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 f( \$ `& O6 |5.39.217.77 3 R- V2 h" m# q f/ u. h
常言錢多,但錢又從何來?書本都教,投資的來自儲蓄。資金相關的數據如銀根,坊間不難找到,但儲蓄卻一般不多;國基會近期就發表了相關的工作報告(見參考)。
9 D; T( ~2 d7 a* X3 q 研究員以1981至2012年共165國、逾4,000個觀察的數據,建立一儲蓄率數據庫。圖一是儲蓄佔全國家庭總收入(GNDI)之比,可見由1980年代初至今的大緩和期間,盡管利率趨跌、欣欣向榮,但儲蓄率其實變動不大;1998至2006年間的後格老年代,儲蓄率曾升過半成,但及至海嘯後至今,即使全球零息超寬鬆,儲蓄率卻不升反跌。tvb now,tvbnow,bttvb& o0 Q9 E* a: p; d( `3 J. R3 {6 S) _
然而再看細分,即見海嘯前的上升、之後的下跌,主要由公營(政府)儲蓄帶動。這立即教人聯想到不少出口國(尤新興體)在早年靠貿易大賺外滙,近年情況逆轉。5.39.217.770 {2 J5 R+ \6 V
私人儲蓄率雖然經年少變,但若連同分佈並看,則從圖二所見,千禧年前後最窄,貧富較均;但自2005年後則高低拉闊,反映貧富漸趨懸殊,猶如1980年初通脹時。+ u, ^' w7 z# d+ m4 Z& k# ~, c' C
圖三不按公私劃分而按地域劃分,即見近年高儲蓄率主要並非由先進體系所帶動,反而由高增長的亞洲經濟體及石油輸出國帶動。若按住戶及企業劃分,則從圖四可見,儲蓄愈來愈靠企業推動。0 `7 A( d+ e; z5 Z( o; K) w' i9 p7 z
政府窮,亞洲、油國、企業富。無怪日本政府也向企業開刀加稅。歐美住戶不富,也無怪乎全球消費力無復當年勇,以至新興國產能過剩、進而通脹低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