n) ~4 s3 k8 K5.39.217.77其次,從另一角度來講,假如一個人能夠做到「專氣致柔,能嬰兒乎!」也就差不多可使「營魄抱一」了。因為老子這句名言,卻使後世人為了想達到「專氣致柔」的效果,想盡種種方法,建立了許多門道。尤其到了近代,自有武當派張三豐的太極拳流行普及以來,到處都可看到、聽到「專氣致柔」的論調。但很可惜的,誰又真能修氣而達到專一的地步呢?心氣既然不能專一,要想使它化剛為柔,以柔克剛,更所難能。氣不能柔,哪裡還能達到返老還童、狀如嬰兒的境界呢?5.39.217.77% C7 z- [8 I1 M1 M; g
tvb now,tvbnow,bttvb) l+ X0 X+ _0 i, o6 A5 Q4 n
但是要從煉氣而求得祛病延年、長生不老的方法,早已成為東方人文的專長。無論是中國道家的煉氣功夫,或印度的瑜伽術等的煉氣,都是靠一雙鼻孔、一個嘴巴,加上動作來作呼吸。據我所知的統計,至少有兩百多種不同的煉氣法,當然也包括了道家和佛家的。
( G! ~: ]2 T9 j3 e. W公仔箱論壇
( e/ C0 p3 q8 P,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佛家自隋唐以來,由智者大師所創立天台宗的修持入門方法,便很注重用修氣調息作為止觀的入手法門,如《小止觀》六妙門的數息、隨息等基本方法。後來演變為天台宗山外的三十六步修煉氣功程序,再傳到了日本,便成為合氣道、武士道等的功夫。又如西藏密宗的一部分修法,專門注重修氣的成就,然後進到修脈、修光明而到達三昧真火的境界。總而言之,在人文的學術中,利用氣息而修煉精神的,無非要作到「心息相依」、「心氣合一」的程度,不謀而合於老子的「專氣致柔,如嬰兒乎」的原則。
/ Y2 \0 n0 y. B! |; J1 q" }* l# ptvb now,tvbnow,bttvb
' y# a$ C- L3 I7 ] W5.39.217.77其實,能從客觀的立場研究養氣或煉氣之道,這種學理與方法,在春秋、戰國之間,確已普遍地流行。不但道家者流、方士等輩,講究其術,即如祖述儒家的孟子,也大受其道的影響。而且從古至今,一般對於養氣修心的功夫,確能修到純粹精湛的,很少能超過孟子的程度。以下便是孟子對養氣修心的進度,作確切恰當的報導:
. k' B. H! C; X! {6 u3 D公仔箱論壇
* F( ~0 ~+ `& U7 s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
1 o3 c; s8 t8 l( Q! |+ W K3 xtvb now,tvbnow,bttvb
" G) Z1 h' T% n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盡心篇》)
0 N: W3 B) m& W$ o: x! `5.39.217.77公仔箱論壇: S0 \4 i$ c( S
孟子首先指出養氣修心之道,雖愛好其事,但一曝十寒,不能專一修養,只能算是但知有此一善而已。必須要在自己的身心上有了效驗,方能生起正信,也可以說才算有了證驗的信息。由此再進而「充實之謂美」直到「聖而不可知之謂神」,才算是「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公孫丑篇》)的成功果位。至於「其生色也,猝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盡心篇》)那是屬於「有諸己之謂信」與「充實之謂美」之間所呈現的外形現象而已。5.39.217.77; r! l! H- k9 T5 f9 C7 F
! f" ?9 `- `3 @" r5.39.217.77假如將孟子這些養氣修心的成就之說,拿來與老子的「專氣致柔,能嬰兒乎」作一對比研究,是否完全一致?可以說,從表面看來,第一,一簡一繁,已有不同。第二,孟子的神化,與老子的嬰兒,似乎又有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差別。但是,老子的簡易淺顯,用嬰兒的境地來形容神完神旺的情況,看來容易,其實大難。孟子的詳述進度,看來愈到後來愈難,事實上,修到了「充實而有光輝」之後,卻是困難反易了。這便是《老子》本章所說第二步修性命成就的要點所在。
" a- c. d$ s% F, u6 u' T公仔箱論壇tvb now,tvbnow,bttvb/ P' B) h" _) T
但是,身心性命的中心,並非在身心神氣兩者之間而已。神氣,還只是道的用,「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能使身心神氣相互發揮為用的,卻是無名無相的道妙。為了使世俗觀念容易瞭解,也可勉強另為它取名叫「玄覽」,叫它為睿智或慧智。因此,便有第三步修心智成就的說法,所謂「滌除玄覽,能無疵乎!」這是說到了道智成就的時候,澡雪精神還須洗煉,必須達到法天法地而「曲成萬物而不遺」的純粹無疵,才能返還本初,合於自然之道。到此才能心如明鏡,照見萬象。物來則應,過去不留。洞燭機先,而心中不存絲毫物累。4 @! e t- O, m3 X4 {3 b
, q C( U+ O. v1 Z- g, Z【為政治國的哲學】* u: K' ^/ J' @3 q
5.39.217.77+ V; R2 ~% V* M/ \( ]. o
由載營魄抱一而無離,專氣致柔如嬰兒,到達滌除玄覽而無疵的內養之道,已有所成,便可入於內聖境界。如能出而外王,轉進「同功而異位」的用世之道,又有三個要點必須作到,才能構成整體工程系統。首先提出「愛民治國,能無知乎」第一個問題。驟然看來,非常矛盾,而且也很有趣。既然要愛民治國,肩挑天下大任,豈是無知無識的人所能作得到的。即如上古儒道並不分家的歷史文化所記載的黃帝或者堯、舜,都是標榜天縱神武睿知,或生而能言,或知周萬物,哪裡有一個無知的人而能完成愛民治國的重任?老子突然來上一句,「愛民治國,能無知乎?」豈不是有意刁難,故弄玄虛嗎?
