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mr2907 於 2011-4-11 12:40 AM 編輯
% ~0 I H& D( j! T' U! K+ F公仔箱論壇
( M# I% u, x2 S: v% ntvb now,tvbnow,bttvb世界文化遺產:明清皇陵 " A% ~4 w7 |. T" E' I9 Y8 i5 P
![](http://news.xinhuanet.com/travel/2010-08/05/12408354_11n.jpg)
/ K$ Y! `$ ~9 T, y7 T( X9 T●中文名稱:明清皇陵(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十三陵、明孝陵)+ C2 E2 e: u& M3 j/ A7 ?4 u, _) R/ t
●英文名稱:Mausoleum of the ming and Qing Emperor
9 ?8 B2 O8 b' g' Y+ T-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遺產種類:文化遺產
" H) z& `* m- R6 t. b! k- N8 x. D5.39.217.77●遺產遴選標準:2000年明顯陵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清東陵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V)(V)(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清西陵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V)(V)(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2003年明孝陵和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6 ?* i# U; G8 [1 s; [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築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余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
8 y( w: a& e: S% |" P( m6 A1 L1 K5.39.217.77 ●概況:
1 y* u9 N, O4 f+ h" `. }1 V4 W% l5.39.217.77 明清時代(公元1368~1911年)是陵寢建設史上的一個輝煌時期。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對陵寢制度作了重大改革。他將地上的封土堆由以前的覆鬥式方形改為圓形或長圓形,又取消寢宮,並擴大了祭殿建築。清代沿襲明代制度,更加注重陵園與周圍山川形勝的結合,注重按所葬人輩分排列順序,還形成了帝後妃陵寢的配套序列,在祭祀制度上也更加完善、合理。
0 \. R* e {- P2 f" I" Y' }& q 明陵綜述 明朝,從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權,建元洪武(1368),到崇禎十七年(1644)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推翻,統治時間277年,其間經歷了16位皇帝。其中,除惠帝朱允炆因“靖難之役”,下落不明,沒有營建陵園外,其余15帝,都依帝制建造了陵園。
. y0 U! m: A' Xtvb now,tvbnow,bttvb![](http://news.xinhuanet.com/travel/2010-08/05/12408354_21n.jpg)
& {: R( R+ x# Q3 Z5 J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c+ X' F8 O( ^1 Z! Y7 |! |5.39.217.77 太祖朱元璋死後埋葬在南京鐘山腳下,稱孝陵;景帝朱祁鈺,因英宗復辟遇害,初以王禮葬北京西郊金山,成化年間恢復帝號,又將王墳稍擴其制,改為帝陵,世稱景泰帝陵。其余的13位皇帝均葬于北京昌平縣境的天壽山一帶,通稱明十三陵。& h" Y" O% c3 s7 a" q! M+ E* H
