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可怕主要是其併發症,若沒有好好控制血糖,往往會造成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及視網膜病變,而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避免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至於要控制好血糖,則是和飲食有很大的關係;其實,糖友只要諮詢醫院的營養師,精確算出一天各類食物可食的份量,把食物代換原則學起來,就可以吃得很快樂。
! n. n* `; e" S h% s
' n2 h% O' k+ G; i, S! G" c公仔箱論壇以「均衡飲食」為基礎 避免精緻甜食、含糖飲料tvb now,tvbnow,bttvb1 \* x4 |, K {
亞東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孫文蕙表示,糖友應以「均衡飲食」為基礎,以每餐攝取固定碳水化合物和高纖、適量油脂攝取等方式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而六大類食物中全穀根莖類、水果、奶類經過消化吸收後會以葡萄糖形式為人體所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即所謂的血糖,糖尿病飲食中對全穀根莖類、水果、奶類則需視個人需求而有不同建議量,平時應避免吃精緻甜食、含糖飲料。
% g$ F! ~& _8 f8 C1 z2 s8 L5.39.217.77# m3 y. P1 [% _1 W4 ^$ E9 i/ J8 G5 }
南瓜是澱粉 會使血糖上升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l1 R6 R' f( T: L
孫文蕙營養師表示,很多糖尿病人在聽到血糖高,聽說飯要少吃一點,就會變得不敢吃白米飯,或是聽到南瓜有助於血糖控制,就會吃很多,這都是不對的;因為南瓜也是澱粉,2碗南瓜(440公克)相當於1碗飯(200公克)所含的碳水化合物,因此吃南瓜也要控制。
$ `7 C* p _* D# ]+ q# c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4 [* ~- V, w8 Q: l9 P- Ytvb now,tvbnow,bttvb菱角、栗子也是澱粉 飯就要少吃
, \/ l( U7 K' P4 k% g1 S所以,飲食上所要控制的不只是局限於米飯;孫文蕙營養師指出,即使是麵食類,或是菱角、栗子,這些也都是澱粉,所以在吃了這些食物的時候,飯就要少吃,而且每個人的需求量,會因為身高、體重、活動量和運動量而有所不同。' s: X2 v& a+ r' \9 ^8 Q' G; |
! V4 P8 F8 F; o5.39.217.77選擇想吃的食物 但要做總量控制公仔箱論壇 G( n- `! H$ d& n
孫文蕙營養師進一步指出,假如主食類一餐要吃1碗飯(等於4份全穀根莖類),如果配菜中有2湯匙玉米粒,又吃了6顆糖炒栗子,則飯量就要減少成半碗飯(等於2份全穀根莖類);糖友仍可以選擇自己想吃的,但要做總量控制,而且不只是全穀根莖類,還有豆魚肉蛋類以及水果,都可以依據食物代換表來做變化。公仔箱論壇& P8 P; Z: o# E) c% Q# T
公仔箱論壇; B6 p3 P2 }) U5 f
每種水果都可以吃 依據食物代換表做調整tvb now,tvbnow,bttvb) k) x+ I ?. n5 S0 U
有不少病友甚至不敢吃太甜的水果,只敢吃芭樂、小蕃茄;但是,孫文蕙營養師強調,其實每種水果都可以吃,只是每一種水果一份的重量大不相同,例如1個小甜柿(可食量110公克)、1/3個釋迦(110公克)等同於半個泰國芭樂(160公克),均含有15公克的碳水化合物,因此可多選擇當季水果,但是攝取量應該依據食物代換表做調整,食物代換表可在國民健康署網站上查詢。
$ X, F1 n3 x4 v( P* Z0 W* j! s1 `8 R公仔箱論壇
7 K3 y6 E0 g! W9 \9 i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飲食+運動+藥物 糖友黃金三守則公仔箱論壇' R# U5 r, Y1 k% I3 ]& ~4 X6 E
飲食上除了要做好食物代換之外,孫文蕙營養師提醒,良好血糖控制除要有規律飲食控制、藥物的遵循外,並要有適度運動,以及定期自我監測血糖,血糖紀錄應帶去給醫生看,醫生會依據血糖變化來調整最適用藥。
1 L$ g; w- j+ G. R# N7 X; [. E0 z+ A- u3 f
8 x7 X9 a& U3 p2 t9 `! V9 B+ C1 ~2 {
7 a# I7 f( U5 X! w, W5 |/ R- C! ftvb now,tvbnow,bttvb
1 y" V1 s" }8 y# A5.39.217.77
) V; F; H/ H" h( C/ m. S) h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5 t# V" p: _; G4 N7 ]7 }5.39.217.77
& T: ?9 o; h# A1 v; ?! {6 h% h: l健康/記者關嘉慶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