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發現一種新的昆蟲飼育風潮,不同於一般昆蟲養殖的樂趣是在大、型、美,樂趣而是在於昆蟲社會性。
而何謂社會性昆蟲,就是具有一定的表現出架構出社會性的結構,簡而言之就是具有分工合作能力的昆蟲,比如說螞蟻、蜜蜂、白蟻等...
而昆蟲中有大部份為膜翅目昆蟲具有這社會性結構,社會性膜翅目昆蟲則屬於完全變態類的昆蟲,並且具有與其他昆蟲完全不同的遺傳方式,即社會性膜翅目昆蟲基礎遺傳理論的單雙套遺傳系統。在這個遺傳系統下的性別決定,是由染色體的套數來控制的,未受精的單套染色體卵會發育為雄蟲,而受精的雙套染色體卵會發育為雌蟲。
社會性昆蟲是昆蟲世界中非常特別的一類,尤其真社會性昆蟲藉著特殊完整的社會性結構,成為生態環境中相當優勢的物種。這些小生命彼此間透過特有的溝通管道,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努力地在環境中尋找最適的生活空間與充分的食物,目的僅為了使群落在生態系中多一點競爭力。這些小生命以人類無法完全了解的生命模式,凝聚出旺盛的生命力,早已在地球上雄踞了千萬年。
社會性最成功的例子應該就是螞蟻,螞蟻分為工蟻、兵蟻、雄蟻、后蟻,然而在螞蟻有時還有更細的分類,如特化兵蟻、勘查蟻...等等,因此在分工的情況下連大型昆蟲都成了螞蟻的獵物,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巴西的行軍蟻,行軍蟻沒有巢,有如蒙古軍一般,所經之處的昆蟲、小型哺乳類都難逃一死,這也就是社會性昆蟲的恐怖之處,但是馬蟻之所以會這麼成功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螞蟻等社會性膜翅目昆蟲,具有利他行為,何謂利他行為,就是單一個體會因為整體的利益而犧牲,使得整體有更好的成效,這種行為就類似馬克思主義,但螞蟻更勝人類一籌的原因就是,他們的利他行為是出於本能,你不會看到戰爭中的螞蟻落跑的原因,人類會有自私的行為或個人情感,雖然也有人認為昆蟲也有情感,如鳥飼否宇、法布爾在書中也有寫道對昆蟲情感的觀察、描述,但是因為目前仍然沒有科學可以證明昆蟲有情感,因此不在這不多談。
社會性昆蟲的種類
昆蟲綱下又分為 32 個目,在進化的歷程中,各目昆蟲間有著特殊的親緣關係,昆蟲的社會性行為也在這個進化的歷程中陸續出現。以下就對各種不同的社會性階層,各目昆蟲中具有複雜社會行為的類群一一加以說明。
亞社會性昆蟲:許多昆蟲具有亞社會階層的社會行為模式,如:直翅目中的蟋蟀具有築巢以保護若蟲的行為;蜚蠊目中部分的蟑螂會形成如家庭般的雙親行為結構,親代會築巢以保護若蟲;革翅目中雌性的蠼有築巢護幼的習性,而被稱為最有母愛的昆蟲;半翅目中部分椿象的成蟲有護卵與護幼的行為,以防止卵與若蟲受天敵侵害,而負子蟲的雄蟲則有「背卵」的護卵行為;鞘翅目中有許多科的種類都有築巢育幼的行為,這些種類往往會形成如家庭的社會形式。
另外,膜翅目中亞社會性的種類,包括部分的細腰蜂總科(細腰蜂科)、胡蜂總科(虌甲蜂科)與蜜蜂總科(除蜜蜂科外)的一些種類,牠們會有築巢、保護卵與幼蟲,及供給幼蟲食物的行為。
群居:紡足目的足絲蟻會以跗節絲腺所分泌的絲築網狀的巢,來保護幼蟲,且有群居的習性。鞘翅目黑豔蟲科中的種類有群居的社會性行為,親代會在倒木中相鄰築巢育幼,且會以特殊的發音方式溝通聚集。膜翅目胡蜂總科中德利蜂科與胡蜂科的一些種類,有集體築巢的特性,這些昆蟲羽化後,並不會遠離舊巢,而是在舊巢的周圍建築自己的新巢室,但僅照顧自己產的子代,而無共同育幼的現象。蜜蜂總科中的掘土蜂科、切葉蜂科與小花蜂科中的小花蜂亞科,都有聚集築巢的行為。
準社會性:膜翅目蜜蜂科 Euglossa 屬的種類,雌蟲會把巢築在一起,有共同育幼的行為,這些雌蟲都能產下子代,並無階級的分化。Euglossinae 亞科是蜜蜂科中唯一不是真社會性的類群。胡蜂科長腳蜂亞科中的 Belongaster 屬,親代與其子代的成蜂有共同築巢與育幼的行為,但沒有生殖階級的分化。
半社會性:膜翅目小花蜂科的一些種類中,生殖型的雌蜂在春天會共同創設群落並建築蜂巢,同時雌蜂的卵巢也開始發育,牠們會因為生殖力的不同而有分工現象。相同的例子也會在胡蜂科長腳蜂亞科 Polistes 屬中發現,但這兩類群的蜂類會進一步發展真社會性階層,因此並非屬於較嚴格的半社會性階層。
小花蜂科 Augochlorini 族中各種類的生活史,都是半社會性階層。這些種類會在地表下築一穴道,通往地下一個或多個巢室的蜂巢,巢中通常會有 2 ~ 8 隻的雌蜂,其中生殖力較優勢的是蜂后,其他大顎及翅膀磨損較嚴重且卵巢發育受抑制的雌蜂則是工蜂。
真社會性:昆蟲的世界中具有真社會性結構的種類並不普遍,分屬於四個不同的類群:社會性胡蜂、社會性蜜蜂、螞蟻與白蟻。真社會性結構僅出現在昆蟲綱的等翅目與膜翅目兩個目中,在等翅目中所有的白蟻種類都是真社會性,而膜翅目中僅有部分的種類屬於真社會性。真社會性的胡蜂出現在胡蜂科中的長腳蜂亞科與胡蜂亞科,真社會性蜜蜂則大多屬於花蜂科、小花蜂科及蜜蜂科中一些種類,如熊蜂、蜜蜂、無螫蜂等。
社會性昆蟲的種類 轉至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圖片轉至http://www.biolib.c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