此外,明代還有生前沒有當過皇帝,死後被追尊為帝的,也營建了陵園。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朱世珍),被追尊為仁祖淳皇帝,就安徽鳳陽原墓建為皇陵;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被追尊為熙祖裕皇帝;曾祖父朱四九,被追尊為懿祖恒皇帝;高祖父朱百六,被追尊為德祖玄皇帝;因德、懿二祖葬址不詳,遂就江蘇盱眙熙祖原葬處建陵葬三祖帝後衣冠,陵名祖陵;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親朱祐杬,原為興獻王,朱厚熜入繼大統後,追尊其父為睿宗獻皇帝,將湖北鐘祥原王墳擴建為顯陵。
V8 p5 y4 y- w3 I# k& U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清陵綜述 滿族人建立的清朝(1644-1911)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自清太祖努爾哈赤開基至辛亥革命後宣統皇帝退位,共歷經12帝,統治295年。清代帝王陵寢,從建陵年代和地理位置,可分為清初關外三陵、清東陵和清西陵三個陵區。清東陵和西陵的陵墓從規劃建制到建築造型均倣照明朝,採用集中陵區的手法,安排總入口,從正紅門開端,經統一的神道石像生、碑亭及華表,然後分達各陵區。其布局順序為:五孔石券橋、牌樓、碑亭、三孔券橋,大月臺、宮門、隆恩殿及左右配殿,而後為石平橋、月臺、琉璃門、五供、方城(上立明樓)、月牙城、寶城、寶頂。皇帝、皇後、親王、公主、嬪妃的陵制級別相當嚴格,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規則。
9 t- ]) B# q) i1 i2 C8 E; a" d, s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7 P- C1 }+ L2 N3 j/ b. z5.39.217.77 ●明顯陵
% i, L- y5 a8 m {tvb now,tvbnow,bttvb
4 U/ [# h% U9 k/ V# Btvb now,tvbnow,bttvb 1、列入的理由
2 R! T" F! l4 ]3 _5.39.217.77 ●意義
' H; ?+ V# D4 i, F5.39.217.77 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提倡“厚葬以明孝”,每臨皇帝死去,不惜用大量的財力、人力為其建造巨大的陵墓。這些陵墓是中國封建時代對靈魂信仰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一個時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審美趣味;同時,這種動用國家力量建造的陵墓,也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狀況、科學技術水平和營造工藝水平,是中國喪葬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和建築典范。/ m" W/ R# j# r2 u n( e U# U
明代在中國歷史進程中,歷276年,共建有18座皇帝陵墓。顯陵是第12個皇帝陵墓,建于16世紀中葉,1519年至1566年(明正德十四年至嘉靖四十五年),歷時46年,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親恭睿獻皇帝朱祐杬和母親章聖皇太後的合葬墓。
T- W# y9 ]" h* m3 H. R! [ 顯陵是一座典型的明代皇帝陵墓,因其修建時間長,用工巨大,從而形成了高水平的建築。顯陵在規劃布局上,利用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將陵區四周的山川水係作為建築構成的主體要素,“陵制與山水相稱”,根據“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原則,將松林山左峰作為依托玄宮(皇帝棺槨停放的地下宮殿)的祖山,左有山脈作為陵區兩側環護的砂山,前沿的天子崗作為陵寢的案山,形成了一個與自然高度和諧的局部小環境。 在建築布局上,充分利用松林山間的臺地依次安排下馬碑、門、亭、望柱、石像生、坊、橋等,順山山勢引導至享殿、明樓和寶城。疏密有間,層層遞進,給人以封建禮制的秩序感。建築掩映于山環水抱之中,相互映襯,如同“天設地造”,構成了一項建築藝術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天才傑作。顯陵在建築手法上也有其獨特之處,如一座陵墓二座地下宮殿、金瓶形的外羅城、九曲回環的禦河、龍形神道和內外明塘等都是明陵中僅見的孤例。同時,顯陵的建造是明中葉重大事件“大禮議”的產物,關聯著嘉靖初年的社會思想、
