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蚵、生蠔、扇貝、鮑魚、蛤蜊及淡菜等貝類水產品,因口感鮮甜,廣受饕客喜愛,然而,貝類如處理、烹調不慎,仍有可能引發食品中毒。tvb now,tvbnow,bttvb* T, u, f+ A2 J- Q" n4 {0 r
tvb now,tvbnow,bttvb! e3 r& j! ]7 n% |: |5 Y
食藥署表示,貝類水產品依中毒機制,可分為兩大類:
$ Z& I* Z/ }: ^8 qtvb now,tvbnow,bttvb公仔箱論壇+ {' T: W. q0 K
一、微生物污染:貝類若遭生長環境中的諾羅病毒、腸炎弧菌污染,且民眾食用前未充分加熱,即有可能導致食用後中毒,近年來我國貝類食品中毒案,皆是由此類細菌或病毒引起。7 [3 O% m6 i0 m/ l2 D" P5 C! u Y
tvb now,tvbnow,bttvb, n: X: r6 Q4 F0 } u r
為防範微生物污染問題,食藥署認為,貝類水產品應澈底加熱後再食用,而且調理食品前後需洗淨雙手,料理過程使用的生熟食刀具、砧板應分開,以避免交叉污染。
+ ?2 W( n) H. J8 T. L! `1 p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l+ u6 ^4 c# c! Y
二、貝類毒素中毒:由於貝類為濾食性生物,以攝食藻類(如渦鞭毛藻、矽藻等)為食,但受全球暖化影響,藻類大量繁殖,而藻類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藻類毒素」也可能大量累積在貝類組織中,後再經由食物鏈轉移至消費者體內,便可能造成消費者中毒。
3 i2 g/ b6 X0 y. ^公仔箱論壇
1 ]/ W) M% a3 Q- r8 K1 N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食藥署指出,貝類毒素依照其化學特性可分為兩種,水溶性毒素,如麻痺性貝毒、失憶性貝毒;還有脂溶性毒素,如下痢性貝毒、神經性貝毒、氨代螺旋酸貝毒。tvb now,tvbnow,bttvb7 L/ e2 T! U J T1 G4 `$ Z8 b
6 k% O% I4 {$ w; k
食藥署說明,貝類毒素在貝肉組織中相當穩定,即使經過高溫加熱,也不易被破壞。但貝類毒素中毒因較為少見,一般人可能不清楚會有哪些症狀。若食用貝類後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肌肉刺痛、口部及四肢麻痺,有可能是貝類毒素引起;若中毒症狀嚴重,甚至可能出現吞嚥困難、呼吸系統中止或致命。其中,失憶性貝毒則會造成短暫性記憶力喪失。4 M) u( g6 k$ t
tvb now,tvbnow,bttvb z5 I7 t. t: u: J* H
食藥署提醒,近年來雖無貝類毒素中毒案例,但民眾在購買、食用貝類時,仍應慎選供應商,避免購買或食用來路不明的貝類水產品,才能在享用美食之際,也遠離毒害。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f. q4 n. f! c% I2 V) A
b* R- ^& @# l4 Ptvb now,tvbnow,bttvb台灣新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