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此間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上說,根據最新統計,目前中國有不可移動文物91萬餘處,其中各級文物保護單位7萬多個,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52個。
. e7 f* V9 s2 w3 e) ^) n「與人類的共同需求和我們子孫後代的需求相比,當今可供我們保護的文化遺產數量太少了,我們應該爭分奪秒地把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列入保護之列。」單霽翔說,在國務院領導下,近年來開展了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4.3萬多名文物工作者和志願者通過文化遺產資源的調查,匯集了不可移動文物91萬餘處。
* ~" I( c2 S( t0 x3 a' n"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另據介紹,中國核定公佈了110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50處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中國已擁有世界遺產40處,有各類博物館3200座,每年舉辦10000項左右的文物展覽,保留下來的文物有歷史街區、文物古跡、文化景標等。
" T) T3 K5 w. ]1 H8 P0 W- U& E單霽翔還說,近年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科學水準和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學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越來越明顯。包括白鶴梁題刻原址保護工程;「南海Ⅰ號」整體打撈;長城資源調查;文物出土現場保護移動實驗室研發等,都充分體現了科技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 7 B3 a3 A6 a9 B1 L) H0 ?& X* {
據介紹,文物部門在科技部的支持下,開始了兩項匯集跨學科、跨部門、跨行業、跨系統的重點科研工程。一是「指南針計劃」,主要對中國古代發明狀態的價值挖掘與展示。二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包括文明起源的理論與方法研究等,展現五千年的中華文明。 tvb now,tvbnow,bttvb1 T. ~6 X% q* E Q1 V. q8 v
單霽翔表示,當今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演變為開放的復雜系統,對科學技術提出更加迫切的需求,必須依靠跨學科、跨行業、跨部門、跨國界的通力合作,一切適用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都將被考慮和嘗試應用於文化遺產保護。
# I1 J, U2 i% W2 _3 ?2 n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第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由中國科協和福建省政府共同舉辦,11月1日至3日在福建舉行。 |