- S* p: t0 s6 V8 x$ B公仔箱論壇信仰和一些政壇首腦人物的命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8 ] E- s D& t( E0 |' @4 x![](http://news.xinhuanet.com/travel/2010-08/05/12408354_31n.jpg)
" j, t4 V! x$ ?# @$ |/ U0 h-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比較分析
' S2 h% b! R, }" z2 L公仔箱論壇 顯陵是18座明陵中第12座帝陵,建築時序屬于中期,在明代帝陵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與意義。
( h B+ _$ i0 T1 u8 ? 月芽城制度 月芽城是方城與寶頂之間的一個月芽形小院,俗稱啞吧院。月芽城是供皇帝行覆土禮而設置的。每年清明節,皇帝要在此向寶頂培置13擔凈潔的黃土。月芽城制度由孝陵開始,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及顯陵一直沿用。
7 M! ^- l% i! C; I- G- X5 Q0 W+ R0 G 前朝後寢制度 明代帝陵是按前朝後寢的制式而布局,前朝即棱恩門、棱恩殿和左右配殿等組成;後寢即方城、明樓、聖號碑、寶城、寶頂及地下玄宮等組成。前一部分是舉行日常祭祀的活動中心,棱恩殿中設有三間暖閣,中間放有神寢即皇帝、皇後的神主牌位;後一部分即墓主人棺槨安寢之所。原則上只有皇帝才能進入這一區域。這一制度為顯陵所繼承。“陵制當與山水相稱,恐難概同。”明世宗崇信道教,顯陵在繼承“天壽山七陵之制”的基礎上,又出現一些新的建置。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S& G4 V7 n. K2 {# Q2 a
新舊寶城與瑤臺在明代帝陵中,顯陵兩個寶城的建置可謂絕無僅有。這一變化的出現與墓主人的身份變化密切相關。前寶城建于1520年(正德十五年),是墓主人為藩王時按其規制所建造的親王墳。後一寶城建于1539年(嘉靖十八年),是墓主人被迫尊為皇帝後所建造的寶城,兩座寶城之間以瑤臺相連,構成一個相互關連的整體。
8 Z7 F- I: C* T# jtvb now,tvbnow,bttvb 獨特的排水係統 顯陵以一條彎曲的九曲河,將松林山主脈(祖山)流下的水,巧妙地從陵區排除。九曲河上按地勢高低設有聚水泄洪的堤壩,分區段保留了明凈的水面,凈化了陵區的環境。雖然明代各陵都非常重視陵區的排水、泄洪,開挖或利用天然河流形成禦河,然而顯陵禦河以其排水體係之完善、體係風水理論之完美,與前七陵形成顯著的區別。顯陵的前後寶城各有向外懸挑的散水螭首16個,將寶城上的水直接排向城外。此前,天壽山七陵寶城是向內排水的,其後修建的永陵、定陵繼承了顯陵這一排水方式。
7 ?# [2 i7 ], d0 V# j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龍形神道的做法 顯陵中軸線上修建有一條彎曲如龍形的神道,其做法是中間鋪石板,兩側鑲嵌鵝卵石,外邊以牙子石收束,俗稱龍鱗道,也為明代其他陵寢神路所無。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r5 ^ V& b! j+ A2 K. w3 v+ d
琉璃影壁的做法 顯陵的棱恩門兩側,建有精美的琉璃影壁墻,正面為綠色琉璃的蟠枝圖案,背面為雙龍騰躍。是明代帝陵中的孤例。5.39.217.77$ e. R B! a7 s, {9 [) q1 q
內外明塘的做法 顯陵新紅門的右側,根據地勢建有一個圓形的池塘,因處在風水術中明堂的方位,故名外明塘。在棱恩殿前有一個圓形的池塘,名為內明塘。內外明塘的建置也為其他明陵所無。2 z( v U1 i9 |/ j/ P% l0 ^
“金瓶”羅城的做法 顯陵作為獨立的陵區,其外圍建有一條長達約3.5公裏的羅城,平面成“金瓶”形狀。這一形制也為明陵中所僅見。此前,天壽山七陵只有陵宮區有圍墻,並無單獨的外羅城。顯陵之後,永陵、定陵建有外羅城,這一做法還為清代帝陵所繼承。公仔箱論壇, v4 j( t1 ^3 j9 m
●真實性及完整性
2 ?- L Y2 H! o+ s# e. U; w4 a 陵區周圍的自然環境基本上保存著原有風貌,松林山、天子崗、莫愁湖等自然山體和湖泊沒有變化,植被保存完好。作為陵區重要組成部分,其真實性沒有變化。陵區內的建築——下馬碑、新紅門、正紅門、睿功聖德碑樓、石望柱、石像生群、 龍風門、龍形神道、內明塘、琉璃照壁、棱恩門、棱恩殿、東西配殿、陵寢門、雙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兩座寶城與瑤臺、寶頂、九曲河、五道禦河橋、外羅城、紫禁城及內羅城等,都是明代原始建築,保存了原有的真實性。特別是兩座寶頂下“倣九重法宮為之”的地下宮殿,保存完好。