Y; K- H- z2 r- |3 u K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 l. F3 r8 ^# B6 r其實,這句話的內涵,在《老子》本書第七十一章的全文,已經自作答案,不須我們另加發揮。
. E) a* {' D# t6 p# utvb now,tvbnow,bttvb8 F/ l' o7 ~0 v. r# e' M3 @
如說:「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這就是說明真是天縱睿知的人,決不輕用自己的知能來處理天下大事,再明顯地說,必須集思廣益,博採眾議,然後有所取裁。所謂知者恰如不知者相似,才能領導多方,完成大業。這裡所說的「知不知」,也正是老子思想學術中心的「為無為」,是同一道理。真能用世而成不朽的功業,正因他能善於運用眾智而成功其大智。例如我們歷史上最被人所喜愛第一個平民皇帝漢高祖劉邦,只從表面看來,他是漫不在乎,大而化之的人物。但當他統一天下,登上皇帝的寶座以後,很坦白地說:1 g- R p9 t* Y3 W0 Q2 w9 y3 }9 W
' p6 P$ O w- v3 f& j6 }* mtvb now,tvbnow,bttvb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5.39.217.77! f$ f. b- l: J5 ?; h0 q: e0 ~
& ?7 v$ {1 a K5 ?' u. o' {% ]tvb now,tvbnow,bttvb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 ]. s' P/ U% d2 f
& |6 ?! {6 _& Y$ ]# f w4 O* R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Y& W7 G6 m1 i7 z6 b9 n c5 @
tvb now,tvbnow,bttvb; p: F5 S3 g# ?$ f6 P6 P6 h8 ?
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吾擒也。6 j) ^! R3 M+ |$ |
公仔箱論壇3 e" s% `3 c( W7 F$ X
這便是老子的「愛民治國,能無知乎」的一個比較接近的榜樣。當然絕不可以像他的曾孫劉徹——漢武帝一樣,太好自知之明。或者同他末代青孫劉禪——阿斗一樣昏庸無知,那都是犯了基本原則的大過,不足為訓。
5 H5 K0 {: @2 |+ i) L% o5.39.217.77同樣的道理,在我們傳統文化的諸子學說中,有關類似老子的「愛民治國,能無知乎」的名言,也隨處可見,例如:+ R, w1 t( A- b# L, t
. Y4 r! o) j# [$ G$ e% y3 A公仔箱論壇慎到曰:不聰不明,不能為王。不瞽不聾,不能為公。
. ?' v1 I: k) i$ atvb now,tvbnow,bttvb0 i" t$ g; _( ?+ E
鬼谷子曰:專用聰明,則功不成。專用晦昧,則事必悻。一明一晦,眾之所載。
4 ]& d ~, ?8 V1 s x: L/ q
9 N% {$ v) A/ N2 e) u+ i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呂氏春秋》引周公旦曰:君子屈於不已知而伸於知己。
7 d `. v6 Z8 b" _ J8 F. |4 D, @/ B% F& c) |
傅子曰:智慧多,則引血氣如燈火之脂膏,炷大而明,明則膏消。炷小而暗,暗則膏息。息則能長久也。
- h. V6 [9 v8 C# w% L
( p, Y/ A7 c) k6 f8 m/ q公仔箱論壇但能夠透徹明白這些道理,用在濟世之功的方面,千古以來,莫過於管仲。所以他能輔佐太保型的齊桓公——小白,建立霸業,「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確非偶然。那麼管仲的「愛民治國,能無知乎」的表現,又在哪裡呢?我們且看他對齊桓公的建議:公仔箱論壇" N f" Q1 d; p8 B' |
升降揖讓,進退閑習,辯辭之剛柔,臣不如隰朋,請立為大行(主管外交使節)。# C3 k9 d( U/ z/ E/ }/ Q3 u E
