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國際野生攝影作品獲獎作品巡禮(三) 
 
 
註: 參賽作品,必須是戶外野生動物,所以有些作品是在冰天雪地野外紮營,守候數星期甚至一兩個月(也許更長),才能拍到的! 
 
序言: 
想了好久,要不要發表這一系列作品介紹。我先在《華夏地理》網站看到有關報導,報導是轉載自《中國郵報》,並說明圖片來源是《中國郵報》。我去《中國郵報》看有關報導,圖片上有 "China Post" 水印。但是根據《中國郵報》的文章,他們是翻譯自英國《每日郵報》(Mail Daily)文章翻譯的,圖片也是轉載自《每日郵報》的,但是《每日郵報》的報導,圖片是有《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版權水印的。中國郵報竟PS圖片,切掉原《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版權水印,加上自家的水印,而《華夏地理》網站竟全部一律轉載,也一點不去查證所翻譯內容是否正確。 
 
為了讓《倫敦自然史博物館》主辦的這攝影比賽真實獎項之詳情,在中國媒體能展真貌,我想就盡一己所能,翻譯介紹一下。 
 
我知道,這個貼圖版塊,沒多少人會看文字,但如果有人在看,我只想說: 認真、專業的態度,是成就進步的要因。 
 
2013國際野生攝影作品,由《倫敦自然史博物館》主辦,每年均有來自世界各國之職業暨業餘攝影師參賽。今年參賽作品多達43,0005張,參賽者來自全球96個國家。勇奪冠軍的是來自南非的攝影師格哲.拓特(Greg du Toit),作品主題為: 《大象精靈》(Essence of elephants)。以下簡介《倫敦自然史博物館》,並分列各獲獎作品。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簡介: 
請參考: 2013國際野生攝影作品獲獎作品巡禮(二) 
 
2013國際野生攝影作品,分為《成人組》及《青少年暨兒童組》兩大組別比賽,《成人組》以主題分類,分十五組比賽;《青少年暨兒童組》則以年齡分為三組比賽。獲獎作品會在世界各國巡迴展覽,展覽國家包括澳洲、加拿大、中國(澳門)、法國、德國、以色列、義大利、波蘭及荷蘭。 
 
先介紹《成人組》之十五組別。每組均以主題命名。分別為: 
1. 《動物肖像組》 
2.《鳥類行為組》 
3.《冷血動物行為組》 
4.《哺乳動物行為組》 
5.《棲息環境組》 
6.《野生植物組》 
7.《水下世界組》 
8.《自然景觀組》 
9.《城市野生動物組》 
10.《黑白大自然組》 
11.《視覺創意組》 
12.《人類掌控的野生世界組》 
13.《艾利霍金獎》 
14.《杰力度洛爾獎》 
15.《野生動物新聞圖系獎》 
 
每組並無一定數目之獎項,作品要有一定《質量》才會獲頒獎項,如果作品相若,可以有雙冠軍,或雙亞軍...優秀作品也是視作品水準頒發。每個作品不單需具備藝術創意美,而且必須具有以下特質: 1.讓人一看難忘、印象深刻;2.奇特不凡、異於尋常的;3.具有戲劇性震撼力的。本帖要介紹: 5.《棲息環境組》及  6.《野生植物組》 
 
 
5.《棲息環境組》 
 
第一名: 在水中的北極熊;獲獎者為美國的Paul Souders。攝於加拿大東部哈德森灣,照片展示北極熊長期在冰水中覓食。  
  
 
 
第二名:乘風破浪;獲獎者為南非的Wim van den Heever 。  
  
 
 
特優獎:小鳥、大浪;獲獎者為義大利的Alessandro Bee 。  
  
 
 
優秀獎: 世界之頂端;獲獎者為法國的Jérémie Villet。  
  
 
 
優秀獎:驚惶、暴風雨; 獲獎者為法國的Gregoire Bouguereau。  
  
 
 
優秀獎: 分享"淋浴";獲獎者為美國的Michael 'Nick' Nichols。  
  
 
 
優秀獎: 雪中鳥;獲獎者為芬蘭的Arto Raappana  
  
 
 
6.《野生植物組》(此組第二名懸空) 
 
第一名:總統的"皇冠"; 獲獎者為 美國的Michael 'Nick' Nichols 。  
  
 
 
優秀獎: 簡單的生命;獲獎者為義大利的Valter Binotto 。 
  
 
 
優秀獎: 冬日精靈;獲獎者為 比利時的Jonathan Lhoir 。  
  
 
 
優秀獎: 生命的繭;獲獎者為印度的Kalyan Varma。   
  
 
 
優秀獎: 神奇的箭袋樹(二歧蘆薈);獲獎者為西班牙的Uge Fuertes San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