. j- ^: D% J Z4 y/ T, [: }9 x' M( X 這些建築中,新紅門、正紅門、望柱、石像生群、龍風門、九曲河、龍形神道、琉璃照壁、雙柱門、方城、兩座寶城及瑤臺、外羅城、紫禁城、內羅城等重要建築保存基本完好,真實地展示了明代陵寢規制布局的完整性。
5 ]5 o1 ]+ \- s0 g) x( N6 _" t3 O5.39.217.77
, T( @, A2 e ?5 h+ l3 w6 u* A公仔箱論壇 2、列入遺產所依據的標準5.39.217.77' |# t2 ]6 I5 N3 u
顯陵的建築與環境十分諧調,根據明代帝陵制度“陵制當與山水相稱”,將松林 山四周的山巒、河流作為陵墓的有機組成部分,統一規劃布局:延綿起伏的山體作為陵區的依托,環護四周;彎曲的流水從陵區蜿蜓而過。松柏森森,流水潺潺,給陵區籠罩上一層莊嚴、肅穆,也帶來一片生機。建築依山間臺地起伏布列,依次為門、亭、望柱、石像生、龍風門、橋、享殿、寶城和寶頂。錯落有致,尊卑有序,掩映于山環水抱之中,如同“天設地造”,形成了一個擁有外圍空間的巨大山陵,構成了一項建築藝術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天才傑作。[符合CRKTERION標準1]
3 x& R8 |$ D(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顯陵的興建幾乎貫穿于明世宗禦極的始終,在此期間,康陵、水陵、昭陵也在興建,天壽山各陵還在添建神道碑亭等;陵與陵之間因封建禮制而產生一定的趨同性而形成制式。顯陵較為完整地保留了這些制式。由于世宗崇信道教,顯陵又有一些新的變動,並為以後明陵所效倣。如寶頂的形制、獨特的排水係統等,可以說顯陵在明陵中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典型的明陵,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符合CRETERION標準2]5.39.217.77! q$ V; i5 B m" y1 n
顯陵在建造過程中,因政治、思想觀念、審美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一些與其他明陵所不同的特點,如一陵二寶城、內外明塘、“金瓶”形狀的羅城、龍形神道、九曲河、眾多的祭祀碑亭等,在明陵中別具一格,且歷史悠久。[符合CRETERION標準3]
! v, H k0 a* r+ K& O" ~( m2 M 顯陵的建造是明嘉靖初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大禮議”的產物。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明武宗駕崩。因武宗沒有子嗣,慈壽皇太後和首輔大學士楊廷和決定遵奉“兄終弟及”祖訓,在他們炮制的武宗遺詔中“遺命”“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嗣皇帝位”。朱厚熜登極,以明年為嘉靖元年,是為明世宗。按照封建主義的倫理,朱厚熜應過繼給孝宗皇帝做兒子。但世宗為自立體係,效倣朱元璋迫尊四世先祖為皇帝的例子,追尊死去的父親為皇帝。此舉引起朝臣激烈反對,禮部尚書毛澄,大學士楊廷和等人大會公卿召集言官,六十余人聯名上疏,極力反對。而以張聰為代表的一小部分人,則阿諛世宗,提出“繼統不繼嗣”,雙方引經據典展開了激烈爭論。1524年(嘉靖三年)朱厚熜敕渝禮部“今加稱興獻帝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反對派見此“大集群臣九卿23人,翰林21人,給事中、禦史、諸司郎官及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大理寺屬及大學士毛紀、石瑤等200余人,相繼跪在左順門,自早至午”。世宗數次命司禮監傳其手偷,令群臣退去,可是群臣依然“伏地如故”,進行抗議。朱厚熜大怒,著錦衣衛將五品以下的在場大臣逮捕杖笞,並杖死其中17人。這220余人全部逐出朝廷,還分別受到入獄、奪俸、貶官、戍邊等處罰。用武力“平息”了這場長達3年的“皇考”之爭。事後,朱厚熜更定大禮,稱孝宗為皇伯考;追尊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為皇考恭穆獻皇帝,完成了自己的昭穆體係。這一歷史事件史稱“大禮議”。顯陵的建造則是大禮議的物證。[符合CRETERION 標準6]