* U$ Y, n/ ^$ Y) Z: ~! u O- \墾草入邑,辟上聚粟,多眾盡地之利,臣不如寧戚,請立為大司田(主管農業水利墾殖開發)。5.39.217.77- t5 ]$ ^& o) w' ?6 A6 Z( u; J
tvb now,tvbnow,bttvb4 O$ g- Z4 b% d
平原廣牧,車不結轍,士不旋踵,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臣不如王子城父,請立為大司馬(主管軍事)。2 O4 x3 ` V. ?9 b% i/ M' ~: s" H4 V5 R
5.39.217.778 U7 O3 T1 N1 n. }2 ?2 L" m
決獄折中,不殺不辜,不證無罪,臣不如賓臀無,請立為大司理(主管司法)。- a- Z: u4 v& F1 x. m9 P7 }
g/ a' Y' F- }9 M7 g" D
犯君顏色,進諫必忠,不辟死亡,不撓富貴,臣不如東郭牙,請立為大諫之官(諫官)。
2 ~, l' |9 T5 r5 etvb now,tvbnow,bttvb
! K8 p( r- h: M: a G' W公仔箱論壇此五子者,夷吾(管仲自稱名字)一不如。然而以易夷吾,夷吾不為也。君若欲治國強兵,則五子者存矣。若欲霸王,夷吾在此。桓公曰:善。
0 b) ~( f2 U8 i
+ I% V Q& N; `0 {4 S5.39.217.77這便是臣道第一人的「愛民治國,能無知乎」的最好說明了。
' s* P9 s; Q( Z! q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 now,tvbnow,bttvb( M8 x. j6 v+ s1 c: u& \, b
老子的書,倘使照條分類列來讀,看來只是一項一條的格言而已。如果按照王弼注的流行本的編排來讀,有時好像很矛盾。當然,也可以把這種矛盾,認為是正反的排比。例如本章本頭,剛剛說了一句「愛民治國,能無知乎?」跟著而來的第二要點,便是「天門開闔,能無雌乎?」但無知無識,正好是雌陰晦昧的境界。這與天門開闔,而無雌的說法,恰好完全相反。無雌,當然是與陰柔反對的雄陽正格。雄陽,就是剛正的表相。天門是象徵性的代名辭,天圓蓋覆,本自無門,哪裡開闔?但道家卻把人體的頭顱頂蓋天靈骨的中心點,古代醫術所稱的百會穴之處,叫作天門。也有別名叫「天囪」的。據說,修道的人,修到純陽無雜的程度,天門就會自然開闔。到此程度,自然智周萬物,神通天地,明達古今,超凡入聖。如果照我們上古歷史類似神話的傳說,自神農、黃帝以下,以及唐堯、虞舜等聖帝明王,都能在現生中修養到達這種境界。但皆退藏於密,深藏而不露,所以在愛民治國方面,都是表現其無知而知的大成就。公仔箱論壇5 m" ]# ], ?5 _/ g. G
7 ~3 l4 W4 [1 V% K L$ _tvb now,tvbnow,bttvb具備了這種知不知與天門開闔而無雌的最高修養,才能作到第三要點「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為而不為,垂拱而治的德業。因此,從表面看來,雖然都是入世、治世的君主,但在實際上,同時就是超越世俗的聖哲——超人。因此,才能「生之,畜之。」而護情萬邦,安養百姓。
& ]5 Z9 E+ i* X, a4 o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可是到了最後,卻是「生而不有」,如天地一樣,雖能生長萬有,但不據為己有。「為而不恃」雖然是因為他的德業作為而有此成功,但他卻不自恃為己功。雖然雄長萬方,但卻不願永久自居於主宰的地位。因此說「長而不宰,是為玄德」,「玄德」的意思,不只是大德而已。
( Q+ \: q! s" N4 I公仔箱論壇) U! {% D2 y' M) o. z# ? Y* u
由於道家聖人代表的老子,與儒家聖人代表的孔子等人,隨處推崇以三代以上的聖帝明王的作標樣,用來闡揚上古傳統文化君道的精神,因此而有宋代大儒邵康節寫出微言大義的名句:「唐虞揖讓三杯酒,湯武征誅一局棋」的歷史哲學。我們正好借來作為本章的結論,最為恰當。堯、舜都是內聖外王、出世而入世的得道明君,所以能在進退之間,互相揖讓而禪位,杯酒言歡,坦率自然,絕無機詐之心。時代愈後,人心不古,到湯武革命,便用征誅手段,這便等於在棋盤之間的對弈,權謀策略,煞費心機,已與自然之道大相逕庭了。所以由這兩句名言的內涵,便可瞭解老子的人生標準,與歷史哲學觀點的玄言妙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