- g" `# ]5 B3 p0 F1 Z: Utvb now,tvbnow,bttvb ●遺產的描述
$ N7 X& l3 W! Q5 A/ ]- }5.39.217.77 顯陵規劃佔地183公頃,其中陵寢部分佔地52公頃,在這廣闊的區域內,所有的山體、水係、林木植被都作為陵寢的構成要素來統一布局和安排。陵區後部的自然山丘為祖山,作為陵寢的依托,兩側的山體作為環護,中間臺地安排建築、九曲河婉蜒其間,前面山丘為屏山,構成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格局,體現了“陵制與山水相稱”的原則。陵墓的最南端建有敕封純德山碑亭一座,平面呈方形,亭已毀,內供漢白玉石碑一通,通高3.59米,寬1.15米,上書“純德山”三個大字,碑座、碑身、碑文和碑額保存完好。純德山東側天子崗建有龍首龜蚨碑亭一座,俗稱“山曲碑”亭,記載著陵區的范圍及管理方面的內容。陵寢外圍建有高6米,厚1.6米,長達4730米,平面呈“金瓶”形狀的外羅城。外羅城前端因池塘和東南砂山影響,依山就水建造歇山頂宮門一座,名新紅門,面 闊18.5米,進深8米,有券門三洞。門前有下馬碑兩座,上書“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新紅門右側依原有天然池塘建有外明塘,外明塘後為三道禦橋。過禦橋為正紅門,正紅門紅墻黃瓦,歇山頂式,面闊18米,進深7.8米,有券門三洞。進正紅門神道正中毫立著高大的睿功聖德碑亭,平面布局為方形,面闊進深均為18.3米,佔地334平方米,漢白玉臺基,下設石須彌座,上為重檐歇山頂,四邊各開有券門,正中立龍首龜蚨睿功聖德碑。碑亭後63米處設禦橋三座。 過橋便是陵區最主要的墓飾建築,迎面為漢白玉望柱,通高12米,下為方形須彌座,柱身為六棱形,二層束腰雲盤托著圓柱形有雲龍紋浮雕望柱頭。望柱後排列著石像生群、計有獅子、懈貂、臥駱駝、臥象、麒麟、立馬、臥馬各一對;武將二對,文臣、勳臣各一對,造型生動,排列有序。其後為龍風門,作為石像生的依托,龍風門設計十分精巧,為六柱三門四樓衝天式牌樓,方柱上懸出雲版,上覆蓮座,蓮座上各雕有一尊朝天吼、正身立火焰寶珠,石墩,坊身倣木作設額枋、花板、抱框,上額枋設有門簪,方柱前後夾有抱鼓石,影壁墻下設須彌座,上蓋黃色琉璃瓦,整個龍鳳門不僅潔白耀眼而且金碧輝煌。從龍鳳門再越禦橋便是一條長達290米的神道,該神道一反左右對稱和通直的原則,作彎曲龍行狀,是為龍形神道。接龍形神道是最後三座禦橋。九曲河由東北向西南蜿蜒而過,河道為磚石結構,河中根據高差建有九道攔水壩。過九曲河最後一道禦橋為內明塘,內明塘為圓形,直徑33米,周邊砌有青石護岸。塘兩邊各設有碑亭一座,分別為“純德山祭告文”碑亭和“瑞文碑”亭。內明塘後,為祾恩門,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建有月臺,前後三出雲龍丹陛,門兩邊有琉璃影壁,影壁正面為綠色琉璃的蟠枝圖案,背面為雙龍騰躍,喻意藏龍護生。祾恩門外東側,建有神廚、神庫、宰牲亭等。西側建有神宮監,禮生樂戶直房等。祾恩門後,左右為配殿,面闊五問,進深二間,前出廊。再後為棱恩殿,歇山後抱廈宮殿式建築,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前出月臺,石雕須彌座臺基,雕欄龍風望柱。祾恩殿後為陵寢門,面闊三間、磚石琉璃結構。陵寢門後為二柱門,現僅存石柱,蹲龍戰鼓,木構無存。二柱門後為石五供,現存供案和部分石雕供器。供案兩側各有碑亭一座,分別為禦賜祭文碑亭和禦賜謚冊志文碑亭。供案後是方城明樓,方城面闊、進深皆為22.2米,設券門一道,門前有禦道踏跺。門後左右設有禦道臺階以供上下。方城上建有明樓,面闊、進深均為17米,重檐歇山頂,石須彌座基礎,四道券門。內供“大明睿宗獻皇帝之陵”聖號碑,通高4.69米。方城後左右連接著前後寶城,前寶城呈橢圓形,東西寬112米,南北長125米。寶城內為寶頂,寶頂下為1519年(正德十五年)所建玄宮。寶城與方城之間建有月牙城,內有琉璃影壁一座。前後寶城由瑤臺相連。瑤臺為長方形,面闊11.5米,進深40.5米。後寶城為圓形,直徑110米。內為寶頂,寶頂下為1539年(嘉靖十八年)所建地下玄宮,玄宮內停放著恭喜獻皇帝和皇後棺停。後寶城與瑤臺之間建有月牙城,內有琉璃影壁一座。兩座寶城上共有向外懸挑的散水螭首16個,設計精巧,為獨特的排水係統。陵區外圍沿祖山、東西砂山、案山建有顯陵衛、東果園、西菜園、更鋪及巡山鋪等。
" c/ `% s( n- q+ g3 I2 R+ ?: h公仔箱論壇![](http://news.xinhuanet.com/travel/2010-08/05/12408354_